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 岳麓版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7398615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习教案(岳麓版八年级下)检索课标基础知识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其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2、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3、内容: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行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意义: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1、 改革:(1)农村的改革: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2)、城市的改革:1985年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实现两个“转变”。(3)、民营企业的勃兴。2、 对外开放:(1)经济特区:1980年建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成经济特区。(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十四个开放城市: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三个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沿岸城市开放。新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加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1、 法制建设的成就:(1)主要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2)1982年新宪法规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4)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2、 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2)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4)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爱国统一战线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5)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路线纲领的确立:1、“十三大”(1987年)提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2、“十四大”(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2、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1、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工业: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化体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钢、京九铁路)3、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6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检索课标重点、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在政治上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继续坚持“左”的错误。为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的错误,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思想界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得到邓小平的支持。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由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从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在文革已经结束,但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左”倾思想在党内仍居统治地位,而广大人民要求冲破“左”倾错误的束缚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召开的。第二,从会议的内容看。它实现了伟大的转折: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重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重新确定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第三,从会议的影响看。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使党的事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和转移,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以及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不同。第一,近代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经济停滞不前,而当时西方列强都开展和完成了工业革命,并谋求对外扩张;1978年以来,中共在正确分析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情况下,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第二,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被动的,是列强为了满足资本扩张要求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和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罪恶手段实现的;而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而主动实行的,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加速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第三,近代中国的开放,伴随着我国主权的丧失,经济发展的畸形;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有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确保国家主权,坚持平等外交,逐渐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的新格局。第四,从结果上看,近代中国的开放,使我国国力下降,社会矛盾丛生,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而现在的改革,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逐步上升,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睥成就。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共存,共同发展,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最终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外开放的概念对外开放是为了改变自我封闭的经济建设模式,在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思想在这时开始形成。(2)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中央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3)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4)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认清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理解“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复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针对文革错误,着手进行整顿;文革结束后,他强调实事求是,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准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他的领导下,作出了伟大的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十二大上,他明确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随后又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四项基本原则;此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在党的第十五大上明确地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写进党的章程,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第一次: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第三次:人民公社化。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探究实践案例案例1阅读文革时安徽凤阳的一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回答:1、 材料反映了当时凤阳农村的什么情况?提示:贫困状况。2、 后来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原因是什么?提示: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案例2讨论一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国有企业实行生产经营现任制后生产都大大发展了,为什么?提示:可以从管理体制改变、生产经营权转换、分配形式变化、科技进步等方面讨论。案例3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制定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爱国统一战线包括哪三部分力量?提示:(1)原因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完成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统一祖国的历史任务。(2)三部分力量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案例4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提示:邓小平的这一论断,深刻地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在过去,我国实行的是自我封闭的经济模式,即“关起门来搞建设”,不能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能引进国外资金,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它可以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可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案例5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有何突出贡献?提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在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