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日撷英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758978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日撷英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日撷英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省玉门市花海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日撷英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日撷英 1、阅读练习册16了解作者:杜牧(803852),字 , 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著有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杜牧与李商隐齐名,称“ ”。 3、解释词语:山行: 远上: 寒山: 斜:坐: 爱: 枫林晚: 霜叶:红于: 二月花: 白云生处:4、根据词义翻译诗句:二、【课堂研讨】:1、 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寒”“远”“斜”各表现了怎样的景物特点?3、从朗读和品味想象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朗读背诵,感悟意境:三、【拓展延伸】“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为历代读者所喜爱,你能说说原因吗?【课外拓展】1、 翻译两首词渔家傲 苏幕遮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马致远的常识,品味诗歌的意境。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习运用常见景物表达情感的手法。 3、感受游子漂泊他乡的凄苦,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一、 【预习导学 】: 二、 1、阅读练习册18面了解作者:马致远:号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 家、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2、阅读练习册18面了解元曲知识:3、 试翻译这首小令:二、【学习研讨】 感受本文的意境美(1)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渲染出秋天怎样的情调和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给人什么感觉?与“枯藤老树昏鸦”明显不谐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拓展延伸】 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寓情于景,请结合曲子进行分析。 秋词【学习目标】:1. 了解刘禹锡及其作品,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深入品读鉴赏,学习对比,借景抒情等诗歌表现手法。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一、【预习导学】1、作者信息: 刘禹锡:(772-842)字 , 代诗人,著有 2、解释词语:寂寥: 春朝: 排: 碧霄: 3、翻译这首诗:二、【学习研讨】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2、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3、 朗读感受: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情怀?三、【拓展延伸】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妙处采桑子重阳【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基本内容,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2、 反复诵读,深入思考,理解词的主题。3、 学习毛泽东同志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4、 一、【预习导学 】: 1、作者作品介绍(见课下注释)毛泽东:(1893-1976)字 ,中国无产阶级 家、 家 、 家 。2、 解释词语: 战地黄花: 寥廓: 3、 翻译本首词 【学习研讨】: 1、“人生易老天难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2、“黄花”就是菊花,作者说“战地黄花分外香”呢,怎么理解“分外香”?3、分析为什么“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4、“寥廓江天万里霜”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登高【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诗歌大意。2、 反复诵读,深入思考,感受诗歌宏伟的气势,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 感受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 【预习导学 】:一、作者作品介绍:杜甫:(712-770)字 , (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自称 ,其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作品有杜工部集。二、写作背景:阅读本课练习册21面了解背景资料。三、解释词语: 猿啸哀: 渚: 萧萧:繁霜鬓: 潦倒: 浊酒:四、试翻译诗句: 【学习研讨】1、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样的秋天氛围?2、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3、把颈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4、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句诗知道的?5、后四句作者的所思所感,是怎样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苦难艰辛联系起来的?6、概括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7、这首诗每一联都是对偶句,朗读背诵中体会对偶句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