资源描述
专题训练(十二)议论文阅读 一、2020淮安改编 阅读下面的文章和图表,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阮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选自2020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1.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2分)2.第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2分)3.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4.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下列图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表一:2020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原因的调查数据表(安徽师大附中高中文理两个班144名学生)原因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提高学习素养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的熏陶为了应付考试人数19352169百分比13.2%24.3%14.6%47.9%表二:2020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原因的调查数据表(周至中学高一到高三六个班300名学生)原因喜欢它的思想喜欢它的语言老师的讲解、电视媒体的宣传考试时有很大帮助人数531288633百分比17.6%42.7%28.7%11%A.从图表一看:2020年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倾向于应付考试。B.从图表二看:学生喜欢古典诗词的原因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倾向关注古诗词的文化思想内涵和语言独特的魅力。C.近年来央视推出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大型系列节目,主要是因为经典在日趋凋敝,为了提醒人们在喧嚣的时代不要忘记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D.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中,诗歌的价值大于散文的原因是古典诗词不仅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它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也在世界美学上独树一帜。二、2020威海改编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陈凌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静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4月23日)1.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2分)2.阅读下面加点短语,从议论文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3.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从一个方面谈谈你因阅读而发生的改变。(3分)三、2020河南改编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纪秀生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母语自信则是对母语品质和母语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母语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徽章。汉语拥有最为丰富的书面文献和自公元前841年以来不曾中断的历史记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因其承载的文化的先进性而对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我们自豪,也增强了我们对汉语的自信。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造成了伤害。“五四”期间,汉语严重欧化,有学者甚至主张用拼音来代替汉字;20世纪80年代,汉语的计算机输入成为难题,汉字又蒙受了“笔画复杂、输入困难”的责难;即使是现在,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对母语的不自信,究其本质,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在当今形势下,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的命脉和灵魂。而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事实上,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在世界语言中,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精通多国语言的季羡林先生称誉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汉语在表达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美国语言学家范诺洛萨说,汉语充满动感,不像西方语言那样被语法、词类规则套死。汉语有声调,音韵铿锵,和谐美丽,瑞典语言学家高本汉认为,在这方面,汉语比西方语言略胜一筹。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不断升温的“汉语热”不仅强化了人们对汉语的认同,旺盛的需求也为汉语“走出去”增添了信心。据英国语言学家格雷多尔研究预测,到2050年,汉语将上升到国际语言分类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因此,我们更应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做一个根基牢固的中国人。(有删改)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应该“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原因有哪些?请逐条概括。(4分)2.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4分)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原文选择表述有误的一项()(3分)材料一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语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仅10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材料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呼吸”,通过一种语言,一个人类群体才得以凝聚成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才能获得完整的映照和表达。A.材料一突出了汉语简练的特点,可以证明“汉语具有独一无二的简洁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B.材料二引用外国语言学家的评论,表明汉语已经在全球快速传播,引起了外国人的好评。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因为民族语言而显著提高。C.材料一展现的是语言的特征,与文本第段“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发展水平最高的语言之一”相照应。D.材料二叙述的是语言的重要性,与文本第段“母语通常是指一个人所属民族的群体语言,是一个民族最为鲜明的符号标志,它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相照应。四、2020徐州一检改编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11分)建筑要有人文之根石羚最近,中国某地模仿法国风格建筑的小镇在网上热传。大到埃菲尔铁塔,小到路灯、雕塑、植被,让人真假难辨。有网友直呼,和巴黎相比,这里就差一条塞纳河了。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据统计,中国至少已有6座“凯旋门”,10余座“美国国会大厦”,3座埃菲尔铁塔徜徉其中觉得很“洋气”,“摆拍”出来像置身异域,让人不出国门就能体验世界风情。这些建筑的出现,固然有其出现的土壤,但“全心全意搞山寨”,总归是附在别人文化表层的一贴“狗皮膏药”。法国的巴塔兰克剧院作为当代音乐史上的圣地,建筑虽也融合了中国元素,但并没有因此而丢失自己的文化属性,而恰恰是因为其承载的巴黎文化,使之屹立150余年仍魅力不减。反观国内的一些高仿建筑群,哪怕是被冠以“中国的巴黎”“东方佛罗伦萨”,做到极致也不过是赝品,失了本国本土的文化精神,有皮没瓤。事实上,中国的建筑风格从来都是兼容并蓄的,并不一味拒绝“洋建筑”,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过程中,呈现出建筑的文化主体意识。比如,北京的前门大街,就是一个融合了中西风格,呈现出独特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积淀的特色历史街区。而人们之所以质疑当下的一些西式建筑热,就在于其舍本逐末、生搬硬套,缺少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有的地方,本来并没有什么前朝风土,却乐于以古街古巷为名,雕梁画栋,青砖粉墙,小饰品假古董齐出,臭豆腐烤肉串并售。如果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街区历史找卖点,然后找投资,再找规划设计、施工队”的仿古建筑公式,对于西式建筑热来说,同样适用。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千姿百态的开平碉楼,集防卫、居住功能于一体,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风格;马达加斯加首都族群混杂,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多元才是这里的和谐;而作为中国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第一人,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出则繁花似锦,入则清净悠远”。房子可模仿,文化难复制,只有立足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能找到创新式融合的思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们的文化与历史,已经给建筑留下了丰富的馈赠。立足文化本体,深挖地域特色,根深方能叶茂。北京如今大力推动中轴线沿线重点地区综合整治保护和申遗,就是因为那是老城的灵魂,中华民族“内和外安”的文化基因、“左右对称”的营城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这里,在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缺了非物质文化的滋养,建筑即使再雄伟也缺少一条脊梁;而有了乡愁和人文的淬火,哪怕穿越千年,安身之所也能成为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20年2月6日05版,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本文是针对哪两种现象提出观点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3.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4.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五、2020徐州二检 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12分)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人们还在谈论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消费者的数据权利。比如,一则“大数据杀熟”的新闻就持续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自述: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特价酒店,朋友的账号显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账号则要380元。相同的房间,不同的价格,这算得上算法的“功劳”。通过深挖消费者过往消费甚至浏览记录,让算法洞悉消费者偏好,不少互联网平台清晰地知道消费者的“底牌”,于是就有了上述的看人下菜碟。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随着新闻的发酵,身边也有朋友做了类似小实验,发现上述情况绝非个案: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但发现,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显得很隐蔽很“高明”,能通过赚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欢天喜地拥抱新经济,认准了平台反而深受其害,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有人说,这是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差别定价并非一定是坏事。飞机头等舱价格总是数倍于经济舱,演唱会内场座位必然高价,企业版软件总比家庭版贵很多,它们并不是比普通座、大众版“好”那么多!这样的定价策略之所以被接受被实践,不只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更基于这样的大前提:它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然而,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并不在其列。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从年初支付宝个性化年度账单引发的大数据信任危机,再到“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大数据时代普通消费者的弱势处境暴露无遗。尽管互联网从诞生之际,就被冠以“透明”美誉,但今天看来,这份透明是非对称的。一方面,平台化意味着新的中心化,平台手握海量数据,对个人生活轨迹以及消费偏好精准画像,让个人无处藏匿;另一方面,就像“大数据杀熟”案例所展现的,平台可以有所隐瞒,只以“有限真实”示人。这样的权力结构,像不像站在一只望远镜两头对视的人:一方看到了对方无限放大清晰的像,另一方则只能看到一个极度缩小的黑点?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毕竟,面向万物互联的未来,大数据的深度利用与广泛共享是无法扭转的趋势,无论是通过大数据营销快速撮合交易,还是依靠大数据分析完善社会治理,数据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换个角度说,当大数据无孔不入,也要谨防数据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尤其要避免一些“数据王国”滥用数据权力。只有保证普通用户数据权利与平台数据权力间的大致平衡,才能为大数据的长足发展赢得更多彼此信任的空间。从深层次上说,大数据使用引发的几次公众信任危机,与人们对于技术运用的期待,是一体两面的。当网约车踢出了黑车,当12306挤出了“黄牛”,全社会已经倾向于相信:新技术的使用,不仅能让社会更有效率,更可以激发诚信透明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这一份期待,也当成为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自觉与技术伦理共识。(人民日报2020年3月23日,有删改)1.针对“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的疑问,作者给出的观点是什么?(3分)2.第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3.结合文本思考,“大数据杀熟”应该怎么理解?(2分)4.结合文本,概括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和从福利经济学的视角所谈的“差别定价”的不同。(4分)六、全品原创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不拖延的人,离幸福更近一步许多伟大的创作者都有拖延的毛病,有些还为自己发明了对抗绝招。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雨果,每天开始写作前,会把衣服脱光,换上一件破破烂烂、衣不蔽体的睡袍,因为当他这么见不得人时,就没办法写到一半跑出去逛街,只能乖乖待在书房里写作。心理学家整理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拖延症患者,大约分为以下四大类型:想要拼到最后一刻的冲刺者;对结果怀有恐惧的逃避者;选择困难者;容易分心、爱寻求刺激的人。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先检视一下自己比较接近哪种类型。这些背后的动机稍有不同,所以进一步认识或许能帮助你跟自己对话。但无论你是哪个类型,有个观念必须认知,踏出第一步再说!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这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凭我自己的经验,绝对比在原地犹豫不决要来得舒服多了。从前写作时,总是因为对自己的作品期许很高,苦思半天却无法动笔。但后来我发现,只要能够逼迫自己开始写,先不管文字好不好,开始了这个行为,身体会逐渐适应,心情也会逐渐进入状态。所以我现在会在开始写一篇文章前,乱写一通,并告诉自己:我现在写的第一句根本不是文章的第一句,只是在暖身而已,管它三七二十一,先动起来再说!只要先有一些动作,让自己开始朝着目标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第一步。其次,把大的任务切成小块。要盖完一栋房子,先从一块一块砖头垒起来开始吧。我们会拖,往往在于我们虽然设定了目标,但缺乏计划好的行动。面对一件很复杂、很重大的事情,都可以从最基本的行为着手。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去执行,是很重要的技巧。要完整地读完一部书,读前你最好先拟定一个时程,设定一个合理时数(例如半小时或一小时)来做这件事,并且做完就给自己一个奖励,有必要的话让自己中途休息几分钟再继续。如每天除了设定所读的内容这个目标外,你还要思考读书前要做什么,例如给自己倒一大杯水、把桌子清理干净、稍微做一下伸展等。这都是为了让你能顺利完成“静心读书”的计划,也应该编制一套行动指南,去除许多原本阻止你完成事情的障碍。当你内心设定好一个执行计划,并按照这个计划设定每一个工作小目标,能大大提升你完成整个计划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看到老年的自己,你就会自动存养老金了。很多上班族都知道,要尽早为自己的养老存钱,但对于大多数2535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在做财富规划的还是少之又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想象“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也就很难感同身受。但是,如果我们能将这个“未来的我”变成一个具体的面孔,让自己看到、感受到,那整个视野将大大不同,“迫切感”也就油然而生。所以,面对遥远的计划,你要想办法把未来的感觉带到现在。加州大学哈尔赫什菲尔德教授就做了一个实验来颠覆这个现象:他找了一群大学生,把他们的照片先修成老年人的样子。接着,他让这群学生进入一个VR(虚拟现实)世界探索,然后在这个虚拟环境里,他们遇见了“未来老年的自己”。经过这个体验后,赫什菲尔德教授请这些大学生做一个财富规划的习题。比起没有看到老年自我的控制对比组,凡是见到老年自我的学生,把自己未来的退休金都增加了一倍。因此,成为一个不拖延的人,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观,让自己看得远一点,想象拖延给未来所产生的后果,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压力。这不是鼓励悲观,而是用比较实际的态度设想未来,让自己能未雨绸缪。你将会深刻感受到:现在真的不能再拖了!不拖延的人,离幸福会更近一步。(选自人民网2020年2月,有删改)1.简要分析文章的第段有什么作用。(2分)2.结合全文分析,如何才能做一个“不拖延的人”呢?(4分)3.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说说你对拖延的看法。(3分)链接材料(1)美国心理学家尼尔菲奥里总结了他与成千上万拖延者合作的经验,得出如下结论:“拖延有时是一种本能,适当拖延可以带给人们暂时释放压力的快感。”(2)俗话说“事缓则成”。比如购买过程中因为无法承受昂贵价格拖延,最终可能会因为商品过季而打折;争吵拖延,可能会利用这段时间平静下来,更有效率地解决争端而且避免伤害到亲友;毛泽东跟日本鬼子游击拖延战术,最后打败了武器发达的日本人,取得胜利。(3)事实上,有些情境下的拖延还会给我们带来其他好处,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件被推迟的乏味任务被别人完成了”。七、全品原创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学生的精神陶行知现在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中国“四书”上有两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现在开始来讲学生的精神了。学生精神大约分为三点。学生求学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我们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总要看一个明白,想一个透彻,多发些疑问,切不可武断盲从。例如别人要我们信仰国家主义,我们必须明了国家主义的内容是否合于现代社会,才定信仰不信仰的方针。其他,社会主义亦然,无政府主义亦然尤其我们研究科学之时,碰到一个问题来了,“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不知的地方,那还有能够知道的一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们学生求学,第一步就要有科学的精神。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我们在任何环境里面做事,不可过于急进。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务须从旁着想,怎样才能使荆棘去掉,那么,非用委婉的功夫不可。改造社会也是一样。尤其是我们学生,因为是领导民众的中坚分子,倘用乱刀斩麻的手段,必引起一般民众的畏惧之心,怎样还讲得社会改造?所以我们要社会改造,也需要用委婉的精神,走到民众前头,慢慢地领他们向前走,并且还要告示他们向前走的方法。如此才有社会改造的希望。不然,任你如何轰轰烈烈倡社会改造,社会还是不能改造的。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我们处在任何环境里面,必抱有坚强人格,不可摇动,尤其到了利害生死关头之时,必须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这才算得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国民。现在中国学生在普通情形的时候,各人的性格,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到危急存亡、利害相冲的关头,就看得清清楚楚。各人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中国民众的不能团结,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我们处在任何的环境里面,坚强不摇的人格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决不能少的,尤其在我们学生时代。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1.文章是围绕什么观点展开论述的?(2分)2.请说出选文第段句子中加点词语“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这可说是我现在要讲的“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3.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譬如园丁栽花木,倘只执一镰斧,乱砍荆棘,我相信花木亦必随之而受伤。4.下面材料如果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比较合适?为什么?(3分)明朝的方孝孺先生,当燕王朱棣篡位之时,使他草“即位诏”,他大书“燕王篡位”四字,因此被夷十族。当燕王篡位之时,势力胜过现在的任何军阀,但不能压迫方先生一笔锥。参考答案一、1.给予平静与慰藉;提供民族精神典范(智慧风范等);帮助形成一致审美方式;帮助获得古典韵致;给予心灵滋养。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由文章第段“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第段“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第段“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以及第段“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中组织答案。2.央视面向大众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联系本文段我们可以得知,上文写的是中国诗词大会受大众喜爱,这种方式即指中国诗词大会这种节目形式。3.放在A处。(理由)示例一:从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第段讲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而材料写的是王海军个体对诗词的热爱。材料证明了观点,所以放在A处比较合适。示例二:从人称指代看,第段最后一句“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中“他们”指的是读书的个体,而第段中的“他们”指的是文学巨匠与大师,材料中的王海军是个体现象,所以材料放在A处比较合适。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观点与事例间的关系能力。首先明确材料的写作内容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热爱诗词,并有不错的成就。而第段的中心句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材料与中心句的观点一致,所以应该放在这里。4.C解析 本题是表格分析题。这是两个表格,因为抽查人数不同,所以在分析时不能看数据,要看百分比。A、B两项对表格的分析都是正确的。而C项,根据文章第段可知,央视宣传经典古诗词,主要原因不是经典日趋凋敝,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二、1.照片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索;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作为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引出下文论述。本文围绕“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来展开,论证阅读的作用。开头段描述了三名男子在战火纷飞中仍不忘阅读的故事,首先吸引读者,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对“阅读伟力”的论述;同时作为一个事实论据,论证了“阅读能丰盈人的内心”。2.句中加点的短语“一位作家曾指出”,表示后一句内容是有据可寻的,是一位作家提出的,更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本意,再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其所体现出的议论文语言的特点。3.示例:曾有一段时间,学业考试让我忙碌不堪,心生抱怨,我读了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书中福楼拜在忙碌中依然会捕捉生活之美,这种做法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懂得了“人可以忙碌却不可庸碌”的道理,在忙碌中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书目,从一本书中的具体一句话或某一情节阐发阅读带给自己的好处和改变,注意以小见大,越具体越细微越好。书籍对自己的改变,一定要是正向积极的,催人奋发的。同时注意语句通顺,表达清楚。三、1.我们曾经对汉语有自信,但近现代以来,这种自信产生了动摇。为了维护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有其独特的优点。汉语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文章第段“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国人对外语的重视程度依然远远超过汉语”;第段“汉语既是这种文化的产物,也是这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能再对汉语采取那种自贬、自侮、自戕的态度,而应重新拾回对汉语的自信”;第段“从语言学角度看,汉语也的确有值得我们自信的理由”;第段“汉语在全球快速传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等内容组织答案。2.首先从人们对母语的天然情感和汉语对世界的影响两个角度阐述我们曾对汉语有自信。然后指出近现代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动摇的原因,并列举自信动摇给汉语带来的危机和伤害。最后指出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的必要性。解析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段先写“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视其为最美的语言”,接着写道“然而,在近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加之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对汉语的自信产生了动摇,这给汉语带来了危机”,最后说“因此,重拾汉语的母语自信是每个中国人必须正视的问题”,据此总结。3.B解析 对第二则材料分析有误。第二则材料强调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可以证明母语“能把一些人凝聚为一个共同体”的观点。四、1.建筑要有人文之根。解析 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第段“无论是抄袭西方,还是效颦传统,建筑设计与规划的盲从背后,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第段“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由此可以归纳,中心论点正是文章的标题。2.模西建筑热、仿古建筑热。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答“是对文化根底不自知、对文化传统不自信”也可)。解析 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文章段列举的是模西建筑的现象,第段是具体分析其弊端。第段由过渡句“与模西建筑热同样遭受诟病的,还有仿古建筑热”开始阐述仿古建筑的弊端,还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前者是对西式风格的盲目崇拜,后者则是复古思维的畸形生长。从中分别筛选提取,精准概括即可。3.列举模仿西方建筑热潮,批判“东施效颦”的行为,引出了“建筑”论题,并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建筑要有人文之根”的重要性。同时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文章开篇列举“模西建筑”的热潮,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让读者领悟到没有人文之根盲目模仿的可悲可笑。从而引出了论题建筑,并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建筑要有人文之根。4.举例论证。举开平碉楼,马达加斯加的马来高脚草屋、非洲木板棚与欧式教堂错落有致,王澍让每一层的每一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和植物的例子有力论证了“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或“每个地方的建筑,都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个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第段列举了地方特色建筑的事例,证明了这一段开头的分论点“建筑,既是文化的表现,也是生活的沉淀”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五、1.拥有技术者不仅要有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解析 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把握。细读文本,可以发现段列举了差别定价的两个事例,段从理论上分析了“大数据杀熟”的原因。第段才归纳出中心论点“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2.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用事实具体、鲜明地论证了数据权力不尊重用户权利的观点,说服力更强。解析 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和作用。读画线句子,很容易确定是举例论证。举了同一家酒店同一个房间对不同顾客价位不同的例子,论证数据权力“看人下菜碟”,不尊重消费者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3.平台通过海量数据对消费者进行价格欺诈,损害消费者权益。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词语有字面意思,在文中往往还有语境意思。“大数据杀熟”,隐含着“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的内涵。根据文章段进行分析总结,意对即可。4.福利经济学视角的“差别定价”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供给,从而增进社会总体福利。而针对不同消费能力群体的“差别定价”是为了获得灰色超额利润,它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解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和概括题。锁定第段对两种视角的“差别定价”的比较阐述,不难发现答案,可以进行概述:前者对消费群有益,后者对消费者有害。六、1.引出论题,做一个不拖延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析 此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因为是开篇,列举的是名人对抗拖延的事例,引出了论题拖延;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不拖延的人,离幸福会更近一步。还起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2.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先检视一下自己比较接近哪种类型;朝着目标,先动起来,走好第一步;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去执行;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观,让自己看得远一点。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学生跳读文本,不难发现第段“要解决拖延症,可以先检视一下自己比较接近哪种类型”,第段“只要先有一些动作,让自己开始朝着目标动起来,就是最好的第一步”,第段“把一个大任务切成小块,规划后再去执行”,第段“成为一个不拖延的人,还需要调整自己的时间观”,有“先”“其次”这样的标志词,然后自己概述回答即可。3.示例一:材料中主张适度拖延好处多。我同意这个观点。“三思而后行”,“冲动是魔鬼”,冷静思考可以有更多的选择。示例二:尽管材料中说适度拖延好处多,我还是赞成不拖延,离幸福更近一步。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只有不拖延者才可以抓住。解析 此题属于材料链接主观题,读懂材料是关键。材料里的观点跟文本观点背道而行,是在论述“拖延”的好处。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见解,尤其可以采用辩证的观点,有理有据即可。七、1.今日的学生及一般教员,要有学生的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是一个短语,不可能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但它却表明了全文论述的话题。文章是从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有很容易自满的通病开始谈起的,结合结尾“学生的精神,大概分为上列三点。我觉得在今日的学生及教员,是必须具备的”,进行整合即是选文的论点。2.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员,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意义。“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仔细阅读“这”前面的文字,找到其替代内容即可。3.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要改造社会必须具有委婉的精神,使说理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读者理解。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这句话将学生改造社会比作园丁栽花木,是对“委婉精神”的一种形象比喻。解答此题,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去揣摩其表达效果。4.放在第段最合适。因为方孝孺的事例体现了读书人具有的坚强的人格,这和第段的论点“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相符。(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分析与运用。先确定材料中事实论据表明的观点,这则有关方孝孺的材料体现了读书人具有坚强的人格。然后阅读原文每个段落,找到文中不同段落的分论点,确定材料可以作为哪一个段落的论据。本文中只有第段的论点与材料表明的观点有关。最后,验证,将所给材料代入段落,验证与该段观点是否相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