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鸿门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534969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鸿门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鸿门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1课 鸿门宴教学案 语文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 鸿门宴 第11课 鸿门宴 第12课 淝水之战 第13课 段太尉逸事状 第14课 崔杼弑其君第11课鸿 门 宴本课话题细节一、从课本中积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是樊哙在鸿门宴上劝说刘邦的一句话。意思是,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当时宴会上的形势对刘邦极其不利,刘邦借上厕所之机准备逃走,但又担心失了礼节,故樊哙如此劝说。刘邦当时处境凶险,也就顾不上什么“细谨”“小让”。但今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并不是说干大事可以不顾细节,相反要想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对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等细枝末节更应加以重视,小的过失要时常防范并及时改正,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二、从生活中积累某学校招聘教师,要通过试讲从几名应聘者中选出一名。几位应试者都做了精心的准备。铃声响了,一个个试讲者分别微笑着走上讲台。师生互相致意后,开始讲课。导入新课、讲授正文、总结概括、复习巩固各项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为了避免满堂灌,有一个试讲者也效法前面几位试讲者的做法,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效果一般。下课时,比较自己与前几名试讲者的效果,这名试讲者估计自己会输。谁知,第二天他即接到被录取的通知。惊喜之余,他问校长为什么选中了他。“说实话,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还稍逊一筹。”校长微笑着说,“不过,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而他们却叫学号或用手指点。试想,我们怎能录用一个不愿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呢?”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学号或用手指,事情虽小,却反映了讲课者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一片爱心。同时,对于应试者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也是一种应试准备,而且是更精细的准备。正是这种细节上的准备,使他与其他应试者区别开来。三、从历史中积累风越刮越紧,猛烈的北风向士兵们扑来,战斗一触即发,英国国王查理三世率领军队向敌军进攻,瞬间,厮杀声弥漫天际。查理正在浴血奋战,突然,战马跌翻在地,查理也重重摔在地上,被敌军所俘。原来,就在当天早晨,查理让马夫给自己的爱马钉掌,然而,由于缺少铁片,马少钉了一个掌。查理望着天空,心中有说不出的悔意:要是战前细心检查一下多好啊!后来,有了这样的民谣:铁钉缺,马蹄裂;马蹄裂,战马厥;战马厥,骑士跌;骑士跌,军团削;军团削,故事折;故事折,帝国灭。一枚小小的铁钉,瞬间造成了一个帝国的覆灭。一个小小的细节,也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成败在于细节,如果查理注重细节,在战前做好每个细节,他就不会因小失大,或许历史就要重新改写。一、作者简介纪传体的开创者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父职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死刑。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于是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二、背景回放秦末,反秦武装起义风起云涌,秦王朝濒于灭亡,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项羽、刘邦分别向秦的首都咸阳进军,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于公元前206年破关入秦,抢先占领咸阳,并与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严刑,颇得民心。项羽一路与秦精锐部队苦战,大破秦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听说刘邦已破咸阳,想称王关中,勃然大怒,率四十万大军之主力,乘胜向咸阳进发,破关直入,屯兵鸿门,准备消灭刘邦。“鸿门宴”的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鸿门宴故事就是在这个地方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三、相关知识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译为“把守”;“内”通“纳”,译为“使进入”(2)秋豪不敢有所近 “豪”通“毫”,译为“细小”(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译为“忘记”(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译为“早些”(5)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译为“嫌隙,隔阂”(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译为“否则”(7)沛公不胜杯杓 “杓”同“勺”,译为“酒器”二、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义: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6)而听细说古义:小人之言今义:详细说来三、一词多义1幸妇女无所幸 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故幸来告良 幸亏,幸而2故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故意3辞卮酒安足辞 推辞未辞也 告辞大礼不辞小让 计较,讲究4坐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下因击沛公于坐 座位5谢哙拜谢 感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赔罪6胜刑人如恐不胜 尽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起7因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8为客何为者wi,动词,做,干窃为大王不取也wi,动词,认为我为鱼肉wi,动词,是为击破沛公军 wi,介词,替吾属今为之虏矣 wi,介词,被何辞为 wi,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9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若属皆且为所虏 副词,将要且为之奈何 副词,将10于长于臣 介词,比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介词,对,向樊哙覆其盾于地 介词,在11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连词,然而不然,籍何以至此 代词,这样项王默然不应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12之珍宝尽有之 音节助词,不译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为之奈何 代词,指这件事吾得兄事之 代词,指他与之同命 代词,指沛公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结构助词,的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沛公欲王关中 称王(2)籍吏民 造户籍册或登记(3)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4)刑人如恐不胜 用刑罚处罚(5)道芷阳间行 取道2名词作状语(1)于是项伯复夜去 连夜(2)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3)日夜望将军至 每日每夜(4)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那样(5)头发上指 向上(6)间至军中 从小路(二)动词使动用法(1)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王使跟从(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止,阻止;使进入(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危急的事2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友善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表判断)(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表判断)(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表判断)(4)亚父者,范增也(“者,也”表判断)(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6)此亡秦之续耳(“耳”表判断)(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具告以事(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事具告”)(2)得复见将军于此(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此得复见将军”)(三)宾语前置句(1)籍何以至此(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何”移至介词“以”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籍以何至此”)(2)大王来何操(此句属于动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何”移至谓语动词“操”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3)沛公安在(此句属于介词宾语前置,应将宾语“安”移至介词“在”之后,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沛公在安”)(四)被动句(1)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被动)(2)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被动)(五)固定结构(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疑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4)军中无以为乐(“无以”,可译作“没有用来的”)鸿门宴记叙了刘邦与项羽之间的一场藏杀机于四面宴会中的斗争,情节跌宕,有张有弛,生动地表现了项羽自矜功高而存“妇人之仁”,刘邦机智狡诈而善于用人的性格特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即将拉开的长达五年的楚汉争霸的结局。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根本原因。B项羽“怒”,表明其是一位性格火暴,极易冲动,城府不深的人。C本部分点明双方的驻地和兵力,说明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为后文的故事作了铺垫。D范增指出刘邦的天子气,目的就是要项羽抓住时机消灭竞争对手。解析:选A A项,曹无伤告密是“鸿门宴”斗争的导火索,不是根本原因。二、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2下列各句都属于刘邦笼络项伯、拉近关系的一组是 (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A BC D解析:选D 是张良的话语,表现张良的智谋;是刘邦对项伯表白不敢背叛项羽。3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透露了军机,后又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B张良在危机之时仍想着为刘邦谋划,表现了刘邦集团的团结以及刘邦的知人善任。C刘邦说,是一小人为他出谋划策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只要占领秦国的土地就可以称王,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D第二自然段共写了两件事:第一,项伯夜访张良被张良利用;第二,张良献策,情节发生变化。解析:选C C项,“不要接纳诸侯的领土”错,是不放诸侯进入;同时,“其实是他自己的想法”在原文中没有依据。三、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缺乏斗争经验、政治上不成熟的一项是(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A BC D解析:选D 表现了项羽的骄矜自大;是樊哙的观点。5对本部分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小心谨慎,轻车简从,来见项羽于鸿门。其整个的活动表现,真可以说极尽低首下心卑词厚币以博求项羽信任的能事。在称呼上,对项羽是一口一个“将军”;对自己是一口一个“臣”字。又用共同起义江东的老关系来打动项羽。接着恭维了项羽的功勋,也表白了自家的苦劳。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B项羽粗豪大意、骄傲自恃,几乎是完全疏于戒备,竟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辞面前,迅速而又彻底地解除了思想武装,成为刘邦思想上的俘虏。并且把密告给他如此重大消息的曹无伤,轻易地泄漏给刘邦;下面的不听范增、放任项伯、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都是有其由来的。C在击杀刘邦这一问题上,项氏集团内部步调也不统一,并且有人公然出来破坏。而刘邦集团则有组织有准备,步调极为统一,并且能做到互相配合,联合作战。张良看见情况紧急,于是出军门招樊哙,通过张、樊二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这一方是无一人无一刻不在高度紧张戒备之中。D在本部分最后一节中,是写樊哙的场面;也是写项羽的场面。樊哙一派为刘邦解释的有胆有识的说辞,表明他性格粗豪,也有其精细之处。但他所以受到项羽嘉赏,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契。解析:选C A项,“最后,他用真情打动了项羽”错,是他的态度使项羽放松了戒备。B项,“害怕樊哙等自损行为”错,他没有害怕,只是樊哙闯进来时的一种戒备。D项,“主要是因为具有能饮健啖的粗豪风格,这一风格与项羽相投契”错,主要是因为樊哙那一番指责当中包含着尊敬的讲话。四、阅读课文第5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刘邦脱逃前所做部署的一句是 ( )A乃令张良留谢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解析:选D D项,是张良替刘邦所说的致歉词。7对本部分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乘势逃席,本意就想逃归。但他却假惺惺地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直等樊哙说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替他解嘲的话来,他才“于是遂去”。他把带来的厚礼留给张良,以便进一步麻痹项羽。B写刘邦正式逃遁时,他狼狈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临行时,还没忘记告诉张良“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其沉静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C张良入谢,向项羽、范增献礼。张良的措辞,极为婉惬得体,项羽在听到刘邦逃走的消息时,也没什么明显表现,相反地还“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则大不同。这种场面,无异于在说明他的几次老辣机谋,都归破产。D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解析:选B B项,“其沉静镇定的心理显现出来”错,应是“恐惧不安的心理显现出来”。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道:“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全都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打败刘邦的军队!”(击破沛公军!”)沛公:即刘邦。起兵于沛县(今属江苏),号称“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即灞水西面的白鹿原。在今陕西西安东。左司马:武官名。掌军中法纪政务。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子婴:秦二世胡亥的堂兄弟,胡亥死后被赵高立为国君。刘邦破武关,子婴与其二子灭赵高族而降,被刘邦任为吏。后为项羽所杀。旦日:明天,第二天。飨(xin):用酒食招待、犒劳。为:介词,替,给。后省略宾语“我”(项羽自称)。这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说:“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 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 于财货,好美姬。 今)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是:代词,这。范增:项羽的重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史记称他“年七十,好奇计”。后来刘邦用计离间了他和项羽的关系,他愤恨地离开项羽,病死在路上。说(shu):劝说。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美姬:美女。幸:亲近,宠爱。我叫人观望(吾令人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的云气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气也。急击 勿失!”)望其气:古代迷信认为,王者头上有一种异样的云气,会望气的人能够看出来。五采:五种颜色。失:指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素善留侯张良。)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离开,说:“不要跟着他一起死。”(去,曰:“毋从俱死也。”)楚左尹项伯:项伯,名缠,字伯;左尹,官名。季父:叔父。素:向,平时。善:交好,与友善。张良:字子房,被秦灭亡的韩国的贵族子弟,刘邦的重要谋士。刘邦得天下后,封他为留侯。之沛公 张良说:“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对我说:守住函谷关,(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了他的话。”(听之。” ) 亡去:逃走。语(y):告诉。为之奈何:对此怎么办。奈何,如何,怎样。为此计:出这个主意(指下文“距关,毋内诸侯”)。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鲰,小杂鱼。距:通“拒”,把守的意思。毋内诸侯:不要让诸侯进来。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诸侯,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本来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沛公默然,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刘(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跟我交往,(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 有急,故幸来告良。”)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当:抵挡。固:本来。且:将。为:介词,对。背:背离,违背。有故:有旧,有交情。孰与君少长:就是“与君孰少孰长”。为:介词,替,给。兄事之:像侍奉兄长一样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奉上(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卮酒为 寿,约为婚 姻,曰:“吾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他盗之 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叛呢!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要(yo):通“邀”,邀请。奉:奉献。卮(zh):酒器。为寿:向长者、尊者献酒或献礼物表达祝福长寿之意。婚姻:这里指儿女亲家。秋豪:鸟兽秋天新生的绒毛,喻细小的事物。豪,通“毫”。近:接触、沾染。籍吏民:登记官吏、人民,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籍,这里用作动词,记录,登记。所以:的原因。备:防备。非常:指意外变故。将军:指项羽。伯:兄弟之长,这里指刘邦对项伯的敬称。臣:古代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刘邦自称。倍德:忘恩。倍,通“背”。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啊。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 之。”)项羽答应了。(项王许诺。) 旦日:第二天早晨。蚤:通“早”。谢:赔罪。具:全部,完全。以:把,介词。因:趁机,就此。遇:对待,接待。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破秦,得 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 战河南: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楚怀王命项羽北渡黄河收赵,又命刘邦沿黄河南进攻秦。河,黄河。河北、河南前省略介词“于”。不自意:自己不曾料到。意,料想。卻(x):通“隙”,嫌隙,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着;亚父朝南坐着,亚父就(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 侍。 范增数目项)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籍:项羽,名籍。因:于是。东向坐:即面向东坐。当时军中以东向坐最尊,南向坐次之,北向坐又次之,西向坐最卑。项羽面向东坐,表示自己尊大。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侍:这里是陪坐的意思。数(shu)目项王:屡次向项王使眼色。数,屡次。目,用作动词,以目示意,使眼色。玉玦(ju):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谐音,范增用玦向项羽暗示,要下决心杀掉刘邦,以除后患。范增起身,出去,找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获!”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项羽的堂兄弟。忍:狠心。若:汝,你。因:趁机。不者:否则的话。不,通“否”。且为所虏:将要被他俘虏。为,被。无以:没有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沛公也。”哙曰:“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哙即带剑 拥盾入军门。)樊哙(kui):刘邦的部下,沛人,原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事,勇士。“今者”句:意思是要借着舞剑来杀沛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即来源于此,表示要借机会加害于人。与之同命:跟他同生共死,意思是要守卫在刘邦身旁,竭力保护他。之,指刘邦。拥:拿着,持着。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交戟之)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睁大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交戟之卫士: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卫士。戟,古代一种长柄的兵器。止:阻止,拦阻。不内:不让他进去。内,通“纳”。以:连词,表修饰关系,相当于“而”。撞:横击,冲打。仆:跌倒。披帷:掀开帷幕。瞋(chn)目:睁大眼睛。上指:向上直竖起来。目眦尽裂:眼角全裂开了,这是夸张之辞,形容极怒之状。目眦(z),眼眶。按剑而跽(j):握着剑,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跽,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以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臀不着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长跪。参乘(cn shn):亦作“骖乘”,也称车右,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犹后世的近侍警卫。乘,四匹马拉的车。斗卮(zh)酒:一大杯酒。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项王曰:“赐之彘肩。”)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 能复)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胜,天下皆叛之。) 加彘肩上:即“加彘肩于其上”。彘(zh)肩,猪腿的上部,即肘子。彘,猪。啗(dn):吃。且:尚且。举、胜:都是“全、尽”的意思。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豪)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 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身上厕所,乘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如厕,因招樊哙出。) 怀王:名心,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楚亡后在民间放羊。在反秦战争中,项梁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破秦后,项羽又称他为“义帝”。他名为诸侯领袖,可是没有实权,后来被项羽所杀。王(wn)之:做关中王。之,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一说,“之”代先入咸阳者,即“以之为王”。王,用作动词。故:特意。细说:小人的谗言。亡秦之续: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意思是蹈秦朝灭亡的覆辙。窃:常作为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可译为“私下里”。从良坐:在张良身旁坐下。从,跟,随。须臾:一会儿。如厕:上厕所。如,往,到。因:趁机,介词。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及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顾及小的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辞别。(去。乃令张良留谢。) 陈平:阳武(今河南兰考境内)人。始从魏王,又从项羽,均未见重用,投刘邦,屡出奇计,建大功。后封曲逆侯,官至丞相。“大行”句:这大概是当时的成语,是说要把握大体,不当拘守小节。行,行为。细谨,细枝末节。让,责备。刀俎(z):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比喻项羽方面。鱼肉:被宰割烹煮之物,比喻沛公方面。何辞为(wi):何必告辞呢?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张良问:“大王来时带来了什么东西?”(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说:“遵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操:拿,这里是携带。玉斗:玉制的酒器。会:适逢,恰值。谨诺:遵命的意思。谨,表恭敬语气的副词。去:距离。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走,(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再进去。”(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置:放弃,丢下。夏侯婴:沛人,与刘邦有旧交情,跟随刘邦起义,为太仆,号腾公。靳强:从刘邦起于阳夏,以击项羽有功,后封为汾阳侯。纪信:从刘邦为将军,后项羽围刘邦于荥阳。他装作刘邦来骗项军,刘邦因得逃脱,结果他被项羽烧死。步走:徒步急行。走,跑,急行。郦山:即骊山,在鸿门西,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道:取道。芷(zh)阳:秦县名,汉时改称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间(jin)行:投空隙而行,即抄小路走。间,抄小路的意思。度(du):估计,揣测。乃:才,副词。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特地让我奉上白璧(“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 白 璧)一双,再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再拜献给大将军。”(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间至军中:抄小路回到军中。这是张良心中的估计。不胜杯杓:意思是禁不起酒力,已经醉了。不胜,禁不起。杓,同“勺”,指酒器。杯杓,这里是酒的代称。谨:敬辞。再拜:古代一种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足下:对人的敬称,犹言“左右”,避免直呼“尔”“汝”。秦、汉以前,多用以称人主,后来也泛指一般人。大将军:指范增。安在:在哪里。有意督过之:有意责备他。督过,责备。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接过玉斗,丢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都要被他俘虏了!”(属今为之虏矣!”) 坐:通“座”。置之地:把它(玉斗)抛弃在地上。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吾属:我们这些人。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作者塑造项羽的形象主要抓住四个问题: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通过项羽在这四个问题上的表现,形象地揭示了项羽悲剧性的性格。写樊哙时,说他在危急的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他极大的勇敢。他入帐后的种种行动都是有礼有节的,先“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借机讥讽项王,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 2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张良和范增、项庄与樊哙、曹无伤与项伯这四对人物在对照中显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点。3具有周密严谨的组织安排作者在材料处理上,能前后相生,具有缜密的逻辑联系。他依照历史发展,把许多材料,加以精心地选择,并进行了细密的安排组织,使矛盾一环衔着一环,使情节一波推动一波。从曹无伤密告起,以曹无伤被诛结,从范增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项羽终,在处理材料上,作者运用了繁(如闯宴)、简(如诛曹)、省(如张良“具告沛公”)、复(如樊哙说项)各种不同笔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构成全篇严密无间的逻辑结构。考点对接名词作动词鸿门宴中“沛公欲王关中”“范增数目项王”“道芷阳间行”,三个句子中的“王、目、道”都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称王”“使眼色”“取道”。在文言文中,名词用作动词是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一般来说,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或发展变化的词。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于文言特殊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不能作谓语的名词在古汉语中却是常见的情况。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在本句中作谓语,能带宾语“之”,意为“用蹄子踢”。名词作动词,在古汉语中,能使语言更简洁,语言表达力更强。 考题印证(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B推辱主帅 推:追究C不痛绳之 绳:捆绑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有夙儒张覃者未第”中的“第”本指科举考试的等级,前面“未”是副词,据此推断“第”为“科举考中”,正确。B项,“推”有“推究,推求”的意思,联系上文“笞之至死。诏案其罪”,显然“推”是“追究”的意思。C项,“不痛绳之”中“之”代指前文贩卖私盐犯法的人,所以“绳”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惩罚”,而不是“捆绑”。D项,“知益州”是动宾结构,而“益州”是行政区名,“知”解释为“掌管”,正确。参考译文: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里推举进士,商议把张咏作为首先推荐的对象。有一个叫张覃的老儒生,没有考中进士,张咏和寇准写信给郡守,推荐张覃为首选,大家赞许张咏能够谦让。恰逢李沆、宋湜、寇准等人连续推荐张咏有才能,朝廷任命他做荆湖北路转运使。他上奏免去归、峡二州的送水递夫的劳役。(后来)就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他很能干,把他召回京师。张永德做并、代都部署,有一个小军校犯法,张永德鞭打他致死。皇帝下诏治张永德的罪。张咏缄封退还诏书,并且说:“陛下刚刚委任永德边关重任,如果因为一个部下军校的缘故,使主帅受辱,我恐怕下级会有轻慢上级之心。”太宗没有听从。不久,果然有军营中的士兵胁迫控告军校,张咏援引之前发生的事情替张永德说话,太宗改变了态度慰劳张永德。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年成不好,百姓多私下贩卖盐来自谋生路。官府捕获犯法的数百人,张咏都放宽了对他们的处罚然后把他们放了。属下请求说:“不严厉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张咏说:“钱塘十万户人家,饥饿的人家有十之八九,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天收获了,应该依旧沿用原来的法律。”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秀,又任命他做益州知州。恰逢谢涛担任西蜀巡抚,皇上就令他转告张咏说:“有你在蜀地,我就没有西边的忧患了。” 技法汇总判断文言句中的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看名词前有没有用副词修饰。如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