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掌握重点词、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3、背诵课文,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学习重点:学习目标1、3学习难点:学习目标3资料链接:作者简介:(一)1、掌握作者资料 本文作者苏轼是 朝人,字,号 ,是唐宋“ ”之一。与父亲弟弟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课时安排:拟12课时学习方法:自由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提升学习过程:一、预习导航:1、 生字关遂( )寝( ) 荇( ) 竹柏( )2、朗读课文并填空记承天寺夜游是( )的一篇小品文,本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 ),写于作者被贬( )地名期间。3、请问:“闲人免进”中的“闲人” 是什么意思?1000年前的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苏轼和他一个朋友也发出了“我俩是闲人”的感慨,请问这个“闲人”又是什么意思?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一)学生多种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断句、节奏,试着读出感情 )(二)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研讨完成)1、解释加点的词语(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相与步与中庭2、翻译句子 (回忆以前所学的添字法、换字法等翻译规律)(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再读课文:,交流展示1、什么时间,与什么人,苏轼游玩了什么地方?游玩的起因是什么?2、苏轼和他的朋友观赏到了什么美景?庭院月色美景都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绘的?3、观赏了美景后,苏轼和他的朋友有了什么感慨?2、本文共分为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 )。 第二层,写景,写了( )的景色。 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的感情。4、指导背诵,并抽背。(四)问题探究 (小组研讨)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默写出相关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抓关键词,品修辞)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添一添,品意境)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三、课堂检测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4相与步于中庭(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_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_四、拓展迁移 再读课文,试找出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学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