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709993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兰亭集序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兰亭集序王羲之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2思维与审美:(1)把握作者情感;(2)鉴赏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激趣导入但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沉淀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蒙蔽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的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一种祭礼)事也。群贤毕(全)至,少长咸(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引申为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映衬、围绕)左右,引以为流觞(酒杯)曲水,列坐(排列而坐)其次(旁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繁盛),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第二段)是日(这一天)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自然界的万物)之盛,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游目骋(放开,敞开)怀,足以极(穷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请概括段意: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境。(第三段)夫(助词,引起下文)人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相与(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一世。或(有的人)取诸(从中取得)怀抱(胸怀抱负),悟言(对面交谈。“悟”,通“晤”,面对面)一室之内;或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之外。虽趣(趋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静躁(安静与躁动)不同,当其欣(高兴)于所遇(所接触的事物),暂(一时)得于己,快然(的样子)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既(已经)倦,情随事迁(变化),感慨系(附着)之矣。向(过去,以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犹不能不以(因)之兴(发生、引起)怀,况修短(寿命长短)随化(自然),终期(至、及)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请概括段意:本段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大的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悲痛之感。(第四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悲伤),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本来、当然)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相等)彭(彭祖,传说他曾活到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为妄作(妄造、没有根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虽(纵使)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抒发情感),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请概括段意:表明作者对死生的看法。二、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1)在图中“记叙、抒情、说明”后的空缺处分别填上相关内容(每个空格限四个字)。(2)在图中最右边的空缺处分别填上能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字。答案(1)兰亭盛况人生感慨作序目的(2)乐悲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_答案又有清澈的流势很急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之旁。(得分点:激湍、映带,“以为”句式,列坐、次,句意对)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_答案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得分点:所以、游目、骋怀、极、娱、信,句意对)3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译文:_答案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得分点:欣、所遇,“欣于所遇”句式,暂、之,句意对)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_答案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得分点:览者,“有感于斯文”句式,斯文,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把握作者情感1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答案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2第三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答:_答案(1)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2)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3统观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答案俯仰一世(生命短暂)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4“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答:_答案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微任务活动三鉴赏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艺术手法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答:_答案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本文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2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答:_答案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3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答:_答案(1)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2)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4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优美的景色是怎样引发作者“乐”“痛”“悲”三种不同的情感的呢?答:_答案美景与“修禊事”本是人生之乐,但人生短暂,欢乐的生命瞬间就会逝去,因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生要归于消亡,不可能“一死生”“齐彭殇”,因此“悲”。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消极悲观的吗?答:_答案(观点一)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的“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避免不了生命殒灭的规律,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观点二)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文章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愉悦闲适的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情绪,但到篇末,进一步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玡(山东临沂)人,书法家、文学家。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2墨池传说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不知写完了多少墨水,写烂了多少笔头。他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上图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简评:成功需要勤奋练习、刻苦钻研、精心付出。3悟“八法之势”据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一晚,夜梦一鹤发银髯老人翩然而至,老人在王羲之手心上写了一个字,告诉他这个字里有书法秘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他终于明白了,横竖钩,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偏攻“永”字八画,后得八法之势,遂能通一切。简评:勤奋要得法、付出要有方,方能悟而有得。4背景展示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5文体知识序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如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言。“序”包括“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多为劝勉之辞。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其次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品类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怀抱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俯仰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临未尝不临文嗟悼动词,面对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动词,面对,引申为“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动词,对着,面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身临其境动词,到君临四方动词,统治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思想情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动词,招致、招来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专心致志动词,集中(力量、意志等)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动词,招致次列坐其次名词,旁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余船以次俱进名词,次序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形容词,下一等历险数次,遂达峰顶量词,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动词,至、及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动词,周、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动词,期望、要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名词,时间期限君与家君期日中动词,约定修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词,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形容词,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动词,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动词,办好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建修守战之具动词,整治余独好修以为常动词,修身养性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之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结构助词,的仰观宇宙之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感慨系之矣代词,这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带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环绕觞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耳目游、骋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放开,使敞开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贤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少、长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人;年龄大的人大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齐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当其欣于所遇“欣”的状语“于所遇”后置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亦”相当于“是”判断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句中的两个“为”都表判断状语后置句亦将有感于斯文“有感”的状语“于斯文”后置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2课外名句有关“生死”的名句(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一、“读兰亭”诗歌兰亭诗王羲之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赏析这首诗既有对山水的具体描摹,又有诗人愉快心情的表露,真正达到了“散怀山水,萧然忘羁”的境界。“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感觉,其中“寄畅”二字更将全诗旨意表露无遗;以兰亭山水来“畅情”,摆脱世务俗趣、化解生命悲感,获得身心的轻松愉悦。而当诗人对碧天绿水投去深情一瞥,玄思就随之联翩而生。二、“读兰亭”散文千年兰亭兰亭,栖之于江南水乡,如空谷幽兰,飘逸着丝缕江南的空灵,浸染着江南蒙蒙的诗意;兰亭,如亭亭玉立的抚箫女子,看尽了千年尘世的烦忧,守候了千年的寂寞,独然隐于会稽山麓,做一番自我陶醉。青青的石板路两旁植着带露的草,我们是兰亭清晨的寻觅者。千年的兰亭没有千年幽深的感觉,和三月飘着青春小影的修篁擦肩,我们找到阳光下展露着一种叫温馨的东西。鹅池水盈盈地袒露在视线里,临池,可以一目览尽清澈的水底。池底可有当年王羲之携谢安且行且吟、谈笑风生的儒雅之姿?池畔一“鹅”一“池”两字一肥一瘦,神气十足得有如王羲之当年喂养的大白鹅装点着一池澄碧的清水。生长于绍兴乌衣巷的王羲之自小酷好书法,7岁师从卫夫人学汉代蔡邕笔法,12岁获父枕中所藏笔论,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研美流畅的今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其邀友雅集休憩于兰亭,饮酒赋诗,兴致所至,欣然作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那“飘若游鸿,矫似惊龙”的字恰如酒后一场酣舞,淋漓尽致,参透苦厄、历练、豁达,人生况味了然于胸。兰亭别后的两年,王羲之辞官弃郡,归隐于山水秀丽的金庭,巅峰之作狂然般地涌出:遗世的孤独,睿智,于生命的激情中,还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遗留有风铃声清脆地随风而来,幽然坠于脚跟,是旅人禁不住闻声要去做一番寻觅的。眼前是由康熙、乾隆两皇帝同书的“御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两皇帝合写的碑)。铃声是由其上的八角攒顶的翼角上的铜质风铃撒落的。铃声洒脱,毫无羁绊,随风作漫天飞舞,幽幽韵声轻落于修篁上,是轻灵化作一支笛,附在其上空灵地吹的;落于泥径上,是化作一只虫唱,给兰亭添一个可怜气息的;落于康熙所书的兰亭序上,是和其秀媚劲健,气势开张的字体一同潇洒、一同飘逸的。难怪乾隆来此,面对这一派的深沉浑厚、古雅清幽,忍不住挥毫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淡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兰亭注定是要和王羲之赴一次春天的约会的。这短暂的一次约会,铸就了兰亭书法圣地的名号;这短暂的约会,造就了兰亭千年的沉淀和古雅清幽。王右军祠如一叶舟,泊在水荷中央,粉墙黛瓦,不失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可惜来得太早,池中的荷花尚未呈朵儿之姿绽放在游人面前。想夏夜的兰亭,四角溢香,又有铜铃风声作轻坠弹唱,兰亭是令人眩惑不寂寞的。祠内两侧的回廊墙壁上嵌有历代兰亭序的诸多版本及古今名人题咏真迹。一匾“尽得风流”气势非凡地悬在正厅上。站在祠内,浏览名家墨宝,欣赏各种书风,始知前人概括王右军祠内涵丰富“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的取意所在了。兰亭,轻扬着笑意,带着千年不竭的清幽纯净,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游人思绪驻留其间,是要作长久留恋的。当年流觞亭的聚会,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不知喝的是什么酒,想必是古越山水间的女儿红赏析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介绍了幽篁遍植的石板路,一池澄碧的鹅池,康熙、乾隆合题的御碑,内涵丰富的王右军祠,并穿插了王羲之学书的故事、兰亭盛会美文的创作。作者一路走来,情随景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王羲之的敬慕之情。这两篇诗文在“读兰亭”的内容方面有何异同?答:_答案相同点:这两篇诗文都有对兰亭优美自然风光的描写,并借此抒写内心的感触。不同点:具体抒发的情感不同。兰亭诗抒写的是作者摆脱俗世喧嚣获得的身心的轻松愉悦;千年兰亭则借助与王羲之有关的几则故事,流露出对王羲之的赞誉、敬仰之情。你对王羲之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_答案略。素材点击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他认为生而为人,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能让时间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运用角度精彩运用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死亡,谁都不能不珍惜有限的生命。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并且倍加珍重生命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课文借鉴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你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到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进而产生哲理性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驳斥了老庄“齐寿夭,一生死”的言论,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然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作者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之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运用点拨在记叙性文章中,记叙是基本的表达方式,但也夹有议论或抒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记叙,而开头或结尾部分是议论或抒情;二是边记叙,边议论(或边抒情),通常称为夹叙夹议(或记叙与抒情相结合)。不管哪种方式,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础,而议论和抒情是记叙的深化。一般说来,在记叙文中,对人物、事件、景物的描述比较具体,而议论和抒情力求精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在比较具体地记叙了三位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之后,写道:“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一种怎样的人,这种人有一种怎样的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活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这段议论抒情,话语不多,却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充分揭示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全国人民对他们无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样在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议论文中,也有记叙,这既是对议论对象的交代,又是议论时的举例。但这记叙是言简意赅的。如劝学中用“骐骥一跃,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叙事简明扼要。在抒情性较强的文章中,往往是寓抒情于记叙中,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如白杨礼赞中,有的地方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如对白杨树干、枝、叶、皮的描叙,作者把对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精神的崇敬之情,完全渗入到对白杨树的描绘之中,这是间接抒情的方法。而在记叙内容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这是直接抒情。如上文举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总之,不论是哪种文体,记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一定要注意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要注意表达方式转换时衔接自然,使文章融为一体。更不能不看边际空发议论,空头抒情,与上文内容不相及。即时训练根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写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描绘出当时的意境,不要简单翻译原文;不少于150字。答:_答案(示例)阳春三月,江南已是草长莺飞,会稽山阴的兰亭,有许多修长的翠竹,它们或夹道成荫,或东一丛西一簇,微风吹来,竹姿曼妙,格外清幽秀美。远处,山峰耸立,峻岭逶迤。脚下,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玉带一般环绕在亭子四周。溪水淙淙作响,一群才子在溪水边洗濯,嬉游,来祈福消灾。之后,他们在水边席地而坐,把酒杯放在溪水里,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即兴赋诗。这里没有丝竹合奏的盛大场面,有的只是把酒临风、畅叙幽情的快乐。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案C解析A项“趣”通“趋”,趋向,取向。B项“悟”通“晤”,面对面。D项“畔”通“叛”,背叛。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B解析A项古义:胸怀抱负。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C项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项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为数词,一。A项动词,面对/动词,靠近,到。B项名词,思想情趣/动词,得到。C项名词,旁边/名词,次序。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群贤毕至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B少长咸集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齐彭殇为妄作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项名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形容词作动词。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其欣于所遇B仰观宇宙之大C不能喻之于怀D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B解析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唱和的赠言。C魏晋时期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D禊事,古代风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答案B解析“朋友之间唱和的赠言”错,兰亭集序是书序。7下列对兰亭集序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C第二、三段由快乐转为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且流年易逝的感慨。D转入“死生”这一正题后,作者否定了在当时士大夫中很有市场的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很有积极意义。答案B解析“宴会的豪华”错。8请联系课文及自己所学,根据上联,对出下联。上联:兰亭一曲,牵动古今浩叹下联:_答案(示例一)书法一帖,写出行楷风范(示例二)盛宴一场,感悟人生短长9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30个字。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答:_答案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10翻译下列句子。(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译文:_(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答案(1)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2)以前感到欢乐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慨。(3)(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痛快地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这一意思的句子是“_,_,_”。(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_,_”。答案(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关键能力突破训练古今异义词追源课本说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_今义:认为。(2)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3)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形容词,文雅;名词,指文化或文人。答案(1)把作为。(2)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3)表凭借,文中是“用来”的意思。(4)这次集会的诗文。对接高考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如“斧斤以时入山林”中的“斧斤”就是这样。即时对练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张琇者,蒲州解人也。父审素,为巂州都督,在边累载。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汪在路,为审素党与所劫,对汪杀告事者,胁汪令奏雪审素之罪。俄而州人翻杀审素之党,汪始得还。至益州,奏称审素谋反,因深按审素,构成其罪。斩之,籍没其家。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汪后累转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选自旧唐书张琇传,有删改)(1)俄有纠其军中赃罪,敕监察御史杨汪驰传就军按之。译文:_(2)琇与兄瑝,以年幼坐徙岭外。寻各逃归,累年隐匿。译文:_答案(1)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关键点:“俄”,不久;“纠”,告发;“敕”,命令;“驰”,乘坐;“按”,调查。这些都需要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2)张琇和哥哥张瑝,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关键点:“坐徙”,判罪,被流放;“隐匿”,隐身匿名)参考译文张琇,是蒲州解县人。父亲张审素,任巂州都督,在边塞多年。不久有人告发他在军中贪污的罪行,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杨汪乘传车赶到军中调查他。杨汪在路上,被张审素的党羽劫持,当着杨汪的面杀掉告发者,胁迫杨汪,命令他上奏昭雪张审素的罪名。不久州人反过来杀掉张审素的党羽,杨汪才得以回去。到了益州,上奏说张审素谋反,于是深入审查张审素,编造他的罪名。杀掉了他,抄没了他家。张琇和哥哥张瑝,因为年幼被判流放到岭外。不久各自逃回,隐姓埋名了多年。杨汪多次升官后调任为殿中侍御史,改名万顷。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译文:_答案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关键点:“卓荦倜傥”“利器”“见”,“未之识”句式)参考译文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译文:_(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译文:_答案(1)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关键点:“如”“用”“故事”“每”“听”)(2)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关键点:“尝”“者”“乏”“顾”“尔”)参考译文贾黯,字直孺,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上书给英宗五件事:一、了解人才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答案B解析根据语意,“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尚气力”承前省略主语“王涣”,语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敦儒学”中的“敦”是“重视”的意思,后面带宾语“儒学”,中间不能断开。“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是并列关系,中间应分别断开,据此排除A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答案D解析D项“京”单用时,可以指国都。但“师”单用时,没有国都的义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宠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涣由此得以显名。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答案D解析D项“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属无中生有。原文最后所说的“不得旋踵”的意思是“绝不畏避退缩”,“而文理不及之”的意思是“任峻在断案条理方面比不上王涣”,都不能得出“仍然忙得无法分身”的结论。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译文:_(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译文:_答案(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解析(1)“弦歌”,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荐”,祭祀。“为”后省略宾语“之”;“祠”后省略“于”;“为立祠安阳亭西”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为(之)(于)安阳亭西立祠”。(2)“狱”,案件。“威风猛于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威风于涣猛”。“文理”一词古今异义,古义为“条理”。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任大司农。汉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拔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不过是捧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因此知名。州里举荐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恶狡猾的人,时间一长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境内安定太平,商人可以在路边过夜。其中有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有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在温县担任三年县令,升为兖州刺史,他以法律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推行。后来他因为拷问妖言妄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定罪。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担任洛阳县令。(王涣)处世公平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适中。那些长期诉讼的冤案疑案,历经几任县令都没有断决的,根据法律情理难以评判的,(王涣)没有不巧妙地弄清案情真假,消除大家的疑惑的。他还能用奇谋异术揭发和暴露隐秘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妙的计谋。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被掠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信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