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预习交流1、认识作者,了解时代背景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憎恶黑暗的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2、给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 ) 阡陌交通 ( )黄发垂髫 ( )便要还家 ( ) 刘子骥 ( )诣太守( )二、朗读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录音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清断句、节奏,标记生字词。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注意朗读要求: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领会掌握加点字的含义(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缘溪行()落英缤纷()便扶向路() 诣太守()遂迷()欣然规往()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交通: 交错相通邮电运输事业的总称妻子:妻子和儿女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山穷水尽的地步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如此:这件事这样像这样鲜美:(指色彩)鲜艳美丽指食物味道好俨然:整齐的样子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不足不值得不够重点句: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7、便扶向路,处处志之。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2、结合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多媒体投影)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桃花源记发现桃花源以渔人行踪为线索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你觉得桃花源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课文写了渔人的哪些所见所闻,请你找出来,并大声朗读这些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小组交流后明确)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优美宁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活安乐幸福)(所见)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所闻):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人道也。”(厌恶战争、不满外界生活与世隔绝)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可是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些说明了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社会。四、难点探究与主题探究(1)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2)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和韵律。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展示提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请各小组对“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难点探究与主题探究”部分的问题各自展示你们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共同分享。五、达标测评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今义:交通古义: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不足古义:今义:开朗: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寻向所志()寻病终()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4、通假字便要还家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6、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7、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8、村人“皆叹惋”为什么?9、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10、用一个句式回答:桃花源是一个 的世界,那是因为 。1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1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欣然规往()诣太守()未果,寻病终()(二)阅读语段,答文后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缘溪行:俨然: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渔人甚异之:林尽水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5、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17、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18、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1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六、课后反思:“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课堂的细节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调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也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