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85078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运用。2.了解鲁迅及其散文集朝花夕拾。3.学习写景的方法。4.理解过渡与对比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3.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4.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与精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1.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2.体会作者的童真、童趣。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2.理解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两课时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重点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景方法,体味作者在百草园中生活的乐趣。一、导入同学们,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时光是自由快乐的,童年的时光是幸福难忘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踏上带点“压力”的求学成才之路。这是人生中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今天,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这一段成长的足迹,并借机重温一下我们童年的美好吧!二、作家作品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初读课文,摘录需要掌握的词语。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并加以整理。由于字词太多,教师可提前准备,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语用多媒体或其他形式予以展示,以便节省时间。2.朗读课文。教师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课文,女同学读百草园部分,男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感知内容。(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2)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怎样的?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然后交流讨论。讨论明确:(1)“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百草园、三味书屋)。(2)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3)作者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1.教师范读第1段到第8段(有条件的可播放示范朗读磁带)。2.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组织整理共性问题,共同探究。3.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出示思考题:(1)第一部分的中心是什么?找出中心句或中心词语来回答。(2)为表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作者写了哪些内容?(3)文章第2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请反复品读,体会写景的妙处。此题相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学生自主探究不够理想,教师应当化难为易,将此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切实有效地讨论,归纳: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这些景物描写,体现了儿时的作者怎样的心理?景物众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4)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捕鸟的情节,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合成小组,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讨论明确:(1)突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2)百草园是乐园,“乐”体现在“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有吸引人的景物,有神奇的美女蛇故事,有雪HJ2mm地捕鸟等有趣的游戏。一个“乐”字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之情。(3)百草园中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景物如此繁多,可写得十分精彩,其中的奥妙有三:第一,写景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写出了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经年累月地使用,多次好奇地触摸;黄蜂“肥胖”,体现儿童独特的视角;叫天子“直窜向云霄”,既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又表现儿童的艳羡心理;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感受。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备。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鸣蝉“长吟”、蟋蟀“弹琴”是写声音;覆盆子“又酸又甜”是写味道。同时这些景物又反映了季节的更迭,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叫在秋天,与后文冬日雪景,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四季图。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局部又从动物写到植物。这样,不仅层次井然有序,而且能突出百草园色彩之绚丽,趣味之无穷。(4)学生更喜欢哪个情节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说明白喜欢的理由,理解这两点内容对于突出“乐园”这一中心的作用。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表现出儿童的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而冬天雪地捕鸟则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引人入胜,使冬日无味时的百草园也显得生机盎然,令人欢快。两个情节都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中心,表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无比热爱。五、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体验了他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与美好,而且学习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景物描写技巧。大家要学会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并用自己的笔去描写大自然。师生共同研读文章第二部分,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两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揣摩语言,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品评能力和表达能力。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作者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这节课,让我们继续与作者一同走进三味书屋,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二、整体感悟文章第二部分教师出示问题,供学生思考。1.课文两部分内容是怎样衔接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味书屋?讨论明确:1.两部分内容是通过第九段巧妙地过渡的。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2.介绍三味书屋的环境和入学时的礼节,着墨不多却令人生畏;写教书先生,知识渊博,教学认真,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旁门左道”的问题。态度严厉,但也不乏和蔼,基本不体罚学生;写教学内容,都是一些似懂非懂的文言文,令人感到枯燥;写学生,敬慕先生,好奇多问,又调皮爱玩,寻求快乐。三、合作探究文章的主题1.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探究问题。(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3)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作直观的理解,自主思考分析,不可受教辅资料中相关观点的影响。3.讨论明确:(1)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2)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3)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这应是统领全篇的主题所在。四、揣摩语言1.学生自选段落,自选语句,品味语言,并与全班交流。2.教师可指定学生揣摩第2段描写景物特点的词语与第7段描写捕鸟动作的词语。3.讨论归纳语言特色。讨论明确:语言具体、生动、形象、简练而准确。五、拓展延伸1.用一段文字描写童年时做过的某种游戏。2.用一段文字描写自己喜欢的某处景物。3.请用形象化的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每个学生选择一题根据题目分组交流,最后择优面向全班交流。六、教师小结本文作者鲁迅先生以充满深情的笔触回忆了他儿时的一段成长的足迹,在思想与学习两个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教益。我们要像鲁迅先生一样,保持童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而深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困难较大。如果过高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显然不切实际。但如果教师一味讲授,又会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本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出发点,但仍以教师的提示、点拨、引导为主线,化难为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关于文章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全文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里,我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去理解,回避外来观点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得到共识:童年自然是美好而难舍的,求学成才之路固然会受些约束但仍精彩而诱人。由此可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是多么的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