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大国是怎么炼成的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627146 上传时间:2022-06-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大国是怎么炼成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制造业大国是怎么炼成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制造业大国是怎么炼成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业大国是怎么炼成的 中国现在有着“世界工厂”的名声,但实际只是一个“加工业大国”,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指像日本这样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有世界顶尖公司、能够使用自己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产品的国家。 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并不以技术创新能力见长,而以质量独步全球而著称。日本对质量的注重追求,贯穿于社会观念、技术培训、生产组织等一切方面。 对手艺人和劳动的尊重 对手艺和手艺人的尊重,是日本社会截然不同于中国的文化。 与中国孩子的理想是成名成家不同,日本中小学男生最向往的职业往往是“大工”,也就是木匠,而女孩则很喜欢成为点心师或护士,即需要手艺的职业都受青睐。 日本冈山市的“后乐园”名列“日本三大园”之一,园里有块建于1886年、名为“津田永忠遗绩碑”的石碑。碑上不但有撰写者和书写者的名字,甚至连准备石料及刻字石匠也名列其上。中国的石碑上,一般只能看到撰文人之名,备料石匠的名字见于石碑,是不可想象的。 同样,中国宫廷虽奇珍异宝无数,但能说得出匠人名字的却寥寥无几,日本却不是这样。古代日本最著名的手工艺品是日本刀,它在中国传人的隋刀和唐样大刀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日本人却把制刀技术发展到冷兵器时代的顶峰。流传迄今的每把名刀,内行都能说得出制工匠的名字和其个人特点一这与中国身后留名的除了帝王将相就是文人墨客,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从中国接受了儒教文化,在接受儒教“学而优则仕”的概念时,却没有接受那种轻视“奇技淫巧”的观念。儒教学说中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一说,这固然是一种现实写照,但在日本,这种现实基本体现为分工不同,而绝不会被发展到“劳心者是人,劳力者不是人”。作为一个长期收入相对平均的社会,日本“劳力者”的平均收入并不次于“劳心者”,这种社会环境和日本文化中敬重手艺人的特性相辅相成,形成了日本人对制造业的重视。 有这种尊重手艺人的文化,自然日本举国上下都极为看重世界技能大赛。每次,参赛队伍都是以公司或职业学校为单位组织的,争夺参赛资格的国内预选赛会达到白热化地步,传媒也给出相当大的篇幅报道。参赛本身就证明了该公司或职业学校的水准,宣传效果不言而喻。 日本1962年第一次参加技能大赛。从当年的第11届到1971年的第20届,也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队总共拿过6次金牌总数第一和4次第二。此前的金牌大户是老资格制造业大国瑞士和联邦德国。 从1977年的第23届到2003年的第37届为止的15届,韩国后来居上,除了第32届和第35届输给中国台北而屈居第二以外,全部都是第一!但韩国在2005年的赫尔辛基退到第六位,日本又追上来了和瑞士一起并列第。2007年、2009年日本依旧名列第一。 技能大赛前,首相会亲自为选手团壮行;归来,首相又会再次接见选手为其庆功,和对待体育奥运会选手没有差别。因为日本人对体育奥运会选手和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尊敬,同样都是出于对技艺的敬意。 在日本经常能看到字样,使用汉字来写是“物作”,也就是做东西的意思。但它比单纯的制造又多一点精神上的意义,有点类似于“制造拜物教”的意思。在日本从事制造业或在制造部门工作绝无低人一头的感觉,反而大家都希望去生产现场工作。 曾任日本东丽公司社长、董事长的前田胜之助,对他进该公司一段经历的回忆,很能说明日本人对“做东西”的看法: 1950年代,前田先后毕业于熊本大学和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日本有机合成化学两大泰斗之一的小田良平教授,进入东丽公司后,自然被分到中央研究所。但前田胜听到这个分配后,站起来鞠了一个躬,说句“请容许我辞职”,就走了出去。 前田对慌张追上来的人事课长这样解释:“如果要搞研究的话,不如回京都大学,进东丽公司是为了运用学到的知识。”在前田坚持下,他被分配到爱知县的尼龙厂。在那里,他从尼龙生产的技术工作起步,一直到研究开发和生产出了碳素纤维。现在东丽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碳素纤维生产厂家,波音787因大量采用该公司的碳素纤维实现了高强度的同时减重20%,大大节省油耗。 终身雇佣,终身培训 日本有种“3Q(qualified,合格)”的说法,即一个合格的企业应该是“由合格的员工,使用合格的技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在这三个“合格”中,员工被放在第一位,没有合格的员工,制造业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要有发达的制造业,就必须有大量熟练技术工人。即使在大部分制造业生产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都已被普及应用的今天,情况还是如此,没有任何不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与钳子、扳手一样,能最大限度发挥工具和手段的效率,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生产现场普及了计算机后,很容易产生一种培养熟练技工的过程被大规模缩短的错觉,实际并非如此。按照日本制造业标准,现在培养一名熟练的数控铣床操作工两年左右即可,但真正要培养一名优秀的操作工还是需要10年以上。 能否花长时间培养优秀技术工人,不少条件取决于社会环境。日本的雇佣关系比较稳定,雇员往往终身受雇于同一个公司。终身雇佣要求有一个报酬相对平均的社会环境,并且工资水平比较公正,这样雇员才能进行长期的人生规划,否则无法降低跳槽率,让雇员接受长时间技术培训。 此外,还必须使工人们没有后顾之忧,方可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日本公司雇员的社会保险一直到现在都很丰厚,在某种讽刺意义上,这也是日本企业常常出现“过劳死”现象的一个原因。 日本企业的“过劳死”常被西方国家批判,可“过劳死”背后并非企业的冷酷无情,而是相反。比如,加入日本社会保险的员工去世后,遗孀能拿到相当于丈夫收入75%的“寡妇年金”,除此之外,从45岁开始到65岁之间,每年还有60万日元的补贴。要说明的是,这些只是给遗孀的,未满20岁的孩子的份头另算,另外,死者生前有供养责任的父母也有一份。 应该说,日本的社会保险对早死的工薪阶层是非常厚道的,只有这样,没有后顾之忧的工薪阶层才能卖命。 独特而牢固的大、小企业关系 和在中国一样,日本小企业往往承担制造业的终端工作,也是大量技术工人的栖身之所。但不一样的是,中国小企业绝大部分都在承担初级加工并且无力摆脱以此赚取微薄利润的命运,也无力与工人谋求长远的共同成长。而日本的情况截然相反。 日本在各行业都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但众多的中小企业才是日本大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真正基础。据统计,全日本现有450万个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99.1%,雇佣劳动力占全部雇佣数的70%。 日本中小企业掌握的技术水平很高,不少只有十来个人的企业却拥有世界顶级的加工技术,正是这些高水平的中小企业才使得日本成为制造业大国。 相比其他国家,日本企业间的合作有其独有特色,即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不是单纯的产品订货或劳务供给关系。中小企业往往在大企业的产品规划设计阶段就参与其中日本中小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提案力”,也就是对上级企业的产品设计或生产能够提出多少改进方案的能力。而上级企业在设计产品上,还能根据麾下企业的能力特性从工艺上去考虑论证这些性能的实现可能性。 这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牢固纽带关系,使得日本企业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大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又反过来为大企业能够推出更优秀的产品提供了支持。在中小企业的永续发展中,大批技术工人也得到了精专于某个技术领域的机会。 这样的企业生态下,就社会效果而言,日本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却未扩大社会贫富差别;就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抗打击能力而言,在遭受外来打击时,无论是天灾还是经济危机,日本中小企业都比其他国家中小企业抗打击性天然更强。 除了整个企业生态外,最重要的是日本中小企业中特殊的劳资关系,具有强大的自我稳定因子。日本中小企业主与雇员的收入差别远远小于其他国家,一般不超过5倍,并且企业主基本都参加生产。这不但有助于企业技术水平提高,还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西方国家劳资对立矛盾明显的情形,在日本很难看到,相反,在日本经常能看到西方国家很难出现的事例:企业遇到困难时,企业主能和员工主动沟通,而员工也愿意忍受暂时痛苦支持企业,不会轻易离企业而去,这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 无疑,在一个员工和雇主对企业抱有同样的责任感的社会,会最大程度激发员工钻研其技能的热情。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