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10205533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素材-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 教学设计 图文详解 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六上语文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教学设计+图文详解知识点多音字:给:gi给力 j给予场:chng场地 ch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情愿:心里愿意。尸首:人的尸体。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反义词:伟大渺小 情愿被迫永远暂时 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 情愿甘愿永远永久 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过程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3.简介诗人臧克家。(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层次梳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各人自由练习。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示例: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交流示例: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内容27.有的人虽死犹生(歌颂)虽生犹死(批判) 图文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