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教学案例(I)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673429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之美教学案例(I)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桥之美教学案例(I)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桥之美教学案例(I)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之美教学案例教学背景 桥之美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说明文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授课中如果按照说明文教学的老思路走,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智慧的闪现与多彩的自我。于是,经过一番思考后,我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本文设计成一堂活动课。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去感受桥的美丽,领悟语言的精彩。过程描述讲课伊始,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以陈从周的一首越州吟和一组桥的图片开场。美画怡人,乐曲阵阵,诗韵回荡,学生脸上流露出一种享受美的神情,引发了学生走进桥、欣赏桥的欲望。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把学生的视线从所见所感的桥引入文本阅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桥之美的?这就走进了本课的第一板块“走近桥,说说桥之美”。此环节主要是学生初读领悟,教师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原阅读”状态,不引不牵,让学生享受自由、自主、完整、真实的阅读,读出真实的自我感受。学生可任意选取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说说所感受到的桥之美。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着自己从文字中感受到的桥的美丽。轻松自由的阅读空间是学生释放心灵的空间,要从“质”上真正认识到教学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感受体验,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而非流于形式,而非用所谓的讨论与交流去达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 学生阅读完文本后,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为了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我又让学生对照文本,确定鉴赏品味的段落,在优美的乐曲中教师美读,为学生的品味感悟创设美的意境。听读中学生闭上眼睛,去想像画家所描绘的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这是本课设置的第二个板块“感受桥,品味桥之美”。品读文章,品析文字,让学生选择描写桥之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并通过制作赏析卡片,引领学生去感受文章精美的语言,由此深层挖掘“桥之美”。由于是第一次让学生制作赏析卡片,所以在学生制作前,我先进行了示范:美句: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赏析: 浪漫的江南,一座石桥就有一个故事,一座石桥就是一段历史,小巧玲珑而又古朴典雅的它们,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何况早春时节,乡间的细柳刚刚绽开新嫩的绿芽,生命的蓬勃在微风中鼓荡,鲜美、轻盈、顽皮,飞扬着灵动,敲击着沉寂。细柳拂石桥的组合,就是厚重与空灵,宁静与鲜活,阴冷与清亮,阳刚与轻柔的组合。这样深远的意境,即使不见晓风残月,画家也销魂。示范之后,全班同学开始制作赏析卡片。这个过程是学生自己的个性表达的过程,也是加深体验的过程,学生们写出的文字个性鲜明,灵动飞扬。他们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中所传达的艺术美,而且学会了如何审美,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并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下面摘录的是两位学生的赏析卡片上的文字:湖水,蓝天,长桥,构成一幅有生命的画,单纯,明亮,古朴,连接了神奇与秀美。一座长桥,横卧在两岸,它是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洋溢着自然与科技的魅力。几百上千年的沧桑变化,它曾用它的臂膀承载了无数人的心愿,它曾用它的生命答复了苍天赋予它的神圣使命。于是,桥的一生就这样默默渡过,它的灵魂却是永恒!难道我们还有理由无视桥之美吗?索桥是一道线,一道有弹力的线。孤立的线没有什么生命力,但山岩、树丛、急流却孕育了桥的生命。纵然桥下有万丈深渊,索桥用生命画出永恒的曲线,不屈的生命,无尽的力量唱出一曲坚定的歌。此时,精彩飞扬的文字已将本课推向了高潮,学生们感觉意犹未尽,于是第三板块的活动便水到渠成了“欣赏桥,写写桥之美”。让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桥,将它融合周围的景致,描绘出桥之美。再次展现那组关于桥的图片,一座座美丽的桥将学生带入情境,勾起了学生们丰富的想像,无尽的回忆。 课后反思一、教师授课,要钻研文本在文本面前,教师也是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但目前阅读教学中少有教师对文本中如中心思想、篇章结构、教学重点等的独特感悟而是忙于抄写备课资料或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教学环节,到了课堂上,自然就成了“传声筒”。教师如果与文本对话不能深入,则会缺乏个性化的体验,一味追逐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总是希望学生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靠拢,而这种缺少了自我真实感受的语文课,往往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授课,要钻研文本。一是为了产生课堂教学思路。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形成自己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感悟。教师深入文本程度越大,教学灵感则会越多,教学的思路则会越多彩丰富。二是引导学生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之要求,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多元独特体验应有所预料。二、学生学习,要体验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受文本,深入走进文本。于是在备桥之美时,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1、 初读感知:走进桥,说说桥之美。让学生自主阅读,全身心走进文本,这是初步的体验过程。2、 精读赏析:感受桥,品味桥之美。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产生情感体验,品尝语言文字的奥妙。3、 熟读迁移:欣赏桥,写写桥之美。让学生在深入体验文本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现美、描述美的冲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三大板块,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注意了要将学生定位于真正的阅读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活动中展机智,体验中显才情语文课是体验型课程,是活动型课程,要根据文本特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活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活动的意识。既然是活动,就应在“活”中做文章。要调动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巧设活动情境,鼓励积极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只有“活”了,才能“动”起来。在这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每一个活动都着眼于学生,学生在一步步地引导中品读、感悟、体验,展示了机智,张扬了才情,提高了审美层次,丰富了心灵世界。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同样是教授桥之美这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前后的差异,让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语文课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愉悦中全方位地去触摸语言、感受语言、实践语言;让学生在情境中真实地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