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统计指标及综合运用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09830473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的统计指标及综合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常用的统计指标及综合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常用的统计指标及综合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常用的统计指标及综合运用第一、主要统计指标及统计标准一、主要统计指标(一)国民经济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2、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即三次产业增加值。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3、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总额,它反映本期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及构成。最终消费。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臵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4、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二)农业统计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总成果和最终成果。2、粮食产量指全社会的产量。粮食除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及其他杂粮外,还包括薯类和豆类。3、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向日葵籽、胡麻籽(亚麻籽)和其他油料。4、水产品产量。包括海水的鱼类、虾蟹类、贝类和藻类以及内陆水域的鱼类、虾蟹类和贝类。5、猪、牛、羊肉产量。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即胴体重)的重量。6、期初(末)畜禽存栏头(只)数。7、耕地面积。指可以用来种植农作物、经常进行耕锄的田地。8、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9、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一定的水源,地块比较平整,灌溉工程或设备已经配套,在一般年景下当年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10、农用化肥施用量。指本年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化肥施用量要求按折纯量计算数量。11、农业机械总动力。指主要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三)工业统计1、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行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2、工业销售产值(当年价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本年内销售的本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价值的总价值量。3、出口交货值4、产品产量、本年生产量5、主要财务指标。实收资本、资产合计、负债合计、所有者权益、固定资产原价、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产、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利润总额、应交增值税等。6、主要经济效益指数。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X100%资产负债率。该指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计算公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与成本费用之比,是反映工业生产成本及费用投入的经济效益指标,同时也是反映降低成本的经济效益的指标。计算公式为: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X100%工业增加值率。指在一定时期内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现价)X100%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指在一定时期内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次数,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计算公式为: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产品销售收入/全部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产品销售率。指报告期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是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研究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现价)X100%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及房地产统计1、固定资产投资统计(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臵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经济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建设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按隶属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分为城镇投资和农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按建设性质分,建设项目的性质一般分为新建、扩建、改建、迁建、恢复。固定资产投资按构成分,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臵,其他费用三个部分。(2)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3)施工项目。指报告期内曾进行建筑或安装工程施工活动的建设项目,包括报告期内新开工项目、报告期以前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项目以及报告期施过工并在报告期内全部建成投产或停缓建的项目。(4)全部建成投产项目。工业项目是指设计文件规定形成生产能力的主体工程及其相应配套的辅助设施全部建成,经负荷试运转,证明具备生产设计规定合格产品的条件,并经过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与生产性工程配套的生活福利设施可以满足近期正常生产的需要,正式移交生产的建设项目。非工业项目是指设计文件规定的主体工程和相应的配套工程全部建成,能够发挥设计规定的全部效益,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正式移交使用的建设项目(5)新增生产能力。指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而增加的设计能力或工程效益,它是用实物形态表示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果。新增生产能力的计算,是以能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单项工程(或项目)为对象。当单项工程(或项目)建成,经有关部门鉴定合格,正式移交投入生产,即可计算新增生产能力。(6)房屋建筑面积。指从房屋外墙线算起的各层平面面积的总和,包括可供使用的有效面积和房屋结构(如柱、墙)占用的面积。(7)施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8)竣工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正式移交使用单位的建筑面积。(9)房屋建筑面积竣工率。指一定时期内房屋竣工面积占同期房屋施工面积的比率。它是从房屋建筑施工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和建筑业经济效益的指标。(10)新增固定资产。指通过投资活动所形成的新的固定资产价值,包括已经建成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的工程价值和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工具、器具的价值及有关应摊入的费用。它是以价值形式表示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果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成果。(11)建设项目投产率。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建成投入生产项目个数与同期正式施工项目个数的比率。它是从项目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投资效果的指标。(12)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指一定时期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它是反映各个时期固定资产动用速度,衡量建设过程中投资效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2、建筑业统计(1)建筑业总产值(即自行完成施工产值)。是以货币表现的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业产品的总和。(2)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房屋面积、上期施工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全部完工,达到了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正式移交使用单位的房屋建筑面积。(5)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指归本企业所有,属于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生产性机械设备年末总台数。包括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6)自有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指本企业自有施工机械、生产设备、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等列为在册固定资产的生产性机械设备年末总功率,按设定能力或查定能力计算。(7)工程结算收入。指企业承包工程实现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除工程价款以外的按规定列作营业收入的各种款项,如临时设施费、劳动保险费、施工机械调迁费等以及向发包单位收取的各种索赔款。(8)工程结算利润。指已结算工程实现的利润,如亏损以(9)企业总收入。指与企业生产经营直接有关的各项收入,包括工程结算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3、房地产投资统计(1)房地产开发投资。(2)房屋施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包括地下室、半地下室以及配套房屋)建筑面积。(3)房屋新开工面积。指在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4)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5)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建筑面积)。(6)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定的合同总价)。(五)内贸和外贸统计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2、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购、销、存总额。指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不包括个体)企业(单位)以本企业(单位)为总体的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总额。(1)商品购进总额。指从本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购进(包括从境外直接进口)作为转卖或加工后转卖的商品总额。(2)商品销售总额。指对本企业(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出售(包括对境外直接出口)的商品总额。(3)批发零售贸易业库存。指报告期末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单位)已取得所有权的商品。3、消费品市场成交额。指从事消费品交易的商品市场的全部商品成交金额。消费品市场包括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4、进出口总额。指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6、旅游者人数。包括入境国际旅游者人数、出境居民人数和国内旅游者人数。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指入境旅游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在中国大陆旅游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旅游支出,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六)能源统计1、能源生产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的总和,是观察全国能源生产水平、规模、构成和发展速度的总量指标。一次能源生产量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水电、核能及其他动力能(如风能、地热能等)发电量,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产量、生物质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产量。2、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时期内全国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和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是观察能源消费水平、构成和增长速度的总量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电力,不包括低热值燃料、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费总量分为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和损失量三部分。3、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5、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一定时期内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产出的各种能源产品的数量与同期内投入加工转换的各种能源数量的比率。(七)人口和劳动统计1、总人口数。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2、出生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3、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4、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5、总负担系数。指被抚养人口(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6、负担老年系数。指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7、负担少年系数。指少年儿童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8、单位从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包括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9、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10、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两部分。1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12、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职工的生活费。指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在离开本单位期间从本单位领取的生活费用。13、城镇失业率。指城镇失业人员数除以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失业人数之和。(八)价格统计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4、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九)人民生活调查统计1、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2、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3、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4、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5、恩格尔系数。6、基尼系数。二、主要统计分类标准(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民经济行业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中类913小类)A农、林、牧、渔业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H住宿和餐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K房地产业L租赁和商务服务业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教育Q卫生和社会工作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S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T国际组织(二)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将企业(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划分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为依据,登记注册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四)经济成分的划分公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外商经济第二、统计指标体系及运用(一)总体经济指标。总体经济指标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状况。1、国民生产总值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生前高度肯定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对国家来说叫做国内生产总值,对地区来说叫做地区生产总值或本地生产总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一是生产法,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代表GDP各产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是各产业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二是收入法,用劳动者(个人)收入、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折旧三者的总和来核算;三是支出法,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净出口几项的总和来核算。三种方法是从三个不同角度去核算,从理论上说结果应是基本一致的,实际上是存在差异的,但核算出的GDF及其增长率是可以基本反映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因此,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把GDP增长指标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2、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价格指数包括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统计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消费价格统计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要先于消费价格变动,换句话说,生产者价格变动往往会引起消费价格的变动。影响价格变动的基本因素:(1)市场供求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变动市场供求变动的制约。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相对稳定。(2)价格构成因素:构成价格的成本、利润和税金的变动影响价格变动和传导。(3)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结构、市场竞争、市场秩序等要素构成的市场环境对价格变动和传导具有重要的影响。(4)政府调控因素:政府宏观调控对价格变动和传导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5)经济规模:经济规模变动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动态的双重决定效应,经济规模的扩大会导致总需求增大,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又可增加社会总供给,从而可抑制价格总水平提高。(6)货币供应: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货币的流动性会大大增强,会引发投资与消费的过快增长,从而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提高,如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可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降低货币的流动性,进而可控制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亦具有动态的双重的决定效应。(7)投资变动:一定时期内,总投资(资本形成)规模的大小及其增长,对价格总水平变动具有重要的影响。总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可导致投资品需求的扩大,从而引发投资品价格的上涨,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进而对居民消费价格和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传导影响。同时,总投资(资本形成)的变动往往领先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8)消费变动:消费变动是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直接因素,在市场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如果最终消费增长过快,可导致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提高,在价格传导的影响下,进而对其他价格的变动发生影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用某种价格指数衡量的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明显地上涨。我们通常用消费物价指数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按照物价的上涨速度,通货膨胀可以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和恶性的通货膨胀。(1)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缓慢上涨。每年上涨的幅度在3%-4%,货币价值每年持续下降,居民不容易感到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温和的通货膨胀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般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是有利的,还可以增加就业。(2)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加速,政府已经难以控制,居民对货币丧失信心,认为物价会持续上涨,纷纷购买商品,结果导致物价更快速上涨。奔腾的通货膨胀一般指物价的上涨幅度约为10%。奔腾的通货膨胀对于居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政府通常设立通货膨胀预警线,一般约为5%。一旦超过通货膨胀预警线,政府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如果通货膨胀加速,政府就难以控制了。(3)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迅速上涨,货币持续贬值,居民完全丧失对货币的信心,大量抢购物资和外币。恶性通货膨胀的物价上涨幅度为每月通货膨胀率为50%以上按照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输入型和结构型四种。(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超过了商品和劳务供给量的增加,导致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物价上涨。(2)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原材料、燃料(煤炭、石油、铁矿石)等投入品的价格和工资等成本上升,而生产效率不变所引起的物价上涨。(3)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在开放经济中,由于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当国际市场上存在通货膨胀、价格上涨的现象时,这种价格上涨就会通过国际贸易等传导途径从国外传到国内,从而引起国内价格普遍、持续上涨。(4)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均衡的情况下,由社会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3、收入指标收入指标,主要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两大类指标。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界于0-1之间变动,越大就表明不均等程度越大,越小就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二)主要需求指标经济增长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共同增长决定的。一般来说,供给能力的提高是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要相对温和一些,导致经济短期波动的往往是一些需求性因素。很多时候,国家都把调节社会需求作为日常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我们通常把消费、投资和出口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大需求中,正常情况下,消费占据了主体地位。这从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中得到反映。相对其他需求来说,消费是投资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真正的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动力。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社会消费总需求的指标主要有两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最终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它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收入分配状况:GDP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和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均衡。(3)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影响消费需求的制度因素。(4)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需求。(5)储蓄利率:居民消费支出与利率的高低呈负相关。(6)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拥有量与消费愿望呈正相关。(7)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与消费支出增长呈正相关。(8)人口因素:人口总量是决定消费支出总规模的重要变量。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分布、消费习惯等影响消费。(9).社会经济结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拉大了城乡收入和消费的差距,两极分化。(10)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影响消费。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长期以来,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和波动的重要驱动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在过去数十年中表现出更为明显的投资驱动特征,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国家也常常把对投资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因为,投资的巨大波动常常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臵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是考察投资需求变动的主要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与消费需求不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总需求的总量与结构都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重要途径,能够扩大社会的生产能力。这样,投资对经济既有需求拉动作用,又有供给推动作用。需求拉动作用常常直接表现在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期数值中,供给推动作用则有一定的滞后期,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要形成产品生产能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投资增长的波动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同方向波动。当投资增加时,会立即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增加投资品生产企业的产量和效益。就业会上升,居民收人也会增加,并促进消费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当投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时,企业效益、居民收入和消费都会下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回落。投资增加会直接增加对投资品的需求,并进一步带动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因为投资形成固定资本、扩大生产能力会有明显的滞后,所以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一般会在短期内带动物价上升。投资需求的影响因素(1)国民收入水平:投资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2)资本预期收益率:资本预期收益率是营利性投资的决定因素。(3)资本利息率:投资是资本利息率的减函数。(4)市场需求大小:市场需求潜力大小影响投资。(5)储蓄水平:储蓄可转化为投资。3、进出口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内需,出口则是反映外需的主要指标。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额三个指标,都是用来观察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总规模的指标,反映进出中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叫净出口,它从总体上反映一国的外贸余额。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差额是正数,也叫顺差;反之称逆差。居民需要的许多商品,可以由国内厂商提供,也可以用进口来替代。如果进口减少,社会总供给会减少,会有一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部分富余的需求会转向国内产品,这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有利的。同样,国内厂商生产的一些产品,可以由国内居民消费,也可以出口到国外,出口增加,也就意味着需求的增加。这样,进口减少和出口增加都会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反过来,进口增加和出口减少则会减慢国内经济的增长速度。事实上,净出口本身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贸易顺差越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影响进出口的因素(1)经济总量或总产出水平:货物进出口规模与经济总量成正比。(2)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影响货物进出口。(3)国内供求状态和结构:货物进出口可调节国内供求状态。(4)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优势产品出口大,劣势产品进口大。(5)政府干预(进出口关税):政府干预可调节货物进出口。(6)汇率水平变动:本币升值抑制出口,推动进口;本币贬值推动出口,减少进口。(7)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国际需求与贸易环境影响货物进出口。4、利用外资由于我国在过去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现象,国外资本的流入,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重要补充。而且,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还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因此,在研究分析宏观经济时,利用外资状况常常会受到特别关注,被用来分析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以及可能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一般来说,如果利用外资规模迅速扩大,不仅表明经济增长前景较好,也往往意味着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对国民经济有拉动作用。外资流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如果经济仍有潜力,企业会相应提高产量,促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如果外资流人减少,则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三)主要供给指标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其中既包括实物产品,也包括提供的服务等。总供给的形成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起点,它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宏观经济运行诸多平衡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1、农业增加值。2、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和增长情况是判断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工业是三次产业中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最大的产业。由于短期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和增长情况对整个经济的增长举足轻重,是判断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的一个重要依据。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趋势与工业运行呈正相关,即工业增长提速,则经济增长随之加快;工业增长减速,则经济增长随之减慢。3、工业产品产销率。工业产品销售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工业销售产值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它反映生产与销售的衔接程度,是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工业产品销售率的理想值应为100,即生产的产品全部被销售。但在实际统计和计算中,产销率可能高于100,也可能低于100。这是由于工业总产值是按生产原则统计的,只统计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而销售产值的统计原则是报告期卖出去的产品,这其中不但包括了本期生产本期销售的产品,而且包括上期生产本期销售的产品。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由七项指标组成,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指标的选择和设臵,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六个方面的情况。5、建筑业增加值。建筑业包括土木工程建筑、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及装修装饰产业,其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较高,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增加值指建筑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6、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百姓生活及其他活动提供各类服务的产业,包括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则是衡量第三产业活动最终成果的重要指标。(四)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指标1、财政收入。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收入,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是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既可通过增收和减收来发挥总量调控作用,也可通过对不同财政资金缴纳者的财政负担大小的调整,来发挥结构调整的作用。此外,财政收入分配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分配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两大部分(1)各项税收。包括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进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船舶吨税、车辆购臵税、关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等。(2)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其他收入。2、财政支出3、货币供应量4、利率5、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6、居民储蓄存款(五)宏观经济监测指标宏观经济运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这里排除数据评估、调整的因素,那么对宏观经济监测,国家统计局建立一套国民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它把这个指标体系分为先行指标(又称领先指标或超前指标)、同步指标(又称一致指标)、滞后指标(又称落后指标)。先行指标(又称领先指标或超前指标)是指在总体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或低谷之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利用先行指标的变动特征和它们与总体经济变动之间的超前关系,可以分析预测总体经济何时扩张,达到高峰;何时收缩,落至低谷。先行指标主要有工业和能源的轻工业总产值、钢产量、铁矿石产量、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贸易外经的工业品纯购进、钢材库存、水泥库存、出口额;投资的新开工项目数、基本建设贷款;财政金融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工业贷款、工资和对个人的其它支出、农产品采购支出、现金支出。同步指标(又称一致指标)是指其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指标。同步指标可描述总体经济的运行轨迹,确定总体经济运行的高峰或低谷位臵。它是分析现实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收入;贸易外经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购进决额、商品销售总额、进口额;财政金融的货币流通量、广义货币供应量M2、银行现金收入。滞后指标(又称落后指标)是指其高峰或低谷出现的时间晚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的指标。它有助于分析前一经济循环是否已结束,下一循环将会如何变化。滞后指标一般有:财政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商业贷款;工业的实现利税总额;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指数。(六)通过统计指标的运用,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又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与趋势、成效与问题、问题与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具有综合性、时效性、系统性等特点。(1)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联系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状况。(2)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态势。应围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行业、重点地区、重点投资、主导需求和重要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借以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流方面(基本面)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主流态势的走向是否合理(3)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揭示国民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有无实际执行的重大偏差、规划中的重大失误、政策效应问题和新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和矛盾;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重大的总量失衡问题、产业失衡问题、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经济效益下降问题、投资问题、消费问题、进出口问题、货币供给或信贷资金供给问题、市场问题、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问题(4)反映宏观经济运行问题的成因。根据问题的性质系统地分析问题的成因,并区分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供给原因与需求原因、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等。(5)提出加强管理宏观经济调控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和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