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533984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9课赤壁赋苏轼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1)把握文章情感脉络;(2)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手法。激趣导入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他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赤壁赋这篇文章,去感受苏轼的智慧与豁达。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第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过了望时(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这里指劝人饮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之间。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脱离人世)独立,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而登仙。请概括段意:描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第二段)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兮兰桨,击空明(月光下的清波)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心中的情思),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同声相应,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不绝如缕(细丝)。舞幽壑(深谷)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寡妇)。请概括段意: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长矛)赋诗,固(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江中小洲)之上,侣(以为伙伴)鱼虾而友(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小船),举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挟(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永世长存)。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得到),托(寄托)遗响(余音,指箫声)于悲风(悲凉的秋风)。”请概括段意: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层次清晰地道出了悲的三个原因。(第四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此,这里指水),而未尝往(流逝)也;盈虚(盈,满,指月圆;虚,缺,指月缺)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简直,竟然)不能以一瞬(一眨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假如)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禁止),用之不竭,是造物者(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请概括段意:写作者抛开个人的愁怀,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以江水明月作比,陈述自己的见解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第五段)客喜而笑,洗盏更酌(重新斟酒)。肴核(菜肴和果品)既尽,杯盘狼藉(凌乱。也写作“狼藉”)。相与(互相)枕藉(枕着垫着)乎(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请概括段意: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并将其填入图中椭圆内。答案乐悲喜微任务活动一准确翻译重点句子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_答案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得分点:“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徘徊、斗牛,句意对)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_答案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得分点:“舞”“泣”活用,幽壑、嫠妇,句意对)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文:_答案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得分点:“此非”“困于周郎”句式,困,句意对)4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译文:_答案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得分点:固、而、安,“安在”句式,句意对)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文:_答案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得分点:禁、竭、是、造物者、无尽藏、而、适,句意对)微任务活动二把握文章情感脉络1第一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_答案(1)第一段描绘了主客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吟咏诗文、迎风赏月的情景。(2)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2第二段“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答:_答案(1)“美人”指诗人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2)歌声表现了诗人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3结合第三、四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答:_答案第三段,作者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位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杳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第四段,作者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动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4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答:_答案(1)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2)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的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因为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5综述全文情感变化的脉络。答:_答案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微任务活动三鉴赏文章的语言和手法1从全文的角度看,第一段写月夜赤壁之下的江面的水光月色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2文章第二段写客人的箫声,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答:_答案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正面侧面相结合,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从而营造了悲凉的意境,引起下文的主客问答。3试分析文章是如何将情、景、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答:_答案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有人说作者在这里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感悟,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你认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答:_答案(观点一)是消极的。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观点二)是积极的。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他在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作者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追谥文忠公。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2背景展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文体知识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过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4文化常识(1)壬戌之秋“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方式进行纪年的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为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2)七月既望“既望”指农历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3)徘徊于斗牛之间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斗”是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5对苏轼的评价王国维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国维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一个整体。百家讲坛康震讲苏轼之开篇话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流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必备知识积累卡片一、字词句知识1通假字句子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白露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茫然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美人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歌歌窈窕之章动词,唱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诗言志,歌咏言名词,能唱的诗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十五日西望夏口动词,眺望,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像大王如知此连词,表假设,如果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样子”自以为不如动词,及,比得上属举酒属客动词,劝人饮酒名属教坊第一部动词,隶属衡少善属文动词,连缀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通“嘱”,嘱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名词,等辈有情人终成眷属名词,亲属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告之于帝介词,向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下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东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军歌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吟诵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西、东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舞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哀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正正襟危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宾语“何”前置于介词“为”前而今安在哉宾语“安”前置于动词“在”前而又何羡乎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羡”前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于”表被动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也”表判断状语后置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判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于“渔樵”后二、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6)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7)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课外名句有关“人生”的名句(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秋日(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一、读懂苏轼黎文雄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没有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赏析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二、苏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案件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每次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和心态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们都知道苏东坡是被冤屈的,现在事情大体已经过去,却仍然不愿意写一两句哪怕是问候起居的安慰话。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我相信这些朋友都不是坏人,但正因为不是坏人,更让我深长地叹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于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远处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他暂时还感觉不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诗文仍有极温暖的回应,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日常生活,在接来家人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一旦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首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有删改)赏析“优美的诗文”,往往来自于对“痛苦”的深刻思索,对人生的不断反思。在人生困局中的“突围者”若能最终超越自我的局限,获得“人格的成熟”,而流于笔端,终成美文。当然,并非所有美文的形成都需要诗人经历“凄苦人生”,只是生活的磨难会让人成熟得更超然,而从此能突破人生局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家。这两篇文章在“读苏轼”的情感、态度方面有何异同?答:_答案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对苏轼的才情、旷达的人格给予了由衷的赞美之情。不同点:读懂苏轼从经历、胸襟、多情、爱国等方面对苏轼其人进行了多维解读,强调苏轼已经成为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苏东坡突围(节选)则着力强调凄苦的生活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正是磨难让苏轼最终能旷达于己,洒脱于文。你对苏轼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_答案(示例)我个人是比较喜欢苏东坡的。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的。对于苏东坡的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所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对人生乐观,才华横溢: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素材点击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他用诗文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满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运用角度精彩运用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享“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的“风雨任平生”的大境界。整散结合的手法课文借鉴赤壁赋是整散结合手法运用的典型篇章,该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斛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运用点拨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下面择要列举类型、示例,略加说明。1先散后整论点(散句)整句阐释:如,“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和时间较量的结果都是失败。有的败得辉煌,有的败得悲壮,有的败得美丽,有的虽败犹胜,有的败得合理,有的败得凄惨,有的败得龌龊”。作者先点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整句强化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突出论点,增强文章的气势。2先整后散比喻(整句)议论(散句):如,“有青翠高大的松柏,有玲珑芬艳的野花,高与低、绿与红,点染完美的画卷;有如云朵飘飘的风帆,有如赤鳞翔浪的木船,枝与本,动与静,成就远航的轻骑。灿烂的阳光下,有万类霜天竞自由,也正是鱼与鸟、人与兽、雷与电、风与雨,补起乾坤中万象争荣的丽景。让参差咬合,长短互补,在竞争的天地间,让前进的齿轮运转!”作者先用朗朗上口的整句营造一种美丽的抒情氛围,然后借散句引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在于:在生动形象的描述中,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论点的产生变得水到渠成。3散整散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如,“竞争中的双赢是和谐的表征。春花与秋月共同诠释的是古典文化的馨香;诗词与歌赋共同点缀了华夏青铜般的沧桑艺韵。鼓角与丝竹,各自有着不同音韵,然而各异的声响,不只为着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还应有合奏凤鸣凰吟般悠远乐曲的意义。竞争中的双赢,为着造一片共同的蓝天和一盘有力的齿轮”。作者先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富有诗意的比喻性整句对观点进行阐述,接着再用散句进行评析,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除了语言上抑扬顿挫的美感效果外,还起到深化文章观点的作用。总之,在文章中,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即时训练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整散结合的文字,表达一种见解或抒发某种情感。不少于100字。答:_答案(示例)历览前贤,有秦皇汉武的风骚,有唐宗宋祖的文采,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弯弓和大雕。可又有谁,能像内圣外王的曾文正一样,为官则清正无私,举贤若渴;为将则机智沉稳,步步为营,奇正相佐;为儒则谦和内敛,毫无文人的狂傲之气;为父为兄则严于律亲,不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曾国藩是一个永远让人无法读明白的人,是一个文人,是一位儒将,是一个好官。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知不可乎骤得D相与枕藉乎舟中答案B解析“冯”通“凭”,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答案C解析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B项古义:作者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C解析C项均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A项代词,它/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疑问代词,哪里/疑问副词,怎么。D项副词,到底/名词,士兵。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不同,不同D相同,不同答案C解析均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在;为介词,比。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侣鱼虾而友麋鹿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D泣孤舟之嫠妇答案D解析D项是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A、B、C三项都是名词活用。A项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B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C项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沛公安在?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D解析D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C解析“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8下列对赤壁赋所表达的感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D作者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答案B解析“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错。9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50个字。答:_答案(示例)白茫茫的雾气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映照着宽阔的江面,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解析一要紧扣名句,特别是“白”“横”“江”“接”“天”等词;二要把场景描绘成一幅画面。10翻译下列句子。(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_(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译文:_(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译文:_答案(1)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2)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3)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想象曹孟德在赤壁之战前豪气勃发,曾在长江岸边高举酒杯,“_”,高声吟咏出千古名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场面,如在眼前。(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写曹操及其率领的军队浩浩荡荡地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接的句子是“_,_,_”,并且发出了“固一世之雄也”的慨叹。答案(1)横槊赋诗(2)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关键能力突破训练状语后置句追源课本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_答案状语“于东山之上”后置于“月出”后。状语“于斗牛之间”后置于“徘徊”后。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译文:_答案状语“于江渚之上”后置于“渔樵”后。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对接高考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有时候,介宾短语可以充当补语,翻译时就不需要调整语序了。如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第7题(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句中“于朝”是介宾短语,放在“进之”的后面,充当补语,“进之于朝”可译为“送至朝廷”。全句的意思是: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有的介宾结构后置句直译后,句意不太通顺,则需要灵活处理。如2017年天津卷文言文阅读第13题(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句中“诡”是“异、怪”的意思。“诡于众”是介宾结构后置,可以灵活地译为“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全句的意思是: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即时对练1贞(谢贞)度叔陵(扬州刺史王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祠部侍郎阮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译文:_答案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解析“自疏于叔陵”“辞以疾”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叔陵自疏”“以疾辞”,意为“对叔陵自行疏远(自行疏远叔陵)”“以疾病推辞(称病推辞)”。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节选自清吴定答鲍觉生书,有删改)译文:_答案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解析注意“叩以圣贤之道”既是介宾短语后置句又是省略句。应为“以圣贤之道叩(之)”。参考译文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见到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颐、程颢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到年纪稍大了一些,我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众人一心,传习成风。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我)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年了。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也。祖撙,梁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父彦高,梁给事黃门侍郎。凝幼聪晤,美容止。既长,博涉经传,有文辞,尤工草隶。天嘉四年,释褐授秘书郎,转庐陵王文学。光大元年,除太子洗马、司徒主薄。太建元年,迁太子中舍人。以名公子选尚信义公主,拜驸马都尉、中书侍郎。迁晋陵太守。及将之郡,更令左右缉治中书廨宇,谓宾友曰:“庶来者无劳,不亦可乎?”寻授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凝年位未高,而才地为时所重,常端坐西斋,自非显贵名流,罕所交接,趣时者多讥焉。高宗尝谓凝曰:“我欲用义兴公主婿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凝正色对曰:“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高宗默然而止。肃闻而有憾,令义兴公主日谮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阯。顷之,追还。后主嗣位,受晋安王谘议参军,转给事黄门侍郎。后主尝置酒会,群臣欢甚,将移宴于弘范宫,众人成从,唯凝与袁宪不行。后主曰:“卿何为者?”凝对曰:“长乐注尊严,非酒后所过,臣不敢奉诏。”众人失色。后主曰:“卿醉矣。”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乃喟然叹曰:“天道有废兴,夫子云乐天知命,斯理庶几可达。”因制小室赋以见志,甚有辞理。陈亡入隋,道病卒,时年四十七。(节选自陈书列传二十八,有删改)注长乐,天子母亲的代称。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B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C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D即令引出/他日/后主谓吏部尚书蔡徵曰/蔡凝负地矜/才无所用也/寻迁信威晋熙王府/长史郁郁不得志/答案B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传”指儒家经典和解释经典的文字,与“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传”相同。B中国书法字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随着历史发展,依次演变。C.“褐”指粗布短衣,古时地位卑贱之人所着之衣,“释褐”是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