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2课时)教案 鲁教版

上传人:陈** 文档编号:106945217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2课时)教案 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2课时)教案 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2课时)教案 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水和溶液第一节水分子的运动 (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的关系,认识分子的特征;2、 学会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水的天然循环现象;3、 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重点和难点:重点:1、知道物理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变化。 2、学会分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的方法过滤法。难点: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2、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会有白云、细雨和白雪?思考,引发探究兴趣。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物质的微观粒子观。一、 水的三态变化猜想假设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水会变成水蒸气,体积明显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P28图)回忆、思考、想象利用学生的经验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得出结论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投影P29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图片观察思、考、讨论利用图片对宏观物质存在状态的解释,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问题1、路边的斑斑水渍为什么会消失? 2、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思考、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加快分子运动需要吸收能量(包括加热、风能等),分子获得的能量还会散发给环境。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活动天地,并进行交流共享。回答有关问题,交流。为以后讲解化学变化中分子的改变打好基础。在线测试练习二、 水的天然循环活动天地认识水的天然循环阅读,分析,交流阐明了水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三、 水的人工净化活动探究净化黄泥水(附:探究活动内容)实验探究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探究课题:净化黄泥水探究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消毒、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学习过滤操作技能。提出问题:1、给你一瓶浑浊的黄泥水,你怎样把它净化,使之可以饮用? 2、自然界中的水都是纯水吗? 收集资料:小东同学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 (1)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 ;活性炭的作用是 吸附作用 .(2)净化后是硬水还是软水?我认为可用 肥皂水 来检验, 泡沫丰富的 是软水,泡沫少有浮渣 的是硬水。(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要降低水的硬度,我采取 蒸馏或煮沸 的方法。做出假设:常见的水的净化方法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 、 。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分别把约100ml的两份黄泥水注入烧杯1和烧杯2中,把烧杯1放在实验桌上静置;在烧杯2中加入明矾粉,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烧杯1: 烧杯2: 2、做好一个过滤器,完成对烧杯1中上层液体的过滤。用滴管吸一滴滤液滴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3、(1)向滤液中滴几滴氯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2)将上面的载玻片放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待水分消失。(1) (2) 4、将上步获得的灭菌水加热煮沸、冷凝,将冷凝后的液体滴在载玻片上,再用酒精灯加热蒸干,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分析归纳:结合净化黄泥水的活动经验和自来水厂加工自来水的原理,分析下列杂质的去除方法。杂质种类除去杂质的方法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微生物可溶性杂质交流与反思:(1)以上处理黄泥水的步骤有哪些? (2)每一步的作用是什么? (3)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滤纸边缘要 (填高于或低于)漏斗边缘,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不留气泡。漏斗末端应 。液体应沿 注入漏斗中,液面要 (填高于或低于)滤纸边缘。知识应用:1、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 B、过滤 C、吸附 D、消毒2、在实验室过滤除去废水中的固体杂质,所需的玻璃仪器有: 、 、 3、有一种含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碳酸钠,还具有一些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非常复杂,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组成做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1)采用 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与泥沙?(2)用 可除去污水中的臭味?(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 、 。第二节 水的组成 (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水电解实验,认识水的组成。2、 能说出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3、 体会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氢气是一种理想能源的涵义。起点分析:在上节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作为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重点:1、 通过对水分解反应的微观解释,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分成了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2、 通过水的分解和氢气的燃烧反应,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并能对学过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教学难点:1、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2、认识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教学方法:实验、讨论、交流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水的三态变化是分子见的间隔和分子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果往水中通以直流电,情形是否会有不同呢?活动天地探究课题: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验证电解水的产物。 2、通过电解水实验,进一步从分子、原子角度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 2、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出问题:1、水中通以直流电,会有什么现象? 2、水通电与水的三态变化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化?收集资料:1、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做出假设:水通电后有新物质生成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中注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两个电极和两支玻璃管内液面的变化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液面下降较 。2、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3、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小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观察。该气体是 分析归纳:1、电解水是 变化。2、水通电分解生成的两种物质是 和 ,二者的体积比为 。交流与反思: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 (填“有”或“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的 和 改变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构成反应物分子的 重新组合成新的 。知识应用:1、下图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过程中,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氢原子和氧原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3、 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解释水受热蒸发和电解水这两个变化。板书一、电解水 1、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化学反应。分析 讨论分析图片获得的信息2、化学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变化。说明水、氢气、氧气由分子构成,也有的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3、原子: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练习做P38 在线测试 小结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氢气和氧气反应结果是不是还能生成水呢?如何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实验探究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触摸烧杯。友情提示本实验导管点火的一端不要用普通玻璃管,最好用铁管、铝管或瓷管、石英管,这样才能看到氢气燃烧时的淡兰色火焰。板书 氢气 + 氧气 水 H2 O2 H2O讨论该反应是否是分解反应?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描述氢气作为新型燃料的优点,教会学生辨证地看问题。交流共享从分子变化的角度分析氢气和氧气化合生成水的反应。 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分割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在线测试 1、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 )A、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氢原子与氧原子构成C、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2、有关水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B、水在通常状况下很稳定,4时密度最大C、蒸馏水是最纯的水D、0时会形成冰、水的混合物3、电解水的实验时,看到的现象是( )A、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出气多B、正极出氧气,负极出氢气C、可以看到体积比VH2 :VO2 2 : 1D、两极出都有气体生成,正极的玻璃管内汇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然4、化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把糖和水混合后形成糖水B、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C、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D、 3体积水和7体积酒精混合成70%的消毒酒精5、在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 重新组合成新的 。小结 P73 长话短说反馈练习 P74 挑战自我作业教学反思课题:第三节 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 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 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3、 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重点和难点重点:原子的组成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提出问题,共同探究 1、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教学过程教师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板书】一、原子的结构【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学生观察、领悟。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学生思考。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板书】二、原子中的电子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分子原子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联系【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小结】原子的结构学生记忆教师布置课堂学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不能再分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 个质子和 个电子教学反思:1、 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2、 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3、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第三节 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教学内容分析“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原子有哪些性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讲解并投影】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中查到。学生阅读书后附录: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分子原子备注相似点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相异点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相关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附:课堂练习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g (B)1/12 (C)12 (D) 1.99310-26/12 教学反思1. 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要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加深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本性学习,变“要我活动”为“我要活动”。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初步学会配制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教学重点:溶液概念的形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起点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如果问起学生什么是溶液,学生可能会列举见到的种种液体,可能对溶液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教材直接从食盐的溶解入手,使学生首先形成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后面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所以教师也应该从溶解入手,使学生轻松得出溶液概念,并通过糖水甜、淡的比较使学生体会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法、讨论法、信息处理法、归纳法教学手段:分组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海水、河水、地下水即使清澈见底,也还不是纯净的水,这是为什么?举例,讨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天地:取一只小烧杯,倒入约50毫升水,用药匙将食盐一点一点洒落水中,仔细观察食盐的变化,直至食盐在水中消失,用手轻摸烧杯壁的凉热。认真操作,体会实验中蕴涵的道理。在操作中可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从一些常见的现象中,讨论课本提出的3个问题。这个实验看似平常,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但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和盐水放置久了会怎样,学生很少主动去思考,抓住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实验:出示:食盐水、黄泥水和油水混合物。教师再列举以下事例:糖水、医用碘酒、汽水等,引导学生认识溶液。比较三种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的状态,对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形成感性的认识。不过早的让学生对溶质、溶剂等一般概念进行辨析,只要能将食盐水中的溶质、溶剂的关系理顺即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49页,了解溶液为什么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观念。认真阅读,体会,交流、归纳。学生不可形成只有大颗粒才受重力和浮力的影响的片面认识。促进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能力培养。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交代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步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在分析食盐的溶解过程时,要,明确溶剂分子对溶质分子的作用。分组认真研究,讨论,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步骤进行验证,要注意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使学生体会溶解过程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这一事实,要注意限制物质的用量,所以水的温度,质量以及所用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的质量都应有所限制,逐步使学生学会控制变量的方法。乳化作用:活动天地:向一只试管中加入1/3的水,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再加几滴洗洁净;在另一只试管中先加1/3的汽油,然后再加入两滴食用油,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试管中的现象,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解释其中的道理。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其中一种以极小的液滴均匀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实验天地:1、 称取8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4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2、 称取10克白糖加到烧杯中,再加入50毫升水,搅拌,使白糖溶解。做实验并讨论下列问题:1、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2、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增加,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3、 若溶质的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4、 若溶质的量减少,溶剂的量不变,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从活动入手,使学生首先感知溶液的组成可以用溶质、溶剂的量来表示。学生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并不困难,这些有意识训练对学生学习计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非常有帮助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讲解例题:在农业生产上,常用质量分数为10%-20%的食盐溶液来选种。现要配制150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首先明确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是溶质质量分数。将公式应掌握清楚,但不能死扣概念。启发学生讨论,运用小学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到位,学会知识的举一反三。还可适当介绍体积分数的表示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溶液的配制活动天地: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与同学合作,配制150克16%的氯化钠溶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特别是通过正反两个方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讨论实验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1、 计算所需的溶质质量和溶剂体积;2、 称量和量取所需的溶质和溶剂;3、 把溶质溶解在溶剂中;4、 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贴好标签。本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实验时要教育学生注意用量的准确性。注意计算过程的规范。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规格的量筒量取125毫升的水为宜?回顾与反思:通过以上的探索,请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总结出来,通过交流,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回顾反思、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挑战自我:完成课后练习,检查课堂效率。进行练习,巩固所学新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成功。初中化学试题:鲁教版第二单元水和溶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湖州)下图是水分子电解模型,由此模型所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D) A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B反应物的原子总数等于生成物的原子总数 C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2(锦州市)2020年中国沈阳园艺博览会正在举办之中,你如果走进世博会的百花园,浓郁的花香就会扑面而来,这一现象说明(B)A.分子之间有间隔B.分子在不断运动C.分子很小D.分子可以再分3(武汉)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日常生活用水需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下列净水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D)A从水库中取水 B将含有泥沙的水静置分层C过滤水 D将氯气通入水中杀菌消毒4(淄博市)为了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粒子被反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现象不能获得的结论是(C)A原子核质量较大 B原子核体积很小 C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D原子核带正电荷5(太原市)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信息正确的是(A)13 Al铝26.98 A原子序数是 13 B它是非金属元素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6(济宁市)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D)A“天山雪”纯牛奶B“花冈岩”岩石C“无名”啤酒D“飘雪”蒸馏水7(北京市)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水形成溶液的是( D ) A白糖 B食盐 C纯碱 D植物油8(河南省)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C)A铝合金用于制造门窗框架 B.氢气用于作清洁燃料C食醋用于清除水壶中的水垢 D.氮气用于制硝酸和化肥9(河南省)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溶液的质量减少 (B)溶液的质量不变(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增大10(北京)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 B ) A、500g B、400g C、200g D、100g11(河北)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水是比热容较大的物质B硬水是混合物,软水是纯净物 C生活中可以通过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D湖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12(杭州)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p=22.05兆帕)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超临界水在环保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一般有机废物的稳定性较好,难以分解,难溶于水。但如将有机废物如二恶英等和空气、氧气这些氧化剂一同加入超临界水中进行快速反应,能将二恶英转化为二氧化碳、氯气、水等小分子化合物。下列内容与所给信息不符合的是(C) A超临界水与普通的水相比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B二恶英在反应中被氧化 C超临界水是水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的新物质 D二恶英中含有碳元素+x821二、填空题13(上海)某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x的值为_。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不能直接获得的信息是_(填编号)。 核电荷数 相对原子质量 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11,14(辽宁)(6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蔗糖放到水中,为什么糖不见了,水变甜了; (2)(4分)为什么汽油能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洗洁精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渍。B A C甲:浓氨水 中点 乙:浓盐酸(1)蔗糖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问(或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2分。(2)油污可以溶解在汽油里;2分;洗洁精起乳化作用。2分。15(济宁市)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运动速度越快。如图所示,玻璃管两端甲、乙处分别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氨分子(NH3)和浓盐酸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处应该是图中 处(填A、B、C),理由是 。C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小,运动速率快,扩散的路程相对远一些。16(太原市)用相应的化学符号填空。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溶剂。正常雨水偏酸性,这是因为它溶解了约占空气体积分数0.03%的_。雨水浸入土壤,溶解了化肥及多种物质,含有_(填化肥中的一种营养元素)等元素,利于植物吸收。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从中可提取_(填食盐的主要成分)和多种化工产品,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营养成分。水在人体内形成溶液,输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如对维持体液恒定的pH起重要作用的钠离子和_(填钾离子)。因此,水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有着重大意义。CO2 N(或P、K) NaCl K+17(大庆市)(1)大庆市被评为全国内陆环保模范城,市委、市政府提出“让人民群众喝上 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但是包括水污染在内的环境问题仍不容乐观。请你提出保护水资源的两条建议: _ ;_。(2)溶液配制也需要大量的水。实验室需用100 g 20的KN03溶液,现提供如图所示的足量药品。仔细观察,认真设计将配制溶液的方案及所需的各种药品 用量填人下表中。 方 案 药品用量方案一:将10的KNO3溶液蒸发水分需10的KNO3溶液 g,方案二: (1)严禁往水源中倾付垃圾工业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答案合理均给分) (2)如下表(答案合理均给分)l 方 案 药品用量I方案一:将10的KNO3溶液蒸发水分 需10的KN03溶液200gl 方案二:用KN03固体来配制该溶液 需酬q固体20g,需蒸馏水80g三、实验题18(烟台市)无土栽培是一种在营养液中培育植物的农业高新技术,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某课外实验小组要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的硝酸钾溶液用于配制营养液。(1)需硝酸钾 g,需水 ml(水的密度是1.0g/cm3)(2)配制此硝酸钾溶液的步骤为 、 和 ;配制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 药匙和胶头滴管。(3)若在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其它操作正确,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4(填 或 四、综合应用题19(06河南初赛)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的NaOH溶液,测得分别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阳、阴两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12345678910阴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cm36122029394955657585阳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cm324711162126313641(1)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6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2)从第7分钟开始,每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可能的原因为_。(3)将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100克进行电解,当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变成4时停止电解,则生成的H2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1)前6分钟内因产物氢气和氧气的溶解度不同(氧气溶解度大)使阴阳两极得到的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 : 1;(2)从第7分钟开始氢气和氧气的溶解已达到饱和,所以两极气体的体积比逐渐接近2 : 1。(3)设被电解的水的质量为X100g 50% = (100g-x) 6% X=16.7g 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6.7g2/18 =1.86g 20(烟台)(6分)2020年1月1日起,各地环保部门开始对实验室类污染实施严格监管。某校实验室里有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10.22kg,该校用某化工厂废弃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的稀硫酸来处理,并回收处理后的溶液。当向混合废液中加入10kg稀硫酸时,测得溶液的PH等于7,此时溶液的总质量为20kg。(1)原混合废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2)处理后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给回收的溶液贴标签时,应如何标明?(1)解:NN/C5H11O2NS10014/1491009.4(2)解法一:l00g待测奶粉中蛋白质的质量为:0.5g/163.1g 3.118g(1)解:原混合废液中Na2CO3的质量为x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44 X 10kg10.22kg20kg106/44x/0.22kg X0.53kg(2)由题意知:处理后的溶液为Na2SO4溶液设处理后的溶液中Na2SO4的质量分数为y由Na2CO3H2SO4Na2SO4CO2H2O2NaOHH2SO4Na2SO42H2O得出:H2SO4Na2SO4 98 142 10kg14.7 20kgy98/14210kg14.7/20kgyy10.65(3)10. 65%的Na2SO4溶液答:(1)原混合废液中Na2CO3的质量是0.53kg。(2)处理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65。(3)10.65的Na2SO4溶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