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一、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3、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二、课前预习1、历史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2、了解左传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3、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4)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例如:昼夜勤作息,词义偏在“作”上。(5)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词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6)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7)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4、文言知识:通假字:(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 “供”, 供给、供应。读gng)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 “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读yu。) 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在东边。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在早上,在傍晚。(2)名词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 军:驻军。越国以鄙远 鄙:作为边邑。既东封郑 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与郑人盟 盟:订立盟约。(3)动词的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退。若亡郑而又益于君 亡:使亡(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共其乏困 乏困:缺少的东西。(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一词多义:封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2)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3)之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其: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吾其还也 (表希望的语气副词)以其无礼 (郑国,代同)特殊句式: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同上)三、文本研讨1、概括本文的情节。答案:开端(第1段):秦晋围郑;发展(第2段):临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师;结局(第4段):晋师撤离。2、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中原句回答)答案:智勇双全、知难而上的勇士。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3、本文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层层深入。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说服秦穆公退兵的?其中哪一点最关键?(可以用文中关键的一句话回答)答案: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四、 拓展延伸(一)试分析其他你喜欢的形象,并阐明理由。例如:佚之狐识人才的伯乐。郑伯礼贤下士,从谏如流,勇于自责。秦伯以利为重,亦敌亦友,变化难测,政治手腕了得。晋侯沉着应对,有政治家的风度。(二)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方面给你的启示。答案:(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五、课堂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C) A、秦军汜(s)南 夜缒(zhu)而出 佚(y)之狐 B、共(gng)其乏困 若不阙(ju)秦 许君焦瑕(xi) C、秦伯说(yu) 杞(q)子 杨孙戍(sh)之 D、逢(fng)孙 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两个 B、晋军函陵 军:驻军 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3、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D) 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B、越国以鄙远 C、既东封郑 D、郑既知亡矣 5、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6、翻译下面的句子敢以烦执事翻译: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焉用亡郑以陪邻翻译: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7. 根据下面这段话的意思与句式,补写一个句子,然后得出结论。千里马若不长鸣,就不会引起伯乐的注意,可能要一辈子同于常马; 结论 。答案:毛遂若不自荐,就不会被平原君任用,可能一辈子“锥处囊中”。结论:人们应善于抓住机遇;敢于推荐自己。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