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0671054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0.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试题库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础专科 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从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选出最适合的一个答案。共120 题,每题 1 分)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未来世界最成功的劳动者是BA 综合型人才B 全面发展的人C 高素质的人D 德智体兼备的人2 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最早在DA 19 世纪 20 年代 B20 世纪 20 年代 C19 世纪 30 年代 D20 世纪 30 年代3 .幼儿社会性是在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S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A 生物特征B 气质特征C 人与人交往D 心理特征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A 整体系统性 B 社会制约性C 统一性 D 能动性 C5,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作为母系统,包括一个子系统。BA7B6C5D46 .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AA 亲子之情B 安全感 C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D 积极情感7 .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最后分界线是DA 调节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B 自我控制的产生C 认识和了解世界D 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8 .自我意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CA 自我体验B 自我评价C 自我认识 D 自我控制9,研究人员运用照镜子的方法研究幼儿的自我意识,这种方法起源于达尔文和C_A 阿姆斯特丹 B 丽西娜 C 普莱尔 D 米德10,根据刘金花的研究结果,儿童自我意识产生在_B_个月之后。A20B21C22D2311 .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BA3B4C5D912 下列哪一项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影响不大CA 教师评价B 同伴评价C 主观选择 D 客观标准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AA 自主活动B 榜样示范C 讲明行为规则 D 评价外部行为14 幼儿自我评价明显的表现为对自己DA 个别方面的评价B 多方面的评价C 内心品质的评价D 外部行为的评价15,幼儿自信心的结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 B_A 积极性B 主动性C 主观体验D 恰当性16 .幼儿自信心在A年龄组发展最快A3 至 4 岁 B4 至 5 岁 C5 至 6 岁 D6 至 7 岁17 . 3 岁多的儿童多以成人的评价为自我评价,称之为 CA 外部行为的评价B 个别方面的评价C 依从性评价D 多方面评价1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影响因素DA 体验的作用 B 家庭因素 C 幼儿园教育D 自我认识19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CA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B 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C 增强幼儿的自尊心D 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20 . C_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A 自尊心B 自信心C 自我控制 D 延迟满足2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发生和发展AA 对身体的控制B 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C 对认知活动的控制D 对情绪情感的控制2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CA 自觉性B 自制力C 言语指导 D 自我延迟满足23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年龄在 AA3-4 岁 B4-5 岁 C5-6 岁 D6-7 岁2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BA 生理因素 B 规则意识 C 父母控制模式D 言语指导2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DA 外部活动情境B 幼儿活动的动机C 成人的指导 D 幼儿的习惯26 . _A_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但不是抑制幼儿的行为,不是消极地克制行为,而是主动的调控自我,使自己融入到集体和社会生活中。A 游戏B 生活C 教学 D 基础性27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与整个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着A关系A 正相关B 负相关C 没有 D 调节28 .婴儿可以用微笑、啼哭、咿呀作语以及身体动作等发起与母亲的社会交往活动,这种母婴之间亲密的情感联结被称为 CA 亲子关系 B 依恋 C 母婴依恋D 印刻29 .研究表明,母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BA 自尊心的形成B 自我概念的形成C 自信心的形成D 自我控制的形成30 . 3 岁以前儿童的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 3 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 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可以说,3-6岁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是其B_发展的重要环节。A 社会性B 社会化C 情感D 安全性31 . _D 和他的同事,在乌干达和巴尔的两国母婴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观察,从而把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A 皮亚杰B 鲍尔比C 洛伦兹D 安斯沃斯32 . 在陌生的环境中, 如果母亲在身边, 儿童会有安全感, 当母亲离开时, 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寻求和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这类幼儿属于 AA 安全性依恋B 回避性依恋C 反抗性依恋D 依恋障碍33 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没有特别紧张,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理会,这类幼儿属于 BA 安全性依恋B 回避性依恋C 反抗性依恋D 依恋障碍34 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时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离开,就表现出极度反抗,但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母亲的接触,这类幼儿属于 CA 安全性依恋B 回避性依恋C 反抗性依恋D 依恋障碍3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依恋形成的原因BA 儿童的气质特点 B 儿童的活动C 母亲的态度D 母亲的行为特征3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安全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DA 对儿童信号敏感B 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 C 充满爱心D 不稳定3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回避性依恋儿童母亲的特点AA 对儿童信号敏感B 与孩子身体接触少 C 感情冷淡D 拒绝孩子3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反抗性依恋儿童的母亲的特点DA 对儿童有兴趣B 有时不能正确理解儿童的信号C 对儿童行为方式不稳定D 感情冷淡39 .目前心理学界比较普遍认为_C_是依恋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A 儿童B 气质类型C 母亲D 教养方式40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洛伦兹把小动物的依恋过程描述为BA 母禽依恋B 印刻C 本能D 依恋41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性是BA 敌意型攻击B 工具型攻击C 破坏型攻击D 冲突型攻击42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即他们的攻击是 AA 敌意型攻击B 工具型攻击C 破坏型攻击D 冲突型攻击43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卜t冲突在儿童出生后B_就开始了A11 月 B12 个月 C13 个月 D14 个月4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DA 对儿童的个体的健康发展不利B 阻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C 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D 阻碍儿童安全依恋的形成4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CA 生物因素B 家庭的影响 C 活动方式的影响D 电视4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电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方面的影响AA 群体影响B 教给儿童攻击性行为方式C 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D 降低了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47 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A 玩具数量不足B 同伴的交往C 幼儿认知水平搞D 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4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CA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B 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C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D 给予榜样示范49 真正做到减少和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做到 AA 耐心仔细的听孩子讲话,并对其作出反应B 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C 压制孩子的不良行为D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50 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而在于使孩子 BA 宣泄不良情绪B 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C 了解受害者的痛苦D 自我反省51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称为 D5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是个体B_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A 社会性B 社会化C 道德品质D 认知53 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称为 CA 依恋B 印刻C 角色采择D 移情54 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 DA 依恋B 印刻C 角色采择D 移情55 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AA 依恋B 角色采择C 移情的作用D 父母的抚养方式56 下列哪一种情况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AA 父母的榜样B 游戏 C 助人观念的灌输D 自我强化57 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被称为 BA 性别化 B 性别角色C 性别差异D 性别标准58 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被称为 AA 性别化B 性别角色C 性别差异D 性别角色标准59 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被称为 DA 性别化B 性别角色C 性别差异D 性别角色标准60 在同一社会文化和不同文化之间,公认的性别角色行为为标准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即是所谓的 CA 性别化B 性别角色C 性别相适行为D 性别差异61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使男女儿童在个性上表现出明显的 DA 性别化B 性别角色C 性别相适行为D 性别差异6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男女儿童的性别差异A 女孩的语言能力强于男孩B 女孩比男孩更富有同情心C 男孩在视觉空间能力上优于女孩D 男孩在身体和言语上比女孩更富有攻击性63 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被称为 BA 性别同一性B 性别角色观C 性别相适行为 D 性别差异6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性别同一性的发展DA 正确使用性别标签B 理解性别的稳定性C 理解性别的坚定性D 理解性别角色观的发展65 幼儿的性别自认大约发生在BA2-3 岁 B3-4 岁 C4-5 岁 D5-6 岁66 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被成为BA 性别同一性B 性别角色观C 性别相适行为 D 性别差异67 .儿童对性别角色的理解和掌握有赖于A的形成A 性别同一性B 儿童人知的发展C 性别概念的发展D 性别差异68 . _C_是男女儿童认知、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期A3-4 岁 B4-5 岁 C4-6 岁 D5-6 岁69 .幼儿的性别化行为主要表现在BA 性别差异行为上 B 性别相适行为上C 社会性行为上 D 性别同一性行为上70 .下列哪一项不是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AA 活动方式B 父母 C 幼儿园 D 电视7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父亲在儿童性别化中的独特作用 DA 父亲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儿童是儿童性别化发展的基础B 父亲性别行为榜样的作用是促使儿童性别化健康发展的保证C 父亲作为社会力量的象征是推断儿童性别发展的决定因素D 没有父亲对儿童性别化发展会有不利影响72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不仅是智力早期开发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塑造儿童良好B的关键期A 品德 B 道德品质C 道德行为 D 道德情感7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C7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品德的特征DA 品德形成是以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B 品德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C 品德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特点D 品德的最终目的是形成道德行为75 . _A 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6 . _B是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言行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7 . _C_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动、去克服苦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8 . _D是人在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推动下产生的涉及道德意义的行为A 道德认识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79 . _B_是推动人们产生和完成道德行为的内在原因A 道德认识B 道德动机C 道德意志D 道德判断80 . _C_是指儿童能够应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对自己或别人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判断。A 道德认识 B 道德动机C 道德评价D 道德判断8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认识 AA 道德动机的确立 B 道德知识的掌握82 . _A _是品德形成的基础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8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道德情感DA 爱国主义情感B 是非感C 责任感C 道德信念的确立D 道德行为D 依恋感D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84 .道德行为通过多次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就会形成 C85 .幼儿品彳t是其A 发展中的一部分A 社会性B 社会化 C 道德 D 行为习惯86 . _ B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A 道德 B 品德 C 社会性教育 D 行为习惯87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实质上是 CA 从社会生活中抽取的道德标准和规则B 表现在人身上的具体化C 人类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D 一种社会现象88 . _ B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A 道德 B 品德 C 社会性教育 D 行为习惯89 .幼儿德育的实质是AD 品德形A 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B 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C 社会道德规范掌握的过程成的过程9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内容DA 幼儿自我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B 幼儿在社交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C 幼儿在社会规则系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D 幼儿在自然系统的认知和行为能力9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 BA 具体性B 依赖性C 情境性D 模仿性9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幼儿品德发展的因素AA 气质类型B 家庭的影响 C 同伴交往的影响D 电视的影响9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社会化的影响作用 BA 同伴交往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B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道德认识的形成C 同伴交往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着儿童行为的发展D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94 下列哪一项不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品德发展的影响CA 教师向幼儿传授基本的生活本领,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以及知识经验B 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也影响幼儿品德的形成C 幼儿教师的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幼儿品质的形成和发展D 幼儿教师的期望也是影响幼儿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因素95 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被称为 DA 道德教育B 情感教育C 行为习惯教育D 品德培养96 . _D _是衡量道德品质形成的标志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C 道德意志D 道德行为9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培养BA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B 重视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C 发挥道德功能直接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D 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的教育渗透教育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9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AA 气质特征B 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所限C 家教不良所致D 教师不良影响99 . _D 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A 幼儿保育B 幼儿艺术教育C 幼儿科学教育D 幼儿社会性教育10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依据CA幼儿园工作规程B幼儿园指导纲要C 幼儿的兴趣D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10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制定的原则 BA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技能相结合B 孩子良好的适应能力C 社会性教育内容既要重视全面性、完整性,又要有重点D 既重视教育的联系性,又重视阶段性,使幼儿社会性教育成为一个系统102 .社会性教育的分类目标包括社会环境及彳T为规范、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AA 民族文化 B 社会适应能力 C 爱国情感D 民族意识103 下列哪一项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选择的依据DA幼儿园工作规程B幼儿园指导纲要C 幼儿的兴趣D 幼儿发展104 . _C_是幼儿认知的源泉A 教育内容 B 经验 C 社会现实 D 已有的知识体系105 .下列哪一项不是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 BA 渐进性B 具体性C 适度性D 活动性106 .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DA 教育活动的主体性B 教育目标 C 教育内容D 教育实施107 .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被称为 AA 讲解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D 演示法108 .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被称为 BA 讲解法B 谈话法C 讨论法D 演示法109 .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被称为 CA 讲解法B 谈话法C 讨论法D 演示法110 .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被称为 DA 讲解法 B 谈话法 C 讨论法D 演示法111 . _C_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A 讲解法 B 谈话法 C 移情训练法D 演示法11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教育的形式 BA 课堂教育B 移情训练C 游戏活动D 社会实践11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形式DA 幼儿园的专门教育B 环境教育C 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D 社会性评价114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社会性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AA 渐进性B 目标性C 针对性D 活动性115 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根本标准是 CA 社会性教育的组织B 幼儿能力的发展C 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D 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设计116 下列哪一项不是评价幼儿社会性教育活动的原则 BA 针对性原则 B 整体性原则 C 过程性原则 D 全面性原则117 .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评价是从C_开始兴盛的A20 世纪 10 年代 B20 世纪 20C20 世纪 30D20 世纪 60118 . _C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社会测量法 D 问卷法119 . _D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A 观察法 B 谈话法 C 社会测量法 D 情景测验法120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行为表现CA 行为不足 B 行为过渡C 品德性问题行为 D 不适当行为二、名词解释: (共 30 题,每题 4 分)1 .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 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 , 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2 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 验和自我调控。3 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4 依恋是指婴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5 角色采择是指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6 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7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8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准则。9 幼儿社会性教育就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10 讲解法是指教育者以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教育内容的方法。11 谈话法是指教育者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交流的一种教育方法。12 讨论法是教育者指导幼儿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13 演示法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向幼儿展示与教育内容相关的实物、教具和情景,使幼儿认识、领会、体验和表现相应知识、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方法。14 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 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的自然理解和分享。15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就是模仿现实社会中的某种情景, 让幼儿扮演其中相应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该角色一致的社会行为。16 社会性发展评价是指评价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 对被评价者的个体或群体的社会性发展状况作出解释、判断的过程。17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是幼儿发展评价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18 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团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19 问卷法是通过被调查者填写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问卷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20 情景测验法即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将幼儿置于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教师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方法。21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由于情绪障碍而导致的行为不正常, 甚至人格偏畸, 致使幼儿社会适应发生困难,不能从事学习活动和接受正常教育。22 观察法是指教师或评价人员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社会性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从中获得评价资料的方法。23 自我评价是指,人们能够通过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分析,通过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分析来认识自己,进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为原则,社会规范、理想化的自我与自己的个性加以比较,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24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它是个人的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25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的行为。”26 移情是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27 性别化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男性或女性)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它是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8 性别角色标准是指社会成员所公认的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 动机、 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29 性别同一性也叫做性别认同,是指儿童对其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识和接受,即理解性别。30 性别角色观指儿童对不同性别行为模式的理解。三、简答题: (回答要点,并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共30 题,每题 6 分)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 1 )整体系统性( 2 )社会制约性( 3)能动性( 4 )动态性(5)关键期(6 )情绪性和行为习惯2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答: (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2 )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 )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 4 )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3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 1 )整体系统性。( 2)社会制约性。( 3 )能动性。( 4)动态性。( 5 )关键期。( 6)情绪性和行为习惯。4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答:( 1 )增加交往活动( 2 )浓化交往气氛(3)榜样示范(4 )讲明行为规则( 5 )评价外部行为5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答:幼儿自我评价有如下特点:( 1 )幼儿自我评价表现为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的评价,再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2 ) 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明显地表现为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同时也表现了有从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转化的倾向。( 3 )幼儿评价与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 4 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 4 )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 5 )幼儿对自我评价发展趋势。幼儿自我评价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 6 )幼儿自我评价无男女性别差异。6 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因素有哪些答: ( 1)体验的作用。幼儿在生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是多种多样,幼儿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2 )活动的积极性。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有扩大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3)家庭因素:父母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儿童自信心发展幼儿密切联系;家庭结构及环境影响。(4)幼儿园教育:专家们在幼儿园实施对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各项研究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幼教人员的参与意识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7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答: (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 2 )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 )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4 )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8 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有哪些答:( 1 )生理因素。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着人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 )父母控制模式。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 3 )言语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儿童自我言语指导和成人言语指导。( 4 )其他因素。心理学家还就其它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班杜拉等人研究了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控能力的影响。阿特伍德等人研究认为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一个突出决定因素。9 怎样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答:培养幼儿自控能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有:( 1 )具有趣味性和规则性的外部活动情景。( 2 )幼儿具有活动的动机。( 3 )成人对幼儿讲解目标、规则,评价幼儿和用奖励、表扬等诱因激发幼儿的言语指导。( 4 )幼儿对自我控制目标和规则的理解。(5 )幼儿按规则扮演角色的自主性。( 6)幼儿校正、调节自己心理品质的主动性。10 简述依恋的类型。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安全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6570 %。(2)回避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20%。(3)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约占1015 %。答: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形成的因素。12 怎样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答:( 1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 2)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3 )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4 )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5)给予榜样示范( 6 )家庭干预( 7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13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答:( 1 )角色采择与幼儿亲社会行为 。( 2 )情感因素:移情作用的影响。( 3 )父母抚养方式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4 )文化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14 简述影响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因素。答:( 1 )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 2 ) 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重要场所, 其中教师和同伴则是影响幼儿园性别化的两个重要因素。( 3 )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15 简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答:品德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区别 (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应,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 3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尽相同。(4)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6 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答: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或结构体。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是由四部分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7 简述品德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答:( 1 )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 2 )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 )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4 )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18 简述幼儿品德发展的特点。答:(1 )具体性。( 2)他律性。( 3 )情境性。(4)模仿性。(5 )情绪性(不稳定性)。19 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答:( 1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2 )发挥道德功能直接、显着的教育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 )重视道德功能的间接、隐形的教育渗透作用,注意优化群体环境。20 简述幼儿园社会性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答:( 1 )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2 )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21 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答: ( 1 )社会现实 。 其一,社会现实是幼儿社会认知的源泉;其二,社会现实激发了幼儿的社会情感;其三,社会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 2 )幼儿发展。其一,以幼儿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为依据;其二,以促进强化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22 确定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的原则是什么答:(1 )渐进性。( 2)适度性。( 3 )活动性。(4)真实性。(5 )统一性。答: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标准,也是设置教育内容的依据。教育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充分论证的产物,它必须承载社会的需求,教育的任务和幼儿的实际,缺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是不适当的目标,都无法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因此,教育目标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目标一经确立,它就是教育内容的纲领和目的,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教育目标,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先有目标而后确定内容。24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答:(1 )社会环境与行为规范。( 2)人际交往。( 3 )自我意识。( 4 )民族文化。25 简述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答:( 1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和演示法。( 2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独有方法主要有:移情训练法和角色扮演法。26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哪些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形式主要有:( 1 )课堂教育( 2)参观活动( 3 )游戏活动( 4)社会实践27 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答: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 )幼儿园的专门教育( 2)环境教育( 3 )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28 社会性活动设计的原则有哪些答:(1 )目标性。( 2)针对性。( 3 )活动性。( 4)全体性。(5 )整体性。29 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有哪些答:评价幼儿社会性活动的项目主要有:( 1 )评价活动目标( 2)评价活动内容( 3 )评价活动准备(4)评价活动过程(5 )评价活动的效果30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答: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主要有:( 1 )观察法。( 2 )谈话法。(3)社会测量法。(4)问卷法。( 5)投射法。( 6 )情景测验法。四、论述题: (共 18 题,每题 10 分)35678910 111 试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答: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整体系统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又可以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依次下去。这个复杂的整体结构中的各系统,无论是子系统之间,还是母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甚至有等级包含的密切关系。各系统的独立是相对的,它们构成了立体网络的整体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的诸成分就是这个立体网络上的一个结,作用于整体结构,又受其整体结构的影响。例如,一个人自控能力强,那么他就容易遵守社会规则,讲礼貌,守纪律,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社会制约性。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3 )能动性。现代儿童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既重视老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4 )动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质的内涵,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5 ) 关键期。 生命的全程观认为人的心理系统不断运动发展, 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有序状态的循环发展过程。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化是人终身发展任务。但国外有研究证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另外,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我们要抓住关键期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 6 ) 情绪性和行为习惯。 由于幼儿认知的局限, 很多大道理无法理解, 幼儿阶段具有明显的情绪性,而一个人最初的社会性发展就是亲子之情。正因为幼儿认知的局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仅仅要提高幼儿社会认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2 谈谈你对幼儿自信心的理解及其培养。答: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影响人的整个个性社会性的健全发展,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自信心对幼儿心理健康和认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与周围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温暖和谐、 愉快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建立幼儿自信心的前提。( 2 )给予儿童自由权和主动权,多为儿童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3 ) 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 幼儿期的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 轻易接受他人尤其是 成人的评价。对一个成功的幼儿予以积极评价,会使他充满自信,做任何事情都相信自己的理量。( 4 )促进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3 试述依恋发展的过程。答:研究认为,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对人无差别的反应阶段(从出生到 3 个月)。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是 不加区分, 对所有人的反应都几乎一样, 都以抓握、 微笑等十分相同的方式对大多数人作出相似的反应。第二阶段,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36个月)。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差别,对父母和他所 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这一阶段婴儿积极寻找与专门照顾者一一母亲 的接近阶段。从67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表现出特别的关切;到了七八个月,这种关切行为更 为强烈。78个月,婴儿也会对父亲形成依恋。再以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进一步加强,依恋范围也 进岁步扩大,除了父母外,儿童还对其他成员如祖父母等产生依恋的情感。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2岁以后,儿童开始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 情感、需要和愿望,把母亲作为岁个交往的伙伴,认识到交往时双方都应考虑对方的需要,并据此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 3 岁以后,随着儿童进入幼儿园,儿童把依恋对象逐渐从父母身上转移到老师和同伴身上。 此时, 儿童的依恋行为的发展进入高级发展阶段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阶段(36岁)。4 试析安斯沃斯的依恋类型及其形成原因。答:安斯沃斯等人将婴幼儿的依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安全性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母亲离开时,儿童的探索行为会受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 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 继续做游戏。 这类儿童约占6570 %。( 2 )回避性依恋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身边或不在身边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紧张或忧虑不安;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母亲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儿童约占20%。( 3 )反抗性依恋这类儿童在母亲将要离开之前就显得警惕,如果母亲要离开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反抗,任何岁次暂时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这类儿童约占1015 %。安斯沃斯及其同事经过研究发现,儿童之所以形成不同性质的依恋,主要在于教养者即母亲对儿童的态度、行为方式的不同。他们认为这些态度和行为包括( 1 )母亲喜爱孩子的程度;( 2 )母亲照料孩子的质量;( 3 )母亲对于婴儿的信号和交往能够觉察、正确理解和反应的程度。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也是其依恋的因素。依恋的发展是双向过程,既有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也有母亲对婴儿的依恋,因而婴儿形成那种类型的依恋,不仅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态度行为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5 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及纠正策略。答: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生物因素。研究发现,某些男人身上表现出的侵略、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倾向可能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但是,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2 )社会因素。第一,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方式对儿童的攻击性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第二,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诸如,儿童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以上影响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纠正战略主要有:( 1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 )提高幼儿认知水平( 3 )让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 4 )教会幼儿如何宣泄侵犯性情感( 5 )给予榜样示范( 6 )家庭干预( 7 )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6 试析影响幼儿性别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答:( 1 )父母对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第一,父母对待两性子女的不同方式。儿童正是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中开始获得性别认同并进而达到性别角色的分化。第二,父亲在儿童性别化中的独特作用。研究认为,父亲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具有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父亲是子女性别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动因。第三,没有父亲或缺少父爱对儿童性别化发展的不利影响。事实上,孩子越小失去父亲或得不到父爱,对儿童的消极影响就越严重。( 2 ) 幼儿园对儿童性别化的影响。 幼儿园是儿童接触并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重要场所, 其中教师和同伴则是影响幼儿园性别化的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教师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儿童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男孩和女孩继续受到了教师的不同对待。第二,幼儿园同伴的影响。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同伴常常能加强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 3 )电视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电视有助于儿童认识社会角色,学习并掌握相应的社会行为规范。电视使儿童更容易获得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观。7 谈谈你对道德和品德关系的认识。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或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换句话说,道德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和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联系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 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离开了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样,社会道德只有通过个体的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此外,个人品德也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社会道德。区别 ( 1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 2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应,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3 )道德与品德的内容不尽相同。(4 )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8 试析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关系。9 : ( 1)幼儿品德是其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部分。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涉及到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而品德只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因此只能包含在 社会性之中。2 ) 品德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发展过程而言, 社会性发展较早, 品德发展较晚,幼儿品德是在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3 ) 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品德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而是在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不断内化的结果,而社会道德的内化或个体化有始终贯穿于个体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品德又是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4 ) 品德虽不能体现社会性发展的全部内容, 但它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社会性的核心是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抽象的,它最深刻、最根本的体现就是社会道德关系,品德又恰恰是直接内化或反应这种社会伦理道德,并表现出固定的心理特点,因此,品德作为个人特性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谈谈你对幼儿品德发展特点的认识。( : ( 1 )具体性。这一特性表现在幼儿品德发展的许多方面:幼儿道德观念是从交往产生的具体行为中开始获得的,是具体的;他们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只能直观地认识道德现象等。( 2 )他律性。幼儿由于处在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因而他们还不能够理解社会道德标准的实质,往往根据外在的、成人提出的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 3 )情境性。幼儿品德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品德的形成受到当时社会情景的制约。( 4 )模仿性。从幼儿心理发展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周围的人、事、物、境都会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习到良好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 5 )情绪性(不稳定性)。幼儿的道德行为常常受其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不取决于对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客观认识和比较,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时个体情绪满足的程度。总之, 幼儿品德发展过程有其独特的, 幼儿教师和家长必须针对这些固有特点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10 试析幼儿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及其纠正战略。答:幼儿不良品德,是指幼儿违反正确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幼儿的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幼儿形成不良道德的原因:( 1 )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的。( 2 )由于教育不良而造成的错误。第一,家教不良所致。第二,教师不良影响所致。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来矫正幼儿的不良品德:( 1 )榜样示范。教师和家长可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激起幼儿强烈的情绪体验,以达到模仿英雄,纠正过错行为的目的。( 2 )表扬鼓励。表扬和鼓励,是激发幼儿上进心、自尊心、改正其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3 )坚持家园一致性的原则。幼儿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因此,幼儿园应与家庭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11 试析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系。答:幼儿社会性教育与幼儿园课程改革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性和渗透性。( 1 ) 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指导性。 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幼儿社会性发展这个中心问题,而幼儿社会性发展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2 ) 幼儿社会性教育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渗透性。 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渗透在幼儿园的各种课程教育中。幼儿社会性教育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专门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社会性教育要渗透于幼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