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10035579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语文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巩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支持王韶取得熙和等州,改善对西夏的作战形势。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二、背景资料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这篇游记,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2. 关于褒禅山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城东北7500米处,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1000米,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出前洞,上山,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未有人走到底。三、文体知识“记”的特点和分类记:有许多文章因事因感而发,或叙或议,或抒情或说明,不拘一体,不便归类,于是称“记”,实为杂记。一般说来,唐代及以前的杂记大多以叙事为主,到宋代,抒情、议论及至考证的成分日渐增多。唐代及以后的“记”大体分三类:亭台楼阁多胜记,多记建筑物或名胜的地理位置、修建过程及景观特点,又常借题发挥谈作者的感慨。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山水游记,往往是按作者的游踪依次写山水风光。如小石潭记游褒禅山记。杂物书画记。如核舟记。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褒bo禅山 华hu山 庐冢(zhng) 有穴(xu)窈(yo)然 怠(di) 咎(ji) 好游(ho) 仆(p)碑 无物以相()之 何可胜()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 二、一词多义1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竟,竟然,居然) 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2道有碑仆道 (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有“大概”的意思)4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纹)属予作文以记之 (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5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 (对,正确)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然而,但是)6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而操舍鞍马,仗舟楫 (动词,舍弃)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安排住宿)客舍青青柳色新 (名词,宿舍、旅店)7以 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介词,在、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表并列,并且)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得 此余之所得也 (动词,得到) 古人往往有得 (名词,心得,收获)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动词,能够) 此言得之 (形容词,适宜,正确)三、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四、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五、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六、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 有穴窈然。(三)省略句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 有碑仆(于)道(省介词)七、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此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课文解析一、要点赏析1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分析:第一段对褒禅山名字的来源、禅院、仆碑作了一番介绍,让我们对褒禅山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进入下面文章的游览路程。其中对碑文的描写,似乎无关紧要,实际上是为下面的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分析: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3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分析:从三个方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4怎样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分析:本文在第三段中强调了“志”的作用,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以山为喻,分四层,层层深入地发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然力足以至焉(火尚足以明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二、写作特色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为后面的议论伏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从详,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的经过从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从略,后洞从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从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从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从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又议“志”从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多余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文中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课时训练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今言“华(hu)”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ng)道也哉!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ng)之。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B/C/ D/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解释加粗词的意义。7填空(一)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_,_,_。(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_。(5)作者由仆碑得出的感慨句是_。(二)、常识填空(1)本文选自_,作者_,字_,北宋临川人,_、_。(2)“余第安国平父”中的“父”,通“_”,是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渔父”中的“父”,是对_。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8选出与“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中“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 A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始舍于其址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A房屋十分之一获得景象 B筑舍定居十分之一能够景象 C筑舍定居十一得到观察D房屋十分之一取得观察10选出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D其孰能讥之乎11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故曰弊在赂秦也D臣之所好者,道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7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13作者强调“于险远”得“非常之观”要有几个条件 () A.三个:有力、有志、不随以止。 B.三个:有力、有志、有物相之。 C.四个:力、志、物、不随以怠。 D.五个:志、力、物、己不悔、人不讥。14对下列句中加点“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 不随以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力足以至焉 可以无悔矣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 B./C./ D./1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16“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7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之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年号)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余尝谱其世家 谱:为作家谱。 B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 称:与相符合。 C自少卓荦(lu)不羁卓 荦:才智不凡。D以招天下异能之士 异能:有特殊才能。19对文中画线句中的“以”“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20下列不属于世人对许平评价的一项是 () A与哥哥许元相友爱。 B才能超群,性格豪放,能言善辩。 C常发感叹,充满自信,想有所作为。D很有才干,足可以任朝廷的职务,在州当官都算屈才。21(用现代汉语填空)王安石对许平不能_就死去,表示了一种_的感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刘宽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阳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曰:“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不校。 延熹八年,征拜尚书令,迁南阳太守。典历三郡,温仁多恕,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常以为“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每行县止息亭传,见父老慰以农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训。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熹平五年,代许训为太尉。灵帝颇好学艺,每引见宽,常令讲经。宽尝于坐被酒睡状。帝问:“太尉醉邪?”宽仰对曰:“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帝重其言。 宽尝坐客,遣苍头市酒,迂久,大醉而还。客不堪之,骂曰:“畜产。”宽须臾遣人视奴,疑必自杀。顾左右曰:“此人也,骂言畜产,辱孰甚焉!故吾惧其死也。”夫人欲试宽令恚,伺当朝会,装严已讫,使侍婢奉肉羹,翻污朝衣。婢遽收之。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其性度如此。海内称为长者。(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里服其不校 校:计较。 B.灾异或见,引躬克责 躬:自身。 C.人感德兴行,日有所化 化:风俗人心的变化。 D.其性度如此 度:推测。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宽行为宽厚仁慈的一组是 () 虽在仓卒,未尝疾言遽色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臣不敢醉,但任重责大,忧心如醉 宽须臾遣人视奴 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 A. B. C. D.2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宽为人宽厚,他不仅没有责罚那个失牛的人,反而加以宽慰,这使得他在州里赢得了声誉。 B.刘宽历任郡守,不主张用严刑峻法整治百姓。属吏有错,他只是象征性地施刑以示羞辱,从不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则归功于下属。 C.刘宽以德为政。他巡视属县时,对老年人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D.刘宽性情温和慈爱。夫人在早晨会客时让侍女故意以肉汤污其官服以试其会不会发怒,但刘宽不但神情自若,反而关心侍女烫伤了没有。2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宽无所言,下驾步归。 (2)物有相类,事容脱误,幸劳见归,何为谢之? 高考链接26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感。所以我的八言座右铭是:_”A文以为常,白以应变。 B. 文白相济,见真求新。C白以为常,文以应变。 D. 白话为本,力求立体。2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吴荪蒲与他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最终赶走了他。(子夜)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复活)质疑探究 1.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过渡衔接;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思路提示一: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思路提示二: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或咎”;“在己为有悔”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思路提示三: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你的观点: 2成功需要哪些条件?课文观点:无论治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发散角度1:成大事者贵有志。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立志复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于挥师灭吴;陈涉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经过努力,他最终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所以要想做成大事,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发散角度2:成大事者贵有恒。毛泽东有言:“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可见恒心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牛顿也说:“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情也做不成功的。”清代解剖学家王清任42年画了一张解剖图,这是有恒心的体现;晋代王羲之临池学书,每天洗笔砚,使一池清水变成“墨池”,终成一代大书法家。所以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恒心。你的观点: 开阔眼界王安石逸事:1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 在警世通言中提到,首先看到此句,王安石心里还是有点不高兴的。(引原文:荆公心下踌躇:“苏轼这个小畜生,虽遭挫折,轻薄之性不改!不道自己学疏才浅,敢来讥讪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官里,将他削职为民。”)但后来一想,苏轼应该是没看过菊花落地,于是翻湖广缺官册籍来看,只看黄州府。(引原文:单看黄州府,余官俱在,只缺少个团练副使,荆公暗记在心。)因为他想让苏轼去实地看看,这在后来苏轼自己也领悟到了(引原文:苏轼说,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迁小弟到黄州,原来使我看菊花也)其实王安石早就原谅他了,所以才会在苏轼上任之前宴请他,并托以重任。 2改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喜欢改诗。他为同时代的诗人改诗,而且还为古人改诗。 有一次 王安石看见一首诗中的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王安石看后不觉发笑,心想:“明月”怎么会叫?黄犬怎会卧在花心上呢,于是他提笔改成“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阴”。后来,他游历南方,发现南方有一种鸟叫“明月”,叫声婉转动听;有一种昆虫叫“黄犬”,常在花心飞来飞去。这下子他才明白,那两句诗是对的,而他给人家改错了。谢贞的春日闲居诗:“风定花犹舞”,王安石改“舞”字作“落”字,其语顿工。(彦同诗话)。对于自己的诗,王安石更是斟酌了再斟酌。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诗人在试过“到”、“过”、“入”、“满”之后才敲定的。春风本是看不见的,一个名词用作动词的“绿”,把感觉切换成视觉形象,使留在读者心里的印象更加鲜明。3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 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 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 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 答案1答案:C解析:“胜”应读“shng”。2答案:C解析: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译为“筑舍定居”、“给命名”。句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从侧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译为“走到尽头”,“廖”译为“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至”在句中作主语,“至”可看作动词活用为名词,译为“到达的人”。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有的资料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险远”后面省略“之地”)。另外,上面句子中,“问其深”的“深”也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译为“深度”。“莫能名者”的“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文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3答案:B解析:A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C项中“以”是表连动关系的连词;D项中“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答案:D解析:D项中“观”当动词讲,意思是“观察”,其他三项中的“观”都是名词。A、C两项是“景观”,D项念“gun”,指庙宇和宫殿之类的建筑。5答案:C解析:A项中“所以”表原因,现代汉语中“所以”表结果。B项中“非常”是一个词组,“不同寻常”的意思,现代汉语是副词,“十分、很”。D项中“至于”是“到”(后面的“于”虚化),现代汉语是他转连词,表示另起话题。C项“所谓”古今义同,或表示强调,或表示否定,此处表强调。6答案:道:道路;说。 为:存在;是。 常:平常;经常。 然:的样子;然而。7(一)(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4)而在己为有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二)答案:(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政治家、文学家。(2)甫、对老年人的尊称。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判断句式。A、B、D三项均为“者也”形式的判断句。而C项不是。12答案:C解析:A项感慨,项平坦,项谁。13答案:B解析:从“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一句可以看出。14答案:A解析:A项,因为/而,来/可以,所以,皆为固定短语。15答案:C解析: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16答案:D解析:D项已是另外一段的内容,与题干无关。17答案:C解析:C项作者并没有为古人惋惜之意。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汇,平时注意比较在不同的语境的不同意义。B项应是“称道”之意。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词汇。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拿”之意。第一个“为”表被动,“被”。第二个“为”是动词,“写”的意思。2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C项内容是许平自己所说,不符合题干中“世人评价”这一要求。21答案:得到一次施展才能智慧的机会深沉的悲哀和惋惜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注意结合全文来分析。22答案:D解析:D.应为气量,胸襟。23答案:C解析:表现其温和,表现其以德为政的主张,表现其一心为政。24答案:D解析:D项应是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25参考答案:(1)刘宽什么也没说,卸下驾车的牛交给丢牛的人,自己步行而归。(2)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给我,为什么还道歉呢?【参考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怎么样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延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表示羞辱,终归不对之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则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中,看见老年人就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文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重视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好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说:“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定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污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26答案:C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