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9772721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学设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永安一中 语文组 婧学 科 语文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先诸子选读教材 人民教育 课 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年级 高二学期 下期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与特殊文言语法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2、运用古汉字的解字法与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仁”的思想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恕”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教 学 重 点 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教 学 思 路 先诸子选读是让师生望而却步的一册书,仰之弥高却无奈学之无趣已成为了本书教学中一个残酷的现实。对此,我们教师更应该重新思索文本的教学价值,重新整合确立出对学生有用且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的容才能够确保文化经典类文本教学的有效性。一直很认同镇西老师提出的“大语文”观点,认为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三个层次:教学层次一是对重点文言字词的学习与掌握。基于学生已有多年文言文学习经验,已具备一定程度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一学情,我将此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一方面通过预习自学与交流解疑疏通文言字义,解决重难点、疑点;另一方面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教学层次二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概括与理解。此部分是引导在课文容的基础上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进行概括、提炼,并结合古字的拆字、解字,替换法、比较法等重点字、句的推敲与课外资料的补充学习等途径深入讨论、探究“仁”的涵、本质与施行。旨在深入理解“仁”的基础上,形成“仁”之观念。教学层次三是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够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如:“对礼的现代意义的探讨“、“当仁爱照进现实”、“己之所欲该如何施之以人?” 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发展、思辨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本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仁之体验”、“仁之预见”、“仁之涵”、“仁之本质”、“仁之施行”、“仁之提醒”、“仁之延伸”对“仁”展开探究。并结合美文、故事、视频与资料补充为教学增加一剂调味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 教学 方法 学生自我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教学资源1、教材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图片视频、化缘校长“莫振高”故事视频4、课外资源: 网络资源、环球时报教学过程预设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仁之体验视频导入:“熟悉的陌生人”采集学生空间、博客里恶搞教师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被恶搞的感受。讨论同学恶搞老师照片的行为,并换位反思被恶搞者的感受。从学生身边亲历事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初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二、仁之预见 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1)分享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预习成果(重点字词翻译、疑问探讨)(3)合作学习第1、2、3则,思考:三子问仁,孔子的答案分别是什么?请提炼概括。学生四人一组合作学习,交流预习成果,强化重难文言翻译,整体感知第1、2、3则选文容。 通过小组互助学习,交流自学成果,突显自主学习的成效性与互补性。三、仁之涵探究1、2、3则,分析“仁之涵”(一)第一则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女生齐读第一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克己复礼”为仁。3、咬文嚼字:“克”(1)“克”字文言翻译探究探究: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一句?以下两种翻译法,你更支持哪一种?译文1: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复到礼。译文2: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资料补充(1)古汉语字典:克能够,胜任。徵谏太宗十思疏:“凡昔者,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制,克服。晔后汉书周泽传:“克己奉公,矜恤孤羸。”(2)傅佩荣教授观点:明确:二者皆有据可循,译法2中当“克”译为克制时,强调对自己欲望的克制,与后文“行仁由己” 四个字相呼应。4、咬文嚼字:“礼”(1)设疑:找出本则的核心字眼?明确:“礼”(2)设疑:具体说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做到什么?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读一读,比一比讨论:以下比较句子,那种说法好?句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句2: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明确:句1好,句1通过反复,突出“非礼”二字,强调违背礼的一切统统摒弃。(4)设疑:这里的“礼”是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课外延伸论语:“ 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5)讨论: “克己复礼”在文革“批孔”运动中被列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孔圣人更因此被称为“复辟狂”。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资料补充何为“礼”: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董仲舒:“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漫游四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那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这是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结论:礼是准则,推出新,仁礼相依,先仁后礼。首先,礼是人的行为纲领,从道德上约束人的行为,只有人人遵循礼,社会才能有序,否则会导致社会混乱;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在一些涵上已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推出新;其次,从董仲舒一言可得礼并非与仁相背,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的;最后,当礼与仁想矛盾时,我们应该先仁后礼。(二)第二则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男生齐读第二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恭敬远怨”为仁3、咬文嚼字:“恭”、“敬”(1)请用一个字概括“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明确:恭或敬。(2)解字:“恭”恭:恭,肃也。从心,共声。造字本义:虔敬地供奉神龙。(说文解字)敬:严肃、慎重(古汉语词典)4、当“礼”照进现实:(1)讨论:说说身边的“礼”。武大校花受威廉王子接见,突击学习英国礼仪中俄会晤时,两国首脑、官员着装礼仪5、理解“远怨”明确:宽以待人(三)第三则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不仁者远矣。”1、全班齐读2、设疑:找出本则选文的观点句。明确: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3、设疑: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1)重点字词意思举:推举;直:正直;措:同“错”,安置;诸:之于;枉:邪恶的人。(2)句子翻译:举荐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能使邪恶的人变正直。(3)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举荐正直的人,亲近仁。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容,在此基础上提炼仁之涵“克己复礼”并理解。 探究重点:如何理解“克”字?通过比较法,探究“克己复礼”中“克”的翻译法,进一步理解孔子“行仁由己”的观点。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变换句式法、比较法提炼选文中概括仁之涵的核心字眼“礼”并展开推敲。听故事,结合补充资料探究“礼”的涵,并运用现代的观点深入理解“礼”的实际涵与现代意义听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容,在此基础上提炼仁之涵:“恭敬远怨”并通过说文解字推敲理解核心字眼“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身边“礼”的表达。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容,在此基础上提炼仁之涵“举直措诸枉”并理解。通过比较法,引导学生对“克己复礼”四字的翻译展开探究,一方面强化学生文言字词的积累,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后文“行仁由己”的观点。 通过对句式的咀嚼比较,丰富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通过对古文字的解析,深化学生对仁之涵“恭”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意趣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善于关心身边小事的敏锐嗅觉,学会学以致用。四、仁之本质1、思考:孔子关于“仁”的阐释是否因人而异,没有准则?提示:仅“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源于“爱”,即爱是仁的本质动力,而这些是“仁”具象化的诸多表现。首先,三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分别是从为人者、为官者、为政者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因此角度不同,容有差异。其次,这是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因材施教。最后,尽管孔子对“仁”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爱。2、思考:什么是爱?该如何行仁施爱?(1)解字:“爱”欠,一个人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在“人”下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以与对对方的心疼呵护。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明确:爱是由心底自发地对他人的呵护。2、当“爱”照进现实:讨论:说说身边的“仁”与“爱”。(1)视频:“化缘校长莫振高”(2)反例:某中校长体罚学生通过三子问仁三则选文中孔子回答的比较,发现仁之本质:爱通过“爱”古文字的分析,深入理解人之本质爱的涵。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身边“施爱行仁”的具体表达。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通过对古文字的解析,深化学生对仁之涵“恭”的理解。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意趣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善于关心身边小事的敏锐嗅觉,学会学以致用。五、仁之施行(四)第5则1、美文欣赏:瞎子点灯的故事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了。”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啊!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说:“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啊,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又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思考:从故事中,我们悟到了什么?明确:为什么要行仁施爱?因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对他人行仁施爱的同时,自己也会享有爱的恩泽。2、故事分享:以邻为壑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思考:白圭解救本国百姓的做法是行仁吗?明确:白圭的做法并非在行仁,其初衷虽是解救百姓于洪涝,但伤害了别国百姓的利益,同样是违背仁义的。3、设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行仁呢?(1)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人,包括君与民。等同,表示等值,表示对君与民“等而视之”。造字本义:人人相等,即君民同视,平等博爱。4、第5则(1)全班齐读第5则(2)设疑:文中哪一句话表达“博爱”?明确:博施济众。补充资料墨家“兼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基督教:据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在外传教,有人说,你母亲来了。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接着又说,凡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母亲。这个故事其实是说,耶稣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是把陌生人当成母亲来爱的。总结:不论是墨家的兼爱,还是基督教的博爱,二者其实都是一种平等之爱,即对陌生人的爱和对父母亲的爱完全相同,不分先后,不分亲疏。(3)设疑:孔子认为这种施爱方式是否可行?明确:“圣人犹病诸。”“病”译为担心,圣人尚且担心自己做不到。可见孔子认为博施济众是一种不易施行的做法。(4)设疑:孔子认为该如何施爱?请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讲的仁爱,是有先后之别、亲疏之分的,是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推广出去的,即推己与人地施仁,一言以蔽之:恕。课外延伸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老吾老,以与人之老;幼吾幼,以与人之幼。 “大禹治水”的故事5、讨论:有人说孔子的“恕”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利己哲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参考资料: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明确:“恕”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理解。6、美文欣赏:给中国人提点意见前不久,我出席了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晚会。在从晚会现场坐车返回饭店的途中,我无意间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8岁小女孩谈起她们在中国的经历。讲到中国人时,一个小女孩说:“我真讨厌他们随地吐痰还有,他们开车也很没有礼貌!”“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童言无忌,小女孩所说的话不必太介意,毕竟“到处吐痰”或“开车没有礼貌”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少数人不文明的举动,对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听到这两个小女孩的对话,不禁回想起我的孩子到中国时随口说的几句话。我对小孩的道德观、言语举动等,与多数法国家长一样要求比较高。如果换我女儿说“中国人到处吐痰”,我一定会纠正她,跟她说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把一个人的恶习说成是一国人的弊病。但那天,我的孩子在不到早上7点就被大声说话的路人吵醒时,她问我:“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中国确实能经常遇到。我在几年前读过论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句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尽管我不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与道德观,但还是认为这句话对于建立一个和睦的、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相当关键的。在法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或在外面,家长对小孩的礼貌修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撇开比较复杂、贵族式的礼仪不谈,看到别人时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你东西要说声,说话不能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开车要谦让行人等,都属于基本的礼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我们同时也认为,贫穷不可耻,但道德与礼貌修养不佳倒是很见不得人、很羞耻的事情。(环球时报)7、当“恕”道照进现实:(1)1分钟:闭眼沉思,自省曾经做过的他人所“不欲”的事。(2)为拍照游客摇落“花瓣雨”中国游客泰国厕所洗脚欣赏美文,体悟为什么要行仁施爱。听故事,思索仁之施行的正确方式。通过“仁”古文字的分析,探讨该如何施仁。结合课文第5则,提炼选文中两种施爱方式:博施济众和能近取譬。结合补充资料比较两种施爱方式,深入理解儒家“恕”的主。探讨“恕”道欣赏美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身边“施爱行仁”的具体表达。扩大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心中共鸣。扩大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古文字的解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探讨仁之施行的正确方法。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意趣涵。通过课外延伸,拓宽学生思维,帮助深入理解“恕”。通过讨论探究,深化学生对“恕”的理解。扩大学生阅读面,激发学生心中共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善于关心身边小事的敏锐嗅觉,学会学以致用。六、仁之提醒1、讨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意味着“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请举例说明。结论:结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2、结课:赠语对行走在行仁大道上的同学们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彷徨于行仁路口的同学们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对所有的同学们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结合生活实际,探讨问题。听读课文6、9、7则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辨思维。七、仁之延伸作业:自学第8则,谈谈你对“杀身成仁”的看法,写一段200字析理小短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思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1、表达了新课改的理念,表达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作用,课堂容量大。2、通过独立解读文本,建立了由“仁之体验”、“仁之预见”、“仁之涵”、“仁之本质”、“仁之施行”、“仁之提醒”、“仁之延伸”七个教学模块组成的课堂教学体系,每一模块或通过问题激趣、或通过美文欣赏等方法过渡衔接,教学环节紧凑有序,过渡自然。3、引入中国甲骨文、篆文的说文解字与拆字、解字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仁之涵、仁之本质与仁之施行的理解。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的习惯与能力。5、重视丰富与充实学生课外阅读量。6、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用发展眼光看问题的思维。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堂容量偏大,导致讨论探究环节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