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11801264 上传时间:2022-06-2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7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二九年四月甘日培养方案修订前言本研究生培养计划是在2008年版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在学位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环境学院全体教师辛勤努力而进行的再次修订。在学院学位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由刘新会、夏星辉、曾维华、徐琳瑜、孙涛、田贺忠、全向春、李艳霞和王培等老师负责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具体工作。本培养方案的修订将进一步规范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提高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学位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主席 杨志峰二九年四月甘日目 录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51.1 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51.2 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5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62.1 培养目标62.2 培养方式72.3 课程模块72.4管理与质量控制环节82.4.2 必修与选修课82.4.3 弹性课程模块92.4.4 自学课程92.4.5 补修课程92.4.6 跨专业课程92.4.7 实践环节92.4.8 学位论文102.4.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112.4.10 国际研究生(含港澳台研究生)培养11三、核心课程与教师(学院平台课程)113.1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113.2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123.3教师队伍12四、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134.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134.1.1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13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132 专业研究方向14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15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17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186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194.1.2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20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202 专业研究方向22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22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24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256 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264.1.3 环境生态学研究生培养方案26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262 专业研究方向27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27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29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306 环境生态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314.2 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324.2.1 水文学及水资源研究生培养方案32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322 专业研究方向32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2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33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334.2.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生培养方案34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342 专业研究方向34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4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35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356 环境水文学与水资源/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364.3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37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372 专业研究方向37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8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395 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4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41附录1:43附录2:44附录3:44附录4: 44附录5: 44一、培养领导小组构成由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和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环境学院研究生的培养工作。1.1 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生培养思路、管理方法等方面给研究生培养以学术指导、宏观设计和咨询建议。负责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审查和学位论文评审预答辩组织和专家答辩委员会审定,保证研究生培养质学位论文质量符合培养方案要求。设定秘书岗位一名,负责协助学位委员会分会主席开展工作。1.2 环境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教师队伍和课程模块的建设,包括研究生精品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和教学计划与课程审定,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和各培养环节进行考察和监督。研究生秘书负责沟通学校研究生院、导师和研究生,传达和反馈重要信息,按照培养方案进行课程编排和上传,负责相关的文件与档案管理与存档,协助主管副院长完成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培养质量的审核与组织工作。环境学院博士生与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及研究方向(注:研究方向可能会有微调,以每年招生简章为准) 项目研究生 专业代码专业名称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081501水文学及水资源水资源管理生态需水与水资源配置081502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生态水文与水力环境水力学083001环境科学流域水环境过程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污染化学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083002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控制与环境规划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水质控制工程083012环境生态学环境生态过程湿地水文过程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环境经济分析生态价值评估博士研究生083001环境科学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流域水环境过程城市生态系统管理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湿地水生态过程环境污染化学水环境化学083002环境工程水质控制工程环境生物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083012环境生态学湿地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管理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生态价值评估环境经济政策二、环境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导则2.1 培养目标 博士研究生(含本博、硕博连读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实际工作的能力,在环境学科相关理论或专门技术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科技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扎实的环境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2.2 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第一导师为培养责任人,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兼职导师通常只能作为副导师参与指导,如为第一导师,必须配备本学院的全职教师为副导师,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培养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指导和环境科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的巩固和深化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提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3 课程模块博士研究生1.学院平台模块(3-5门)2.专业方向模块(每个专业1-2门)3.跨研究方向/自修课程模块(1-2门)4.选修/弹性课程模块(0-1门)硕士研究生1.学院核心课程模块(core courses)10门2.专业课程模块 (每个专业3-5门)3.选修/弹性课程模块(1-2门)2.4管理与质量控制环节博士研究生1.课程与学分2.开题报告3.学术活动/Seminar4.预答辩5学位论文审阅/答辩硕士研究生1.课程与学分2.开题报告3.实践活动/学术活动4.中期检查/Seminar5.学位论文审阅/答辩/二次答辩2.4.1 学分要求(年限分流)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学分不低于13学分,博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本科直博生在读期间的学分不低于45学分,硕博连读生不低于49学分,学习期限为5年。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3年完成学业。筛选和鼓励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根据学科特点和研究生培养原则,实行弹性学制,成绩优异者可以提交提前答辩申请,经导师同意及学位委员会投票2/3委员同意方可进行答辩。2.4.2 必修与选修课 博士生必修课程:(含硕博连读生和本科直博生)公共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12门学位基础课(前沿课)(计24学分),12门学位专业课(计24学分)。建议选修一门以上基础理论或方法学课程,鼓励选修跨专业课程和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课程。硕士生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学位专业课(计610学分)硕士生选修课程: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2.4.3 弹性课程模块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的教学资源,弹性开设若干1-2学分课程,特别鼓励二级学科结合专业方向与国际前沿,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使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领域,及时掌握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每学年或提前一学期由研究所提出申请,学院根据师资状况以及教师上课申请汇总,经教学指导委员会集体审定后上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备案。2.4.4 自学课程与研究方向有关的专门知识和基础理论,可由导师指定内容系统地自学,并列入个人培养计划。自学课程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2.4.5 补修课程凡在本门学科上欠缺本科/硕士层次业务基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课只记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2.4.6 跨专业课程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为了更好开展本专业学习及研究,进行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跨专业课程计入选修课程学分。2.4.7 实践环节 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博士生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末前完成,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硕士生开题应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科学研究阶段。开题报告属于必修环节。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第五学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与学术报告(Seminar)结合进行,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撰写工作,没有通过中期检查的学生,需与导师讨论和修订论文工作计划,推迟论文答辩时间。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中期检查成绩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为硕博连读生或推荐博士研究生。 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包括室内实践、野外实践及社会实践(含学术活动)。 室内实践充分利用环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研究生应掌握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仪器使用和维护,鼓励参加重点实验室开展的仪器培训,培养综合实验分析能力。 野外实践利用环境学院野外科学研究基地或与科学研究项目相结合开展野外实践活动,培养独立开展野外调查、观测与分析的能力。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学术活动、参与科研项目及社会实习等各类实践活动。博士生学术活动要求: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20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每次应有纪录或总结,申请答辩前交研究生秘书记录备案。硕士生学术活动要求:至少参加10次学术活动,填写学术活动记录,将带有负责人签字的纪录提交到研究生教学秘书处备案。社会实践:需要将带有实践单位负责人签字的社会实践记录表以及实践报告提交到研究生秘书处备案。2.4.8 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应体现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特别强调原创性成果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专业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大于1.5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博士生自2007年1月起,实行预答辩制度,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进行,分别于每年的3月、9月由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2/3学位委员会委员投票同意有效通过答辩的同学启动答辩工作程序,没有通过预答辩的同学参加下一次预答辩。答辩委员会独立开展答辩工作,对于没有通过答辩的学生,提供补充完善学位论文和二次答辩机会。 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硕士生毕业论文类型应多样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并提供可行性方案。论文字数一般不超过3万字。学位论文的审阅以校内专家为主,校外专家为辅,专家名单由学院研究生培养小组或答辩组长确定。学位论文的审阅均为盲审,由学院在国内外相关领域选择著名专家和学者对其审阅,审阅通过与否决定博士研究生是否可以参加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学位委员会环境分会组织或指定二级学科负责人组织,由校内外教授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由优秀青年教师任答辩秘书协助答辩委员会主席完成相关工作。2.4.9 发表学术论文要求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和环境学院相关规定及导师要求执行。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导师制定的科学研究等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初步的撰写科技类论文及报告能力。博士研究生应按照导师要求,培养独立撰写中英文科技论文的能力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对于从事前沿性、挑战性课题,在论文工作中表现突出,已经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少数同学,对其已经投到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并收到受理通知,经本人申请和导师同意,分为会聘请3位以上评审专家,独立开展评审工作并出具书面意见。博士生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1.5以上,毕业答辩可由导师自行组织,答辩费用由学院支付;未发表SCI论文或影响因子未达到1.5的博士生,毕业答辩由学位委员会组织,答辩费用由导师承担。2.4.10 国际研究生(含港澳台研究生)培养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相关规定执行。三、核心课程与教师(学院平台课程)硕士生和博士生核心课程均为校级或学院精品建设课程,提请研究生和导师做优先选择,供环境学院个别专业学生跨专业选课用。同时优秀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核心课程,优秀硕士生可以选修博士生核心课程。 3.1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基础理论课、方法论课、前沿课)/主讲教师(建设负责人)1环境科学最新进展杨志峰、李迎霞2高级环境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竺建荣3资源环境经济学李 巍、毛显强、程红光4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郝芳华、曾维华、刘仁志5高级水环境化学夏星辉、何孟常、刘新会6高级系统生态学陈 彬7高级环境数学杨晓华 课程指定建设负责人,以研究所为主进行课程建设,也可以跨所集体共建博士系列课程,建议以博士研讨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并提倡开展全英语或双语教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主讲教师学分/课时适用专业备注1前沿课环境科学最新进展杨志峰、李迎霞2/32所有专业博士生2前沿课高级环境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竺建荣2/323前沿课资源环境经济学毛显强、李 巍、程红光2/324前沿课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曾维华、郝芳华、刘仁志2/325前沿课高级水环境化学夏星辉、何孟常、刘新会2/326前沿课高级系统生态学陈 彬2/327方法课高级环境数学杨晓华2/328理论课环境化学何孟常3/48博硕课9理论课环境地学赵 烨、孙 可3/4810方法课环境模拟数值方法陈家军3/4811理论课环境经济学程红光、毛显强3/4812理论课环境工程原理全向春、裴元生3/4813理论课环境生态学白军红、李晓文3/4814理论课环境水力学王 烜3/4815理论课环境学原理刘静玲、董世魁2/3216理论课环境规划管理刘仁志、李 巍2/3217方法课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沈珍瑶、刘仁志2/3218方法课水质模型与模拟郝芳华、欧阳威2/3219理论课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李 巍2/3220理论课有机污染化学刘新会、牛军峰2/3221理论课土壤环境学孙 可、刘希涛、赵 烨2/3222理论课湿地学崔保山、白军红2/3223理论课景观生态学刘世梁2/3224理论课城市生态规划学徐琳瑜2/3225理论课自然资源经济学毛显强、程红光2/3226理论课生态水文学孙 涛、赵彦伟2/3227理论课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李艳霞、刘希涛、林春野2/3228方法课痕量污染物控制技术史江红2/3229理论课大气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田贺忠2/3230方法课水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裴元生2/3231理论课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竺建荣2/3232理论课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马俊伟2/3233理论课河流动力学舒安平2/3234理论课水处理工程原理与实践郑少奎2/3235理论课恢复生态学董世魁2/3236理论课产业生态学毛建素2/3237理论课生态模拟张力小2/3238方法课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刘瑞民、战金艳2/3239理论课水资源评价与规划李春晖、陈 贺2/3240方法课水生态模型与应用陈 贺、易雨君2/3241理论课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战金艳、刘世梁2/3242理论课计量经济学导论外院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43理论课微观经济学外院系44理论课宏观经济学外院系3.2 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序号课程名称建设负责人课程类别(基础理论课、方法论课、实践课)1环境化学何孟常基础理论课2环境地学赵 烨基础理论课3环境数学杨晓华基础理论课4环境模拟数值方法陈家军方法论课5环境经济学程红光基础理论课6环境工程原理全向春基础理论课7环境生态学白军红基础理论课8环境水力学王 烜基础理论课9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李迎霞实践课10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彭 胜实践课学院平台课程主体为校院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需要加强教师梯队建设,经过不断积累和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3教师队伍环境学院教师队伍一览表(按照姓氏拼音顺序和职称排列)序号教师姓名职称序号教师姓名职称1 陈国谦 教授35 李晓文副教授2 陈家军 教授36 李迎霞副教授3 陈 敏 教授37 刘世梁副教授4 崔保山 教授38 刘希涛副教授5 郝芳华 教授39 马俊伟副教授6 何孟常 教授40 毛建素副教授7 黄国和 教授41 彭 胜副教授8 李绍才 教授42 全向春副教授9 李 巍 教授42 石建斌副教授10 李艳霞教授43 史江红副教授11 林春野 教授44 孙 涛副教授12 刘鸿亮 教授45 田光进副教授13 刘静玲教授46 田贺忠副教授14 刘新会教授47 徐琳瑜副教授15 毛显强教授48 张 妍副教授16 裴元生教授49 郑少奎副教授17 彭仕文教授50 陈 贺讲师18 尚 杰教授51 陈 静讲师19 沈珍瑶教授52 冯成洪讲师20 舒安平教授53 李春晖讲师21 王 烜教授54 刘新罡讲师22 夏星辉教授55 刘仁志讲师23 杨晓华教授56 刘瑞民讲师24 杨志峰教授57 王 颖讲师25 曾维华教授58 孙 可讲师26 张耀启教授59 杨 薇讲师27 赵 烨教授60 易雨君讲师28 周俊良教授61 战金艳讲师29 竺建荣教授62 张力小讲师30 白军红副教授63 张相锋讲师31 陈 彬副教授64 赵彦伟讲师32 程红光副教授65呼丽娟实验师33 董世魁副教授66王 然实验师34 郭学军副教授67张 平实验师注: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兼职教授四、研究生(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4.1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4.1.1 环境科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环境 学院 环境科学 专业(代码: 083001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环境科学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1.1 博士生通过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高层次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使接受培养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坚实而宽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当今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的需求,熟练掌握环境科学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备很强的环境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1.2 硕士生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环境科学研究实践,使接受培养者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国际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科学的需求,具有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2 专业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以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探索环境质量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适宜程度,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方法、标准、应用及技术支持系统。实现区域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调控人类开发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方法、体系。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教育和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2水环境模拟研究水环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探讨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对水环境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生物结构进行分析和取证,通过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模拟不同背景下水环境演化特征,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3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以生态水文学理论为基础,探讨生态需水量的内涵、特征和分类,重点构建生态需水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分析生态需水量时空尺度特征并确定生态需水量分区、分类与标准。4数字河流/城市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数字河流与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产生背景,技术系统的基本框架,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核心技术问题等。探讨高分辨率数据的获取和海量数据的存取,网络数据库与分布式计算技术。介绍多数据融合与仿真虚拟技术,数字河流与数字城市的前沿问题和应用前景,3S技术在区域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5城市生态环境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研究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特征,揭示景观生态结构和功能特征,阐明构建生态城市及其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6环境化学研究大气、水、岩石(土壤)各圈层的化学组成、污染物在各圈内的形态转化、迁移规律及影响因素,阐述典型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质氮磷等在各圈层间的迁移、转化及归趋过程中的化学过程、化学行为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7湿地生态与环境在认识湿地基本概念、组成结构、功能类型的基础上,研究湿地生态特征变化,湿地生态健康与价值评估,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湿地的动力学特征。探讨湿地的环境功能以及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出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模式与策略。8土壤污染诊断与修复技术研究土壤污染过程及其特征,重要污染物在土壤生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揭示土壤生产能力与土壤健康的相互关系,通过实验模拟研究土壤污染的修复技术与方法。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1 博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12门学位基础课(计24学分),12门专业课(计24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科学调查、观测与综合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学分主讲教师公共课政治1门3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公共课外语1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学位基础课1-3门2-6学分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学位专业课0-3门0-6学分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跨专业课程0-2门0-6学分环境学院/其他学院自学课程0-2门0-6学分导师指定3.2 硕士生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学位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专业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学分主讲教师公共课政治2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公共课外语1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学位基础课3门9学分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学位专业课3-5门6-10学分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专业选修课程3-5门6-10学分环境学院/其他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1门1学分导师指定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科学调查、观测与综合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环境科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必修课程结构(总学分49学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硕士阶段(36学分)公共课政治2门、外语1门8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15学分学位专业课5门10学分必修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选修课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0-3学分博士阶段(13学分)公共课政治1门、外语1门7学分学位基础课1-2门2-4学分学位专业课1-2门2-4学分本科直博生必修课程结构(总学分45学分)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硕士阶段(36学分)公共课政治2门、外语1门8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15学分学位专业课5门10学分必修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选修课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0-3学分博士阶段(9学分)学位基础课1-2门2-4学分学位专业课1-2门2-4学分 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3.5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公共课程模块的修读改变应得到研究生院的批准,课程及学分应与导师协商并由第一导师负责最终确定,在国外修读的一些课程经学院与研究生院审定,可以部分顶替校内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分,同时,应与导师明确专业方向课程,修读与自学相结合。学生应定期与第一导师沟通学习和研究的信息,同时研究成果第一单位应署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或国家水环境模拟重点实验室)。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中期考核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进行培养,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硕士生课程成绩优秀,在学习期间有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开题报告与中期检查优秀者,优先考虑录取。 由硕士生本人提出申请,硕士导师推荐,博士生导师同意,经学院学位分会审核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审批。5学位论文的基本标准5.1 博士学位论文1)博士论文选题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2)论文内容应体现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的了解。3) 论文所获结论应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和成果。4) 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应是科学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特色。5) 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资料或数据可靠,文字简练通顺,论证或计算严谨准确,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引用文献准确、全面、合理,在论文后附参考文献目录(按科技著作出版规范)。附中外文摘要。6)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年。7) 申请论文答辩者应首先向学位论文审查委员会提交论文,经盲审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7人组成,以无记名方式投票,决议由2/3多数通过才能生效。5.2 硕士学位论文1)论文研究的选题力求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有一定意义。2) 论文内容应体现较为宽广的环境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3) 论文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概念准确,推理严密,语义通达,数据或资料可靠,结构完整,参考文献及必要的附录,要有中外文摘要。4) 论文写作过程(包括试验,调查研究等)不少于1.5年。具备上述条件的硕士学位论文经两名以上的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一名校内外单位同行专家或校外专家)评议并同意进行答辩的基础上,由系学位委员会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的程序按学校研究生院的统一规定实施。6 环境科学专业硕士课程一览表序号课程类型课程名称学分学时主讲教师开课学期1基础课环境化学348何孟常12环境地学348赵烨 孙可13环境数学348杨晓华 杨 薇14环境模拟数值方法348陈家军15环境经济学348程红光 毛显强16环境工程原理348全向春 裴元生17环境生态学348白军红 李晓文18环境水力学348王 烜19环境科学专业英语348李迎霞 石建斌 林春野210环境工程专业英语348彭胜 陈静211专业课环境学原理232刘静玲 董世魁112环境规划管理232刘仁志 李 巍 113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232沈珍瑶 刘仁志214水质模型与模拟232郝芳华 欧阳威215战略环境影响评价232李 巍215有机污染化学232刘新会 牛军峰116土壤环境学232孙 可 刘希涛 赵 烨117湿地学232崔保山 白军红118景观生态学232刘世梁219城市生态规划学232徐琳瑜220自然资源经济学232毛显强 程红光221生态水文学232孙 涛 赵彦伟122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232李艳霞 刘希涛 林春野223痕量污染物控制技术232史江红224产业生态学232毛建素225环境空间技术应用与开发232刘瑞民 战金艳226选修课系统生态学研究进展232张 妍227环境生物工程232牛军峰228城市遥感232田光进229保护生态学116石建斌 白军红230膜技术原理与应用116郭学军 王 颖231多孔介质污染物运移与去除116彭 胜 冯成洪232大气污染物理与化学232刘新罡 陈 静233饮用水安全处理理论与技术116王颖 竺建荣234大气污染防治理论与技术232田贺忠135水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232裴元生136环境生物技术原理与应用232竺建荣237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232马俊伟238河流动力学232舒安平139水处理工程原理与实践232郑少奎140恢复生态学232董世魁141生态模拟232张力小242生态系统评价与管理232战金艳 刘世梁243水资源评价与规划232李春晖 陈 贺244水生态模型与应用232陈 贺 易雨君24.1.2 环境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环境 学院 环境工程 专业(代码: 083002 )一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科(代码: 0830 )本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 博士 学位授予权1 培养目标与学习年限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理想,面向国际环境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需求的,具有健康心身体魄的环境工程高层次创新型科研人才。1.1 博士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通过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高层次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使接受培养者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坚实而宽厚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其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当今国际环境工程研究发展的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的需求,熟练掌握环境工程研究的最新技术与方法,具备很强的环境工程研究与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其中北京地区的定向、委托培养在职博士生的学习年限可以为4年。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学习年限为5年。1.2 硕士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教师集体指导和环境工程研究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正确的学术指导思想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国际环境工程发展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对环境工程的需求,具有从事环境工程研究与实际工作的学科基础和基本技能。硕士学位获得者还应该具备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外语的口头、学术交流和教学能力。硕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3年。2 专业研究方向序号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1大气污染控制与环境规划以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与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为重点,研发大气污染控制关键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城市及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模拟与评价技术、酸雨沉降控制及规划技术、城市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以及室内空气污染检测与空气质量评价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区域和流域尺度的空气污染控制与规划技术,并逐步应用于工程实践。2废物处置与资源化技术以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为对象,研发固体废物资源化与处理处置技术、固体废物填埋气模拟与利用技术、生活垃圾换向通风分解技术、危险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固废处置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技术、以及公路环境保护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体系,为工程实践与应用提供支持。 3水质控制工程以水和废水的物化与生物处理为基础,研发环境微生物治理技术、好氧颗粒污泥和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生物脱氮除磷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环境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强化技术、以及微污染水物理化学和生物强化净化技术,通过技术开发与创新,建立水质控制技术体系,为流域或区域的水环境管理和系统工程实践提供科学依据。3 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3.1 博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13学分,原则上不允许提前毕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1门政治课(计3学分),1门学位基础课(计3学分),12门专业课(计36学分),具体课程如下表所示。博士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协作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博士生必修课程结构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学分主讲教师公共课政治1门3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公共课外语1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学位基础课1-2门2-4学分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学位专业课1-2门2-4学分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跨专业课程0-2门0-4学分环境学院/其他学院自学课程0-2门0-4学分导师指定3.2 硕士生硕士生在读期间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硕士生实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答辩通过的硕士生可在2年或2年半或3年完成学业。其中必修课程包括:1门外语(计4学分),2门政治课(计4学分),3门学位基础课(计9学分),35门专业课(计610学分),13门选修课(计26学分),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计1学分),其具体课程如课程一览表所示。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该投身科学研究实践,以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自己的环境工程实践能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生必修课程结构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学分主讲教师公共课政治2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公共课外语1门4学分研究生院安排学位基础课3门9学分环境学院核心课程安排学位专业课3-5门6-10学分环境学院博士/硕士课程选修课程1-3门2-6学分环境学院/其他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实践活动1门1学分导师指定3.3 硕博连读生、本科直博生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生的课程学习划分为硕士与博士2个阶段,详见下表所示。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实践,在实际科学研究中不断的巩固、深化和拓展自己的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实践过程中训练自己的环境工程实验分析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交流能力和高层次科技论文(含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环境工程专业硕博连读生必修课程结构(本科直博生博士阶段学分不少于9学分,公共课程免修)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硕士阶段(36学分)公共课政治2门、外语1门8学分学位基础课5门(含一门方法类课程)15学分学位专业课3门9学分必修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选修课专业选修或公共选修课0-3学分博士阶段(13学分)公共课政治1门,外语1门7学分学位基础课1门3学分学位专业课1门3学分3.4 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研究生外国留学研究生免修公共政治和外语课,必修“中国概况”(2学分),硕士生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博士生不低于11学分;港澳台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研究生相同,免修公共政治课。4 培养方式与考核方式4.1 博士生(三年制)培养与考核方式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要根据扩大知识领域的需要,学习必要学位课,包括跨门类,跨学科的学位课程。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提倡建立以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专业课程考试,考23门课程,也可举行一门综合考试,由导师指定,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具有相当于教授职称的35位专家组成,按成绩予以评定。在第三学期起末前完成中期全面考核,包括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与导师讨论后确定研究选题,选题应体现科学性、前沿性与创新性 ,不计学分。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4.2 硕士生(三年制)培养与中期考核的基本要求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5年,撰写论文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年。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办法。既要使硕士生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学或独立负担专门业务工作的能力。培养方式采取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或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优势。课程考试方式须进行书面或口试两种形式的考核,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中期筛选是在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的综合考核。通常在第三学期末完成。在学位分会的指导下组成三名以上教师综合考核小组。重点在于考核硕士生的科研能力,考核方式一般为:考核小组听取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论文,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等。按优秀、合格、不及格予以成绩评定。思想品德考核由导师,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结合硕士生的平时实际表现写出评语,按合格、不合格评定成绩。学位论文考核采取等级制。4.3 硕博连读研究生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为贯彻择优原则,切实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对少数优秀硕士生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基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科研能力强,较强的献身精神和事业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