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文赏析素材 语文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09644124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文赏析素材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文赏析素材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课文赏析素材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文赏析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抒情诗,至今还给人很大的美感。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以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以优美的语言吸引人。这首诗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写的特色,同时又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全诗四节,结构严谨。第一节写了歌唱的是什么。不难看出,“早晨”“希望”等等,并非具体的形象,而是观念性的名词。这开始一节就给作者自己设置了一个不小的障碍,出了一个难题,因为直白的手法较难获得艺术感染力。这个平淡的开篇预示着在第二节必须有妙笔加以转换。果然,在第二节中,出现了“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这样的佳句。这就使第一节中的所有观念,似乎都获得了形体,诗的意境也由此逐渐形成。第三节着眼于“飞”,使第二节更具有实感,诗人写出两个漂亮的意象:“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何其芳是运用意象的能手,他在第三节这样写,就使得一、二两节诗腾空而起,化为微风,化为阳光,显得活泼而空灵。最后一节情绪一转,诗人又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相呼应,并紧接着出现最后三行,构成了浑然一体的意境。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读者看到了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了他深情的歌喉,他是如此真诚,又是如此激动地在歌唱。诗人把他的一片赤忱之心捧给了我们。何其芳早在30年代初,就以绮丽、精致又略带感伤的诗风闻名于世,在诗艺上造诣很深。1938年他从四川去延安。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正是旧中国艰难的年代,但在延安,诗人生活在另一个新天地之中,他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要为少男少女们祝福,了解这首诗的背景,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人和他的这一首诗。(沙鸥)这首诗是1942年2月写的,诗的主旨是歌唱延安的青少年。诗的题目是“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是作者何其芳,也指和作者观点相同的人。因此,“我”是大我,不是小我。诗必有我。王国维说:诗有“有我”与“无我”两种境界(见王国维人间词话),实际上诗必有我。所谓“无我”,只是“我”的身份不太明显而已。任何所谓“无我”的诗篇或词句,分析起来都有一个“我”在。因此,凡诗皆有我,只看是“大我”还是“小我”,“显我”还是“隐我”。诗尽管抒发诗人个人的感情,但是如果他的诗使别人产生同感,引起共鸣,那么,诗人的感情就有了普遍的意义,就有了所谓典型性。凡是诗人抒发了具有典型性的感情,他的诗就通过诗人个人这个“小我”,显示了人民群众这个“大我”。如果诗不为大家所理解,打动不了别人的感情,那样的诗只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感情,没有表现典型的感情,就不是一首好诗,就不是人民所需要的诗。何其芳的这首诗,通过“小我”的个人感情,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大我”的感情。“我”为谁歌唱?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什么样的“少男少女”?是20世纪40年代延安地区的少男少女。从典型情绪看,推而广之,在今天说来,也就是新中国的“少男少女”,社会主义祖国的少男少女。何其芳是现当代的抒情诗人,他要为祖国的“少男少女们”唱一支歌。这是诗人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诗的第一节,首先交代题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少男少女”就是青少年或青年。但诗人为什么不说“我为青年们歌唱”呢?意思虽是一样,但是节奏感不同:“我为青年们歌唱”在音节上稍嫌直率些,不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那样委曲回环,跌宕生姿。“我为青年们歌唱”用在一般散文较好,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却是一句节奏铿锵、音韵和谐的诗。闻一多先生曾提倡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我们以为诗应该首先着重音乐美。所谓音乐美,不但要押上顺口的韵脚,特别重要的是,整个诗句中间要显示一定的旋律或节奏。试比较: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为青年们歌唱一为四拍(顿),一为三拍(顿)。这里的优劣并不在乎拍(顿)数的多少,而在于“少男少女”重叠了两个去声的“少”字,就显得节奏感委婉、响亮。“青年们”一词声音不够响亮,不够委婉,好像一篇讲演稿中的“呼语”,稍嫌生硬,缺少诗的意味。而这首诗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当读者一读到“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就会产生一种非读下去不可的感情,要看看诗人究竟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些什么。诗的第一节,写出“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内容。一连四个排比句,用“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为“少男少女们”唱起了热情的赞歌。何其芳说:“我感到早晨、希望、未来、正在生长的东西、少男少女,这些都是有着共同特色的,都是吸引我们去热爱的。”(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关于“生活是多么广阔”,1956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诗人替“少男少女们”唱出了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诗人面向“少男少女”就是面向祖国的未来,面向民族的希望。爱国家、爱民族的火热的思想感情,就在字里行间熊熊燃烧,闪烁着动人的光彩。诗的第二节,诗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以命令的语气,要他为少男少女们而唱的歌,插翅飞翔,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归宿。也就是说,希望他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鸣。诗人希望像春风感动得青草颤抖那样地曾经感动过他的所有的“快乐”和“好的思想”,都能变成歌声,“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都要展翅飞翔,“飞到四面八方去”,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停留的地方。诗人迫切地希望自己的歌声能得到“少男少女们”的积极反响,使他们的心灵和自己的心灵合而为一,长久交流。诗的第三节是第二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己将重新变得年轻,又充满了对生活的“梦想”和“渴望”。诗人因为自己的歌声能在年轻人的心中扎根,便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形象鲜明的语言,宣布他的“成年的忧伤”(如对于生活失去梦想和渴望)轻轻地从自己的琴弦上失掉,“重新变得年轻了”,“血流得很快”,心情无比激动,使将要感到忧伤的生活,重新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青年,也鼓舞了成年。青年人要有开拓未来的豪情壮志,成年人要有焕发青春的充沛信心。这对那些胸无大志的青年和未老先衰的成年人,都会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果。因此诗的主题是鼓舞广大的青少年,热爱火热的现实生活,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而胸怀大志。这首诗的思想起点很高,诗人是从爱祖国、爱人民的未来出发,进行诗的艺术构思的。他不但肯定青少年好比“早晨”,好比“希望”,好比“属于未来的事物”,好比“正在生长的力量”,而且把对青少年的高度赞美和他们对成年人的积极影响结合起来。这样就显示出诗中的“我”的确是大我,不是小我。成年人要引导青年人,青年人也可以起反作用于成年人,使成年人永葆青春。如果诗人的歌声真能在“年轻人的心中”找到归宿,我们古老的国家会永远年轻,我们中华民族将永不衰老。诗人对青年与成年的看法表现了极其辩证的观点。青年如果面向未来,意志将永不衰退;成年人如果焕发青春,就有可能老当益壮。这种高度的思想水平,并不是诗人以标语口号作为时代精神的单纯号筒喊叫出来的,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精练的语言与和谐的节奏表达出来的。诗的形象性是很突出的,特别是第二节。诗人要求自己的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怎样“飞”法呢?那就是用歌声所流露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青年如“早晨”“希望”)或“好的思想”(青年“属于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去影响他们,这些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好的思想”都是曾经感动过诗人自己的。诗人用了“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这样优美的形象,而且又把它们比成“微风”与“阳光”,要它们像“微风”一样吹拂着“少男少女”,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少男少女”!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不仅生动,而且新鲜,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独创性。诗的节奏感既表现在排句上(如第一节),也表现在整散兼行的诗节上(如第二、三节)。有些诗,一连用一二十个排句,看来气势壮大,却令人感到单调、缺少变化,而此诗则不然。诗的构思,采用第一人称,进行直接抒情,完全是“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关怀年轻人的真挚的情感,特别是第二、三两节,诗人揭示了一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不要对生活失去理想和希望。从这一点出发,诗人要求成年人考虑怎样去影响青年,同时又向青年学习一点什么。这是诗人构思的基点,也是诗人思想深度的表现。(吴奔星,摘自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三、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