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语文 《荆轲》教案 鲁教版选修《史记》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657214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语文 《荆轲》教案 鲁教版选修《史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荆轲》教案 鲁教版选修《史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年高中语文 《荆轲》教案 鲁教版选修《史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语文 荆轲教案 鲁教版选修史记【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把握文意。2、了解荆轲的性格特点,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3、鉴赏精彩的场面、细节描写。4、把握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5、进一步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6、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1、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2、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3、对荆轲性格的把握。4、精彩的场面描写。5、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教学难点】1、了解各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对荆轲行为的历史思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文本解读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二、荆轲刺秦王背景简介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三、内容梗概(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读书击剑盖聂论剑句践怒斥结交渐离太子求计接受於期引见田光引见荆轲田光自杀太子委命秦国破赵燕国危难刺秦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行刺失败荆轲被斩。四、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吾曩者目摄之通“慑”,震慑荆轲嘿而逃去通“默”,沉默祸必不振矣 通“赈”,救北购于单于 通“媾”,和好心惛然 通“昏”,迷惑恐不能须臾 通“耐”,经受得住太子送至门,戒曰通“诫”,告诫其意不厌 通“餍”,满足莫敢合从 通“纵”,合纵使悉反诸侯侵地 通“返”,返还秦王必说见臣 通“悦”,高兴右手揕其匈 通“胸”,胸膛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通“拊”,拍请辞决矣 通“诀”,告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通“震”,震摄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通“捧”,捧着图穷而匕首见 通“现”,露卒起不意 通“猝”,突然2、古今异义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 古义:性情谨厚之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且至于燕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 古义:获罪今义:招人不快或怀恨足为寒心 古义:内心恐惧今义:因失望而痛心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 古义:处境困难今义:经济困难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古义:消除借口今义:害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道内情的人太子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古义:消耗尽 今义:消失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古义:有很高修养的人今义:年长辈分高的人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古义:表示原因 今义:表结果(连词)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古义:表示依据,用来今义:表结果(连词)3、一词多义卫人谓之庆卿他(代词)而之燕到(动词)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的(助词)居顷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助词)擅巴、汉之饶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而之燕承接关系连词盖聂怒而目之修饰关系连词民众而士厉并列关系连词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假设关系连词使使往之主人派(动词)使使往之主人使者(名词)使者还报出使(动词)使得至前致使(动词)使得毕使于前让(动词)使得毕使于前使命(名词)其后秦伐魏那(代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他(代词)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那些(代词)其后乃可图也这(代词)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以及(连词)及政立为秦王等到(介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做(动词)及政立为秦王担任(动词)归而求为报秦王者替(介词)复为羽声慷慨变成(动词)故尝质于赵以前(名词)故丹怨而亡归所以(连词)以术说卫元君用(介词)酒酣以往而(连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来(目的连词)易水以北用在方位词后表方位(助词)柰何以见陵之怨因为(介词)夫以秦王之暴而积怒于燕凭借(介词)以次进按照(介词)固去也本来(副词)北有甘泉、谷口之固险固(形容词)固请毋让坚决(形容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虽然(转折连词)虽有管、晏即使(假设连词)徙于卫到(介词)荆轲游于邯郸在(介词)北购于单于跟(介词)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被(介词)言足下于太子也向(介词)其先乃齐人是,表判断(副词)其后乃可图也才(副词)乃造焉于是(副词)且至于燕将要(副词)且非独于此也况且(递进关系连词)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友善(动词)所善荆卿可使也熟悉(动词)柰何以见陵之怨被(介词)偻行见荆卿会见(动词)荆轲尝游过榆次经过(动词)愿足下过太子于宫拜访(动词)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通过(介词)因遂自刎而死于是(副词)因而刺杀之趁机(介词)足为寒心足够(形容词)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值得(动词)而欲不可足也满足(动词)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能够(能愿动词)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几(数词)数困于兵屡次(副词)又举兵南伐楚兴起(动词)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全(形容词)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得到(动词)诚得劫秦王能够(动词)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承接关系连词则不可如果(假设连词)擅巴、汉之饶占有(动词)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独揽(动词)以其间诸侯得合从时机(名词)异物间进间或(副词)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副词)终已不顾回头(动词)不顾国家之大害顾及(动词)遂发出发(动词)发尽上指冠头发(动词)秦王发图打开(动词)然其为人沈深好书然而(转折关系连词)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这样(代词)4、常见实词卫元君不用采用(动词)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先前(名词)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合适(动词)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离开(动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逃跑(动词)其少时与丹欢交好(动词)欲批其逆鳞哉触犯(动词)然则何由办法(名词)委肉当饿虎之蹊小路(动词)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迅速(形容词)旷日弥久长久(形容词)乃造焉前往(动词)却行为导退(动词)明不言也表明(动词)致光之言传达(动词)敢有所道陈述(动词)尽纳其地接受(动词)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率领(动词)王翦将数十万之众距漳、鄴抵达(动词)赵不能支秦抵抗(动词)舍上舍客舍(名词)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夺取(动词)微太子言没有(动词)臣愿谒之请求(动词)今行而毋信信物(名词)秦王购之金千斤悬赏以求(动词)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严酷(形容词)人不敢忤视逆(动词)请辞决矣辞别(动词)既祖祭祀路神(动词)持千金之资币物用作馈赠的帛(名词)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抵抗(动词)比诸侯之列并列(动词)比诸侯之列位次(名词)至陛台阶(名词)前谢曰谢罪(动词)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副词)愿大王少假借之迁就(动词)轲既取图奏之呈献(动词)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好像(动词)自引而起伸长(动词)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兵器(名词)王负剑背着(动词)轲被八创遭受(动词)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判罪(动词)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等级(名词)5、常见虚词与盖聂论剑同(介词)人或言复召荆卿有的(代词)荆轲既至燕已经(副词)酒酣以往以后(名词)相乐也互相(副词)荆轲虽游于酒人乎表示肯定,相当于“也”(语气助词)其所游诸侯置于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行短语(助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正赶上(副词)稍蚕食诸侯逐渐(副词)是固丹命卒之时也这(代词)是固丹命卒之时也终(动词)燕国莫不知没有谁(代词)不知吾形已不逮也达到(动词)幸而教之曰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光窃不自外谦词,私下方急时正在(副词)6、词类活用盖聂怒而目之目视(名词活用作动词)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作人质(名词活用作动词)必入臣称臣(名词活用作动词)太子前顿首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於期乃前曰上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天天(名词作状语)稍蚕食诸侯象蚕一样(名词作状语)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北面(名词作状语)南有泾、渭之沃南面(名词作状语)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函封,燕王拜送于庭用匣子(名词作状语)发尽上指冠向上(名词作状语)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向西向南(名词作状语)又举兵南伐楚向南(名词作状语)太子受而舍之使居住(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使知道(使动用法)臣海内之王者使称臣(使动用法)太子迟之以为迟(意动用法)群臣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7、特殊句式荆轲者,卫人也 判断句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省略句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省略句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省略句置之匈奴 省略句可与谋 省略句驽马先之 省略句使悉反诸侯侵地 省略句以试人 省略句欲与俱 省略句而为治行 省略句待吾客与俱 省略句见燕使者咸阳宫 省略句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省略句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状语后置故尝质于赵 状语后置窥以重利 状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状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定语后置南有泾、渭之沃 定语后置擅巴、汉之饶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定语后置往而不返者,竖子也判断句五、合作探究1、文章写荆轲与盖聂、鲁句践的交往的两个细节,是否有损于荆轲形象的塑造?明确:否。写这两个人物,两个细节,以表现荆轲的沉稳。2、写高渐离与田光这两个人物,对刻画荆轲有什么作用?在结构上有什么好处?明确:说明荆轲不是庸俗之辈。与后来的故事发展密切相关,起着铺垫作用。3、荆轲刺秦王的行动分几步进行?明确:准备(信物、匕首、助手)诀别行刺4、分析一下易水诀别场面描写的作用明确:对荆轲的气质、性格、精神风貌作了画龙点睛的揭示,为整个故事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5、本文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色?明确:(1)善于通过冲突来写人物(2)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和动作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3)善于用反衬手法,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秦武阳,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衬托荆轲英雄虎胆)6、荆轲形象有何特点?明确:沉稳隐忍,侠肝义胆、扶危济困,果敢勇决、不畏强暴、机智镇静、秉性刚烈。六、拓展延伸1、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提示: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因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2、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提示:从思想、性格、作用等方面考虑。七、布置作业xx年岁末,张艺谋导演影片英雄上映,社会反响较大,褒贬不一。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用自己特殊的目光关注英雄,除了唯美极致的画面、精彩纷呈的武打、以假乱真的特效、恢弘庞大的气势之外,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主题正好相反,请对比一下,作一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