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国家 4 碗花糕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530970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国家 4 碗花糕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国家 4 碗花糕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珍藏记忆 心系国家 4 碗花糕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碗 花 糕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赏析】诗题一作魏城逢故人。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诗歌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值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贯全篇。颔联具体写锦江之游,极写所见之美。“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思,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碍”“遮”两字用笔迂回,别有滋味。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整首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思考】诗歌的颔联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晨曦(x)饺馅(xin)花翎(ln)擀面皮(n)一迭声(di)神龛(kn)痊复(qun)私塾(sh)发酵(jio)鸡雏(ch)趔趄(li)(qie)犄角(j)入殓(lin)殁(m)窆(bin)2多音字劈劈柴p弄捉弄nn劈头盖脸p弄堂ln哄哄闹hn塞僻塞s哄骗hn要塞si起哄hn活塞si翘翘尾巴qio疟疟疾n翘楚qio疟子yo二、字形辨认三、词语辨析1清净清静清净:(多用于心境)心境洁净,不受外扰;安定,不纷扰;清洁纯净;简明不繁。清静:(多用于环境)指安静,不嘈杂。填一填:身心疲惫的王市长退休后选择了环境清静的小山村作为自己的“养老地”,但他没过几天清净日子,又被村民选为当地“荣誉村民”,参与村里的大小事务。2悲戚悲泣悲戚:悲痛哀伤,指神色。悲泣:伤心地哭泣,指动作。填一填:2019年3月21日晚,在被誉为“世界舞蹈艺术试金石”的林肯中心上演的中国歌舞剧昭君出塞一改昭君在众亲人的悲泣声中沉重出塞的传统的悲戚形象,而呈现出了一个自信成熟、以民族利益为重的文化交流使者形象。四、词语释义敷陈演绎:对某些真实材料加以润色修饰。踵事增华:继续以前的事业并更加发展。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若无其事:像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雍雍乐乐:和谐快乐。孤苦伶仃:孤单困苦,没有依靠。号啕大哭:非常悲痛地大声哭喊。伤天害理:指做事残忍,灭绝人性。走近作者王充闾,汉族,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山。当代散文家。现为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当过中学教师、新闻记者,后在省、市领导机关工作。长期坚持业余创作,曾以汪聪、林牧、柳荫、任之初等笔名,在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上发表过大量各种类型的散文和一些旧体诗词,1983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柳荫絮语人才诗话王充闾散文随笔选集沧浪之水面对历史的苍茫等。其中柳荫絮语获1989年辽宁省文学创作“丰收奖”一等奖;散文长岛诗踪情满菊花岛分别获1991年“五彩城”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1993年人民日报“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一等奖,春宽梦窄散文集1997年获东北三省作协联合举办的“东北文学奖”一等奖,1998年获全国“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资料链接碗花糕以浅花瓷碗为线索贯穿全文,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美丽而命运多舛的嫂子形象,集中体现了故乡的真善、亲人的真情和情感的真实,文章将自然与人性、故事与灵魂融合成一种自然纯朴的美。在当今物质世界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时代,这种真善美应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学习本文,重在体会文中自然流露的真善美的人性;领悟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方法;体会王充闾散文自然、朴素的感性化语言。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的哪些事件?请概括出来,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点。我的理解置办夜餐,煮吃饺子,做碗花糕,捉弄“我”,为“我”讲情,夜半为“我”叫魂驱鬼,陷入孤独,守节不嫁,被迫“出水”,改嫁后依然关心“我”和父母。这些事件很好地表现了嫂嫂勤劳能干、善良多情、孝敬、体贴、贤惠、仁慈宽爱、和蔼可亲等性格特点,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2这篇散文以什么为线索?简要分析这一线索是怎样贯穿全文的?我的理解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以浅花瓷碗为线索贯穿全文,碗花糕表现了嫂嫂的灵巧能干和善良,浅花瓷碗盛满了人间的真情,可以看出嫂嫂的至美至善。文中提到嫂嫂做“碗花糕”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嫂嫂说要“露一手”;第二次是“我”被大黄牛挑伤,晚上嫂嫂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碗花糕;还有一次就是嫂嫂在改嫁那天给“我”做了最后一次“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浅花瓷碗的命运、结局也如嫂嫂的命运、结局一样,永远地从“我”的视线里消失了。这一物象也完成了在整篇文章的使命。3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语言虽然朴实感人,但情节却波澜起伏,试加以分析。我的理解文章第一、二部分透露出一派和谐、自然、温馨的氛围,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但第三部分人物命运在这里陡然转折,常年在外的哥哥因病逝世,嫂嫂的厄运来了,嫂嫂出于孝心不愿改嫁,父母又出于良心,劝嫂嫂改嫁,读罢叫人落泪。文章情节就是这样跌宕起伏,情感就是这样悲喜交加,悲中又有安慰(父母的良心),让人潸然泪下。4在碗花糕一文中,表现出作者在精神领域怎样的向往和追求?我的理解在碗花糕一文中,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邻里之间,鸡犬相闻,隔墙笑骂。“行人在外,再远也要赶回家去过个团圆年”,连辛苦一年的牲畜都要在除夕之夜美餐一顿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不遗余力地描写了这世外桃源一般的天人合一和他这位“自由民”的天伦之乐。作者写的天伦之乐,人情之纯,实际上就是自然美、人性美,就是他追寻的精神家园的和谐美、静态美。碗花糕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我的理解(示例1)不可以。因为本文并非纯粹在赞颂嫂子,这篇散文以浅花瓷碗做的“碗花糕”为物象贯穿全文。在作者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碗花糕”,同时作者也是在吃糕中渐渐长大。“碗花糕”这一线索、这一物象,贯穿全文。(示例2)不可以。“碗花糕”既是乡风民俗的典型代表,也是美好岁月、美好情感的历史见证。它身上凝聚了一家人的快乐和满足,凝结了嫂嫂的一腔赤诚,对家的爱恋,对父母的孝顺,对小弟的疼爱;做“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也暗示了嫂子的不幸,作者在结尾处通过母亲的转述,委婉地道出了浅花瓷碗悲剧性的结局。这个结局与嫂嫂的早逝暗合。(示例3)不可以。“碗花糕”具有象征作用。“碗花糕”象征了嫂嫂的美德,也象征了人间的真善美。正是由于“碗花糕”满含真情,才使得作者的这篇散文达到了至善与大美之境,这些真情善意融合的自然美、人性美,是作者苦苦追寻、终生寻觅的精神家园。写法归纳刻画逼真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美的最直接体现是散文刻画了一位栩栩如生、凄美动人的“嫂嫂”形象。作者是在灵魂深处,如宋朝铁面包拯对他的“嫂嫂”敬称“嫂娘”一样,作者早已把他的嫂嫂当成“嫂娘”看待了。这不仅表现在“嫂嫂”长“我”20岁的年龄悬殊上,尤其表现在“嫂嫂”对作者的不是母亲而亲如母亲的关心、呵护、百般疼爱上。“嫂嫂”模样俊俏,作者用最富有特征性的“盈盈笑意”“水灵灵的大眼睛”“两道眉毛弯弯的”描绘出来,用特征写形法写嫂嫂相貌的“朦胧美”,以表达他对“嫂嫂”美的永久珍藏和追思。其实,“嫂嫂”的外表美不美并不重要。“嫂嫂”那震撼人心的美的力量在于她勤劳善良,善解人意和敬老爱幼上。就是这样一位集中国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嫂嫂”,其命运却是那样的悲苦。作者把这样一位凄美动人的“嫂娘”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使她永远凄美地活在作者的心里,活在读者的精神世界里。技法指导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等。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动作,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做出相应、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随堂练笔通过肖像描写或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人物形象,力求使其丰满真实,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少于150字)范文示例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去,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她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又将鼓锤子轻轻地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节选自刘鹗老残游记)碗花糕是一曲唱给嫂嫂的凄美赞歌。“嫂嫂”是家里最勤快的人。大年三十,一家人都盘腿上炕玩纸牌,唯独她一人全包了“置办夜餐的活”。“嫂嫂”待公婆如亲生父母,从不惹他们生气。她把自己的生命与这个家,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融合在了一起。“嫂嫂”不仅聪明伶俐,通晓事体,而且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她不仅生就一副总带着笑意的脸,而且时常在家里一边干活、一边吃饭、一边说笑,即使丈夫常年在外干活,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她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没有丝毫的摔碟子扔碗和给老人难看脸色的举动。就是这样一位集中国妇女美德于一身的“嫂嫂”,其命运却是那样的悲苦。“哥哥”去世后,父母为了让她有个归宿,与“嫂嫂”娘家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劝她最终改嫁了。由于早年丧痛,又兼过度劳累,“嫂嫂”过早地去世了。天人永隔的怀念与惋惜,让作者用生花妙笔,饱蘸最浓挚的怀念之情,把这样一位凄美动人的“嫂嫂”形象呈现于我们面前,使她永远凄美地活在作者的心里,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适用话题故园心眼王充闾母亲故乡,故乡母亲,童年时期二者原是融为一体,密不可分的。可是,那时节,母亲的印象弥漫一切,醒里梦里,随处都是母亲的身影,母亲的声音;而故乡,连同乡思、乡情、乡梦一类的概念,却压根儿就没有。直到进了学堂,读书、识字了,也仍是没有觉察到“背井离乡”是怎么样一种滋味。到了青壮年时期,束装南下,故乡已经远哉遥遥了,从这时开始,潜滋暗长了怀乡的观念。特别是在黄昏人静时候,常常觉得故乡像一条清流潺潺的小溪,不时地在心田里流淌着;故乡又好似高悬在天边的月亮,抬起头来就可以望着,却没有办法抵达它的身边。 有人说,衰老是推动怀旧的一种动力。老年人对于故乡的那种追怀与想往,往往异常浓烈而又执着,不像青壮年时期那样薄似轻云淡似烟。而且,这种追怀是朦胧的,模糊的。若是有谁较真地盘问一句:“你整天把故乡放在心头,挂在嘴上,那您究竟留恋着、惦记着故乡的什么呀?”答案,十之八九是茫茫然的。就以我自己来说,故里处于霜风凄紧的北方,既无“着花未”的寒梅可问,也没有莼羹、鲈脍堪思,那么,究竟是记挂着什么呢?我实在也说不清楚。 有一回,一位近支的族弟进城来办事,饭桌上,我们无意中谈起了当年的旧屋茅草房。我说,傍晚时分,漫空刮起了北风烟雪,雪的颗粒敲打在刷过油的窗纸上铮铮作响,茅屋里火炕烧热了,暖融融的,热气往脸上扑,这时候把小书桌摆上,燃起一盏清油灯,轻吟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种情景,真是永生难忘。 他苦笑着说:“都什么年头了,你还想着那些陈年旧事?火炕再暖和,也赶不上城里的暖气呀!这雪亮的电灯还不比清油灯强?”族弟不以为然地摇摇头,“再说,那茅草屋又低矮又狭窄,站起来撞脑袋。回转身碰屁股,夏天返潮,冬天透风,人们早都住不下去了。也正是为了这个,说声改造,人们呼啦一下,全都扒倒重来。现在你站在村头看吧,清亮亮,齐刷刷,一色的北京平房。” 追忆是昨天与今天的对接。对人与事来说,一番追忆可以说就是一番再现,一次重逢。人们追怀既往,或者踏寻旧迹,无非是为了寻觅过去生命的屐痕,设法与已逝的过往重逢。对故乡的迷恋,说得直截具体一点,也许就是要重新遭遇一次已经深藏在故乡烟尘里的童年。既然是再现,是重逢,自然希望它最大限度地接近当时的旧貌,保持固有的本色。这样,才会感受到一种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再现昔日生活情景的温馨。特别是,由于孩提时代往往具有明显的美化外部环境的倾向,因而人们在搜寻少年时期的印象时,难免会带上一种抒情特色。(原文有删节)【赏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故乡都是令人神思梦往的地方。但故乡究竟是什么?是含辛茹苦的母亲,是弥漫着亲情的茅屋,还是那方流过汗流过泪的土地?似乎是,又似乎不是。故乡已经浓缩为一种情绪,沉淀成一种记忆,幻化为一种梦境。王充闾的故园心眼把这种情绪、记忆和梦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无限思考。学生用书P68(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芳菲/菲薄狙击/拮据金瓯无缺/呕心沥血B背篓/背阴 乘机/惩罚 毁家纾难/自出机杼C薄饼/薄面 伺候/伺机 笑语朗朗/书声琅琅D坊间/牌坊 强劲/干劲 不卑不亢/引吭高歌解析:选C。C项分别读bo/b,c/s,ln/ln;A项分别读fi/fi,j,u/u;B项分别读bi/bi,chn,sh/zh;D项分别读fn,jn/jn,kn/h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运河两边,曾经经历风雨的杨柳依然飘拂,而丢弃在如今荒废的码头边的碎瓦片_,只要你留心,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图书馆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_。圆明园里的宝物_,可是经历了英法联军的洗劫,再加上后世军阀混战,战乱频仍,现在都荡然无存了。A应接不暇俯拾即是数不胜数B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C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 应接不暇D应接不暇 数不胜数 俯拾即是解析:选B。“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目前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今日上午从台湾第九公路警察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游览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公布。B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C针对擅用他人注册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以及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均是微信侵权处理的重点。D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解析:选D。A项,“的原因系因”句式杂糅。可去掉“系因”中的“因”字。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自从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完工以后”。C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人们在谈论真的时候,往往也谈论美。从理论和现实社会生活来看,真与美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_,_。_,_。_,_。美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的客观感受在大脑中做出的一种反映是人们对于事物感知后一种理性的思考真往往指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它是要符合真和善的美一般是建立在真和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感性的认识ABCD解析:选C。从前文来看,接续的句子应该先谈论“真”,再谈论“美”。为一组,谈“真”;为一组,谈“美”;排在最后,谈“美”与“真和善”的关系。主要区别在于两句,只要注意到句中的“客观事实”,就应该知道与它相接的是句而不是句。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但是,嫂嫂的归宿问题,终究成了两位老人的一块心病。一天夜间,父亲又和母亲说起了这件事。他们说,论起她的贤惠,可说是百里挑一,亲闺女也做不到这样。可是,总不能看着二十几岁的人这样守着我们。我们不能干那种伤天害理的事,我们于心难忍啊!第二天,父亲去了嫂嫂的娘家,随后,又把嫂嫂叫过去了,同她母亲一道,软一阵硬一阵,再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终归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嫂嫂勉强地同意改嫁了。两个月后,嫁到二十里外的郭泡屯。我们那一带的风俗,寡妇改嫁,叫“出水”,一般都悄没声的,不举行婚礼,也不坐娶亲轿,而是由娘家的姐妹或者嫂嫂陪伴着,送上事先等在村头的婆家的大车,往往都是由新郎亲自赶车来接。那一天,为了怕我伤心,嫂嫂是趁着我上学,悄悄地溜出大门的。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 每年,嫂嫂都要回娘家一两次。一进门,就让她的侄子跑来送信,叫父亲、母亲带我过去。因为旧俗,妇女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见面后,嫂嫂先是上下打量我,说“又长高了”,“比上次瘦了”,坐在炕沿上,把我夹在两腿中间,亲亲热热地同父母亲拉着话,像女儿见到爹妈一样,说起来就没完,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告诉。送走了父亲、母亲,还要留我住上两天,赶上私塾开学,早上直接把我送到校舍去,晚上再接回家去。后来,我进县城、省城读书,又长期在外工作,再也难以见上嫂嫂一面了。由于早年丧痛,又兼过度劳累,听说她身体一直不好。一次,我回去探家,听母亲说,嫂嫂去世了。我感到万分地难过,万分地悲戚,觉得从她的身上得到的太多太多,而我给予她的又实在太少太少,真是对不起这位母亲一般地爱我、怜我的高尚女性。引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话,正是:“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一次,我向母亲偶然问起嫂嫂留下的浅花瓷碗,母亲说:“你走后,我和你父亲加倍地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了,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 就这样,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5从节选部分看,“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一种人?为什么他们“逼”嫂嫂另嫁他人?答:_解析:理解“父母”的形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父母”“逼”“嫂嫂”另嫁他人中包含着“父母”对她的深爱。答案:“我”的父母都是善良厚道的人,他们有人情,懂人心,虽然嫂嫂明确表示不再另嫁他人,但他们从嫂嫂的长远幸福考虑,不想让嫂嫂与他们一同受罪,所以他们“逼”嫂嫂另嫁他人。6嫂嫂另嫁他人后,为什么在回娘家时都要同我们再见上一面?答:_解析: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要抓住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入手。答案:这样写表现了嫂嫂对“我”家的留恋和对“我”的特别的爱,嫂嫂并不因为已经离开这个家而与我们陌生,反而愈加思念和关心“我”,表现了嫂嫂的善良无私、崇高伟大的爱。7文章的结尾写道“我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能不能改为“我再也见不到那个浅花瓷碗了,再也见不到我的嫂嫂了”?为什么?答:_解析: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一要结合文章的题目,二要结合文章的叙事线索,同时还要考虑作者抒情的需要。答案:从文章的整体看,不能改。虽然改过后更凸显了“我”对嫂嫂的思念和爱,但文章的题目是“碗花糕”,线索也是“碗花糕”,文章最后也理应收束在代表“碗花糕”的“浅花瓷碗”上。这样写线索清晰,首尾照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不求答案的叩问陈益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来,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来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来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不过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来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来,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可惜,往往很晚才懂。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来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选自散文)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B这么多年来“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解析:选C。A项“没有给我们留下精神财富”错。B项“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错,应该是“勤劳”。D项“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错,应该主要是为了突出当时一家人生活的温馨。9日本友人在信中对作者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作者着力刻画母亲的性格特点,用具体鲜活的事例写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朴素等品格。答案:可敬之处:母亲的任劳任怨(勤劳)、温厚乐观、平凡朴素、担当起哺育四个子女的重任等。10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跟前面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何联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回忆母亲,后半部分则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作者的这种联想实际上是将母亲勤劳不息的品格上升到“生无所息”的高度,很耐人寻味。答案:母亲虽平凡,她一生忧虑辛劳不肯停歇的精神特质与圣贤孔子勉励子贡“生无所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教诲是相通的。这种由此及彼的相关联想,正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意思对即可)三、语言运用11请参考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三个恰当的句子。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_;_;_;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海中似的自由遨游。解析:抓住生命中的奇迹现象,从其不起眼的地方写出其让人惊异的特点即可。答案:(示例)一个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儿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竟能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12请续写下面的句子,使句意完整,并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1)表达积极的意思人生要不断地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_(2)表达消极的意思人生要不断地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_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题目中给出的这句话本身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其中的“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要求表达“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意思,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门”的特点,将其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结合思考,发现两者的相似性,探索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答案:(1)示例:(人生要不断地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推开一扇门,才会有更加沁人心脾的花香,最美的花永远开在未知的圣地;推开一扇门,才会有更加巍峨的高峰,最高的成就永远在远方的攀登;推开一扇门,才会有更加澄澈的空气,最好的养分永远在新领域的土壤。推开一扇门,收获的是成长。(2)示例:(人生要不断地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你可能以为这是最坏的了,你以为已经再没有什么能够打击到你了,你以为这扇门推开后就会是光明了。然而你的人生,总是在你推门前一刻的希冀与下一刻面对黑暗深渊的绝望之间,给你开一个巨大的玩笑。上帝给了你那么多门,却没有给你选择未知的权利。-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