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备课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11468428 上传时间:2022-06-2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单元备课(上)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单元备课(下)单元备课(上) 第二单元 水和溶液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4.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电解水实验可以得出四个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及它们的特征,水的净化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单元教学计划节次教学时数主要知识点探究活动第1节2水分子的特征;水的三态变化和天然循环;过滤法和蒸发法净化水。描述水分子的运动;认识水的天然循环;净化黄泥水。第2节2原子的特征;水通电分解的实质;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氢气的可燃性;不同的微粒构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第3节2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近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的特征;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第4节3溶解的实质;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乳浊液和乳化作用;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意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简单计算;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乳浊液的制备和乳化剂的乳化作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测试2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过程与方法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的三态变化对生命体的重要意义,初步建立节水观念,感受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关知识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的。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外焰加热,不用时要用灯帽盖灭。加热烧杯时要垫石棉网使烧杯受热均匀。重点水的净化难点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三点,利用这些性质可以解释自然界中发生的有关现象。利用分子的理论可以解释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净化:学习和解答水的净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水中的杂质类型,针对不同的杂质采取相应的净化措施,如吸附、过滤、蒸馏等。过滤时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及对分子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因平时对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不规范,因而在回答水的净化这类问题时常常出现错误。本节知识结构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水的三态变化:固 液气水的构成粒子:分子基本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应用:解释物质的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水的天然循环除去不溶性杂质除去可溶性杂质水净化净水方法: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沉淀过滤:(仪器、操作)吸附生活中煮沸实验室蒸馏:(仪器、装置、操作)课 题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课 型新 授第 1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学情分析学生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学生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固、蒸发等司空见惯的现象不易产生探究的冲动。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重 点分子的基本性质难 点分子基本性质的应用关 键 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板 书 设 计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一、水的三态变化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3.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二、水的天然循环1.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水的三态变化1.分子的本身没有改变2.能量的变化(水分子获得时运动加快,间隔增大。)3.分子的基本性质 二、水的天然循环1.意义2.植物对水的净化作用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一课时)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滴水大约有十六万亿亿个水分子。固 液 气1.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变化。2.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的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的间隔增大,由液态变成气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冰融化成水时,分子间隔较小。分子很小,相互间存在间隔,总在不停地运动。另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天然的污水处理厂了解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的污染;农业上化肥、农药的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危害: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平衡;危害人体健康等。小结:1.2.阅读P28P30了解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性质属于物理变化固:水分子有序排列,固定位置振动;液: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自由运动;气:水分子自由运动,自由地向空间扩散。下列宏观现象中,吸收能量的有 ;放出能量的有 。溶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你能用分子知识解释上述变化吗?P30活动天地P30交流共享温度、压强对分子性质的影响: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运动加快;压强增大:分子间隔变小。用分子知识解释:P30在线测试认识水的天然循环观察P31图片P32多识一点认识节水徽记寓意:人们像对待掌上明珠一样珍惜、爱护、节约每一滴水。怎样防止水污染?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工业三废达标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爱护水资源科学家曾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文学家则感叹:“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两句话尽管说法不一,但给人的警示相同。尽管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不到1%,随着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珍爱生命,让我们从保护水资源做起。课 题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课 型新 授第 2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2.学会用过滤法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3.会区分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学情分析小学及中学地理已学过有关水资源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重 点水的净化及纯净物和混合物难 点水的净化方法的选择及过滤操作关 键 点理解并熟记过滤操作的要点教学媒体挂图、过滤实验操作、影视资料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板 书 设 计第一节 奇妙的化学三、水的人工净化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溶解、过滤、灭菌、蒸干 2.过滤操作的要求一贴:二低:三靠:3.混合物4.纯净物 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蒸馏所需仪器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三、水的人工净化1.处理黄泥水的主要步骤: 2.过滤操作的要求3.混合物4.纯净物5.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蒸馏所需仪器第一节 水分子的运动(第二课时)复习:分子的性质及应用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淡水总储量的13%,占全球总水量的0.3%溶解、过滤、灭菌、蒸干过滤器的制作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 滤纸上沿要低于漏斗口。三靠:烧杯要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要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过滤后的液体虽然澄清,但有微生物;滴入氯水消毒后,微生物死亡,蒸干后有固体残留,说明水中有可溶性物质;将蒸馏水蒸干后,没有留下任何残渣,说明蒸馏水是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如:黄泥水,空气,海水等。混合物中的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世界上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蒸发:把溶解在液体中的固体分离出来。如:在蒸发皿中蒸发食盐水可得到食盐。蒸馏法:把液体和液体分离。(根据液体的沸点不同)。蒸馏烧瓶、单孔橡皮塞、温度计、冷凝管、尾接管、锥形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了解净化黄泥水活动天地P32了解明矾的作用:净水剂理解、记忆思考:滤纸与漏斗之间为什么不留气泡?某同学过滤黄泥水时,过滤两次后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下列说法对吗?有人说:冰水是混合物;市场上卖的“娃哈哈纯净水”是纯净物。利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同种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举例P34了解水的蒸馏P34 了解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的位置P35 在线测试1,2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纯水矿泉水硬水软水把肥皂水加到两种液体里,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不产生泡沫的是硬水。总结: 1.2.3.4.5.P35 多识一点硬水与软水的鉴别P36长话短说几种常见的净水方法:方 法所 除 杂 质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过滤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活性炭吸附不溶性固体杂质和一部分可溶性杂质氯气等杀菌药物消毒微生物加热煮沸一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蒸馏绝大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小知识:我国的水资源 地球水的储量很大,总储量约为1.361018m3,但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地球总水量的2.53%,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仅约为总储量的0.3%,主要是河水、湖泊水和浅层地表水。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的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0个国家的3亿多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状态中。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88位,地域分布也不均匀,在西北和华北部分边远地区,居民的饮水都有困难。练习:1.为什么不同的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不等于几种液体的体积之和?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2.日常生活中为了使白糖尽快溶解在水中,你常用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3.将泥水分离得到蒸馏水,通过哪些步骤和方法才能获得?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市售纯净水中有一些是蒸馏水,有关这类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纯天然饮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它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 C.它清洁、纯净但长期饮用对健康无益 D.用催化剂可将水变成汽油6.若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酒精和水混在一起,应以哪种方法分离较为恰当( )A.沉淀 B.加明矾 C.蒸馏 D 过滤7.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水的操作: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可以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综合运用上述四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其先后顺序是 。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相关知识分子的基本性质。水的三态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的净化方法有:静置沉淀、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其中蒸馏能得到纯净的水。重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电解水的装置无论怎样改变,其原理是一致的,要知道各部件和电解液的作用,判断时根据“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为解题的突破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常有以下三种说法,以水为例: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用对比法学习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两种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字母表达式:A+B+C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字母表达式:AB+C+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对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混淆不清,对电解水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判断不清;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中,误认为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性质与变化混为一谈。水组成:氢、氧两种元素水氢气+氧气氢气+氧气 水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氢气有可燃性,水通电能分解)电解水的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本节知识结构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课 题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课 型新 授第 1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3.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并对学过的典型的反应进行分类。4.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5.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本节通过熟悉的水做知识的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重 点水电解的实验和结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难 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电解水的结论;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关 键 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媒体挂图、影视资料、水电解器、酒精灯、直流电源、氢气、气体燃烧用导管、木条、烧杯、火柴等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板 书 设 计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 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一课时)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现象:正极:产生的气体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多(两倍),能被点燃,是氢气。结论:水氢气+氧气H2OH2+O2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字母表达式:AB+C+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常见的液体、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常见的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直接构成。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氦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分子原子相似点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有间隔,原子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裂,成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P37活动天地观察现象现象结论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熟记文字及符号表达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的特点一变多通式分析氢分子、氧分子的形成过程说明下列物质的构成微粒:水、氢气、氧气、铁、金、金刚石、氦气(化学反应的实质)区别分子和原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2.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燃烧与点燃2.化合反应3.氢能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烧杯发烫。结论:氢气+氧气 水H2+O2 H2O安全提示:点燃可燃性与助燃性气体混合物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燃烧为一种反应,会持续一段时间;点燃是燃烧时需要的反应的条件,是一个动作。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称为化合反应。字母表示:A+B+C相同点:都是化学反应的一种基本类型;区别: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氢气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燃料,科学家认为21世纪将是氢能源的世纪。优点:无污染;发热量高;资源丰富。目前氢能源没有推广使用的原因:制取和储存遇到的难题:小结:1. 分子与原子2.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P39活动天地观察现象现象结论熟记现象与反应式反应式的特点:多变一是分解反应吗?区别:燃烧与点燃比较: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讨论:氢能源的优点P40交流共享用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成水的反应。上网查询练习生活在线:有一种水叫“纳米水”国内很多石油销售公司和加油站都已经添加了“纳米水”。“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纳米水”的工作原理是:把自由水经过纳米组装技术的处理后,组装成6纳米左右的水颗粒,然后加到连续的油箱中,形成热力学稳定的纳米燃油,让燃油在燃烧前通过进行水颗粒微爆的二次雾化作用,炸碎燃油雾滴,使之进一步雾化,实现更加充分和均匀的燃烧,达到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和机械效率的目的,进而实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能、节省燃油和保护环境的功效。另外,纳米水颗粒的微爆破作用还能有效地清除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积碳。课 题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课 型新 授第 2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会区分简单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通过变化体现出两类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性质要与变化相联系。重 点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难 点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关 键 点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教学媒体挂图、影视资料等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板 书 设 计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一、水的分解1.电解水现象反应式2.分解反应3.分子4.原子5.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二、水的合成1.氢气的燃烧(点燃氢气前一定要验纯)2.化合反应3.氢能源 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第二节 水的分解与合成(第二课时)复习:1.分子与原子2.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回答:概念、区别和联系用分子的知识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三、物质的性质1.化学性质2.物理性质性质与变化的关系变化的叙述性质的描述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活泼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变化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性质是一个静止的属性。变化由性质决定,性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变化的叙述模式为:某物质怎么样了性质一般的描述:某物质易、可、能(或不易、不可、不能)+变化如:蜡烛在燃烧是化学变化,而蜡烛能燃烧则是化学性质: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则是物理性质。小结:P411.2.3.4.5.阅读P40 能否说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为什么?思考: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及联系在线测试P41长话短说P41挑战自我P41 1.小明通过学习知道,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但实验所得数据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为2:1,针对这一发现,你认为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反复多次实验查找原因 B.实验数据与理论相差不大,可以认为实验成功C.查找实验装置是否漏气 D.大胆提出猜想:氧气比氢气易溶于水2.阅读下列短文,用序号回答:水通常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水被加热可以变成水蒸气;没有水,人和动植物就无法生存;水是常用的灭火剂;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电石(CaC2)仓库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可与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具有可燃性)。水的物理性质 ;水的化学性质 ;水的用途 。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知道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过程与方法逐步认识到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来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会使衡量结果更接近常规的数据范围,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评价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培养科学研究的科学态度。相关知识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原子和分子的共同点及联系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难点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从原子的结构分析得出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很多题的解法就以这两个公式为突破口。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缺乏感性认识,可借助于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是必记的知识,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事实:对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就是原子。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事实:氢原子核没有中子。原子不显电性: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 原子很小,但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高速运动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核外电子数=质子数离子定义:带电荷的原子分类:阳离子、阴离子表示方法本节知识结构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 课 题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课 型新 授第 1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认识原子的构成,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有关分子的性质、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知识,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知识认识原子的有效方式,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物质的生成,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重 点原子的构成难 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关 键 点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挂图、元素周期表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对比法板 书 设 计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核外电子 质子中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 3.原子的分类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4.离子书写分类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原子的结构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 质子:(1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1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在原子中: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英国科学家汤姆森。结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一个“很大”的空间围绕一个带正电的很小的原子核运动。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差不多,都约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简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通常情况下,氢原子没有中子。阅读P43分析图P43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箔交流共享1.P44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极少数被反弹回来?交流共享2.P44在金原子中,很小的原子核却能把轰击它的高速的粒子反弹回来,这说明了什么?交流共享3.P451.分析原子是否显电性?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3.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含有质子和中子吗?二、原子中的电子1.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排布规律)2.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高的离核远,能量低的离核近;电子尽可能在离原子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离原子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核带正电,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了解排布规律记忆118号(即HAr)元素的顺序、名称和符号分析P45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练习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H、C、N、F、S、Cl、Na、Mg、Al、K、He、Ne、Ar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3.原子的分类4.离子书写分类阳离子阴离子5.元素周期表6.原子序数7.电子云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不稳定,易失去电子,带正电荷。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不稳定,易得到电子,带负电荷。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是2个),稳定,既不易失去、也不易得到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是不变的,发生改变的是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元素符号的右上方,标出带几个单位的什么电荷。如:Mg2+,Al3+ ,F-,O2-带正电荷的离子叫阳离子,如Na+,Mg2+,Al3+,H+等。带负电荷的离子叫阴离子,如:F-,O2-,Cl-,S2-等。决定原子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组成世界万物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它们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是连续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的性质还有明显的规律性。共7个横行(即7个周期),18个纵行,每个纵行为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小结: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3.离子的分类及符号表示4.熟记元素周期表中前18种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并分析在结构上的特点。结论分析P46NaCl的形成过程分析: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观察离子符号的书写,交流共享: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有何异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看出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关系?观察附录 元素周期表记忆118号元素的名称、顺序及符号。思考:决定原子序数的是什么?多识一点P47能力提高: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图所示,你能确定X的值吗?它可以表示哪些微粒,试一一写出。化学元素之最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是氢;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硬度最大的金属是铬;密度最大的金属是锇;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目前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课 题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课 型新 授第 2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知道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但使用、书写、记忆都不方便,所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重 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难 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关 键 点理解“相对”的含义教学媒体多媒体素材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板 书 设 计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结构二、原子中的电子三、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 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填表: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氧816镁1212铁2656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三、相对原子质量公式1相对原子质量=公式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第二课时)复习:1.原子的结构2.原子结构示意图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什么地方?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1个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书写、记忆、使用都不方便以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碳原子(碳12)的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那么,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由原子核决定的。总结:1.2.3.4.5.请看下表,按要求回答问题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氧816镁1212铁2656个别回答、书写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真实质量。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g或Kg3.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观察P48几种常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与原子结构相比较。在线测试P481.,2.长话短说P48讨论:科学家发现相对原子质量为1、2、3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挑战自我P49 1,2,3请把左图中的空白处填完整。通过填表,分析数据,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至少写两条) 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从而感受溶液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相关知识量筒的使用托盘天平的使用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技巧与规律小结本节采用对比、归纳法来学习,如影响溶质溶解因素是通过对比实验来得出,经分析、归纳得出影响溶质溶解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本节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学习中注意观察思索,善于提出问题,通过实验研究解决问题。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要加以整理分类,大致包括三种类型: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思维误区本节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是:溶液与浊液的区别;溶液的特征理解不准确;过滤操作的原理、溶液的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节知识结构溶液水组成:溶质和溶剂形成过程伴随热量的变化(溶液的温度升高、降低或不变)概念: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特征:均一性、稳定性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称量和量取、溶解、装瓶保存)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温度、颗粒大小、搅拌)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溶液的稀释溶液的浓缩溶液的配制概念计算公式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 题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课 型新 授第 1 课时第 周年 月 日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学情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会列举出常见的种种液体,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本节前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重 点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难 点溶液的组成、溶液与浊液的区别关 键 点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形成溶液的均一、稳定的感性认识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动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板 书 设 计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2.溶剂3.溶质读法 4.电离能量变化(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5.乳浊液6.乳化作用7.悬浊液教 学 过 程知 识 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2.溶剂3.溶质读法4.电离能量变化(扩散过程与水合过程)5.乳浊液6.乳化作用7.悬浊液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了解均一性、稳定性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等。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如:食盐等。(仅算溶解的那部分)溶液的名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溶剂若是水,可省略溶剂名称)物质溶解在水中(或受热熔化)时能够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叫电离。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不变。(温度变化的原因):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不溶性的液体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汽油和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原理不同:油污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而洗涤剂是将油脂乳化变成乳浊液而将油污除去的。悬浊液、乳浊液统称为浊液。相同点:浊液与溶液都是混合物区别:溶液:均一、稳定;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乳浊液会分层;悬浊液会出现沉淀。活动天地P50 理解均一性、稳定性的含义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溶液里的溶质可以是多种,如:汽水。如:蔗糖水溶液,即蔗糖溶液。碘的酒精溶液,简称碘酒。思考:电离与通电有关吗?实验探究P51 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活动天地P52多识一点P52 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判断正误: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也一定是液体。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3.洗发液、洗涤剂能够溶解油污。比较溶液与浊液异同:教 学 过 程知识点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分散在水里的粒子分子或离子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许多分子的集合体粒子直径一般不超过10-9m一般大于10-9m一般大于10-9m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固、液、气固 液宏观特征均一、稳定不均一、不稳定不均一、不稳定实例食盐水、碘酒泥浆油水混合物静置无变化沉淀分层概念略略略小结溶液:概念:特征:具有均一性:即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具有稳定性:即只要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的成分不会分离出来。颜色:溶液不一定是无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状态: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从定义看,清新的空气及合金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它们都是溶液。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一种溶液里,溶质不一定是一种,如汽水;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液、气,如果是固、液溶于液体里,固、液是溶质,若液体溶于液体里,一般量多的是是溶剂,若有水,不论多少,水均作溶剂。名称:溶质名称+溶剂名称+溶液能量变化:电离:并不是所有物质溶于水都电离。如:蔗糖、酒精等物质等物质溶于水不发生电离,只有电离,溶液才导电。在线测试P53 1. 2. 3.质量可以累加,但体积不能。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体积加溶剂的体积不一定等于溶液的体积练习:1.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