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818392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2020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河中石兽》(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5课河中石兽 【资料链接】1.作者名片作者纪昀朝代清代评价学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死后谥文达。作品有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2.知识链接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3.图解课文【学海拾贝】1.通假字曳铁钯 “_”通“_”,_答案: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2.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为 众服为确论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答案:被/认为/成为3.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 今义:判断词 是(4)阅十余岁古义: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答案:(1)一起(2)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3)代词,这(4)经历(5)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6)只,仅仅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_)答案:划船5.文言句式(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译文:_(2)以为顺流下矣(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僧”)译文:_答案:(1)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6.走进文本(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答案: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训练提升作业】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山门圮于河 ( )(2)阅十余岁 ( )(3)曳铁钯 ( )(4)湮于沙上 ( )(5)尔辈不能究物理 ( )(6)如是再啮 ( )(7)不更颠乎 ( )(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答案:(1)倒塌(2)年(3)牵引,拖着(4)埋没(5)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6)冲激(7)颠倒 (8)按照2.翻译下列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译文:_(2)尔辈不能究物理。译文:_(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文:_(4)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文:_答案:(1)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3)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4)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B. 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 其反激之力【解析】选D。、C三项中的“之”均作代词用,D项“之”作结构助词“的”用。4.填空(1)本文作者纪昀, 代文学家,作品有笔记小说集_(2)河中石兽一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答案:(1)清 阅微草堂笔记(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答:_答案: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河中石兽全文,回答610题。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一寺临河干 ( )(2)竟不可得 ( )(3)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4)遂反溯流逆上矣 ( )答案:(1)岸边 (2)最终(3)凶猛的河水(4)于是,就7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译文:(2)求之地中,不更傎乎?译文:答案:(1)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2)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8讲学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答案: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的人。9.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答:【解析】从老河兵的身份出发,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方面考虑作答。答案: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10.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答:答案(示例):为我们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三、美文品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5题。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注释】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使:假使。赵:赵国。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绝:截断。坑(kng):活埋。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以天下莫能当( )(2)括母问奢其故 ( )(3)赵括既代廉颇 ( )(4)悉更约束()答案:(1)认为(2)原因,缘故(3)已经(4)改变,更改12.翻译下面句子。(1)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译文: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译文:答案:(1)(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13赵奢认为儿子赵括能做大将带兵打仗吗?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请选用原文回答。答:【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选用赵奢的话回答即可。答案:赵奢认为儿子不能做大将带兵打仗,从“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这样认为的原因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14读了这则短文,你认为赵括战死、赵军惨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 【解析】本题考查万丈内容的深层分析。从赵括没有作战的实际经验方面考虑作答。答案:根本原因是赵括虽然善于谈论一些用兵打仗的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的带兵打仗的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实际作战。15. 从这则短文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答:答案: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理论而不要实际(实践),要把理论和实际(实践)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或从实践中得来的)理论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只是空头理论,不仅无益,而且害人。附【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但赵括把它说得很轻易。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撤换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