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6417695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学案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6 6 课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目标导航1.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重点) 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教训。(难点)一、历史背景1 “三冗”问题(1)原因: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三冗”问题。(2)表现冗官: 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 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 结果造成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形成“冗官”的局面。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冗费: 养兵、 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 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 形成 “冗费” 。2 “积贫积弱”局面(1)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导致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局面。3庆历新政:1043 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但是新政遭到官僚贵族们的激烈反对而宣告夭折。4个人因素: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思维点拨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及其影响(1)原因: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2(2)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并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二、主要内容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1)方针: “理财为方今先急” ,而“理财以农事为先” 。(2)措施青苗法:由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 20%到 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根据每家每户的贫富程度,贷款有不同的最高限额。募役法(免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其理财新法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3)成效:王安石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1)“省兵”措施:精减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2)强兵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3)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和选官制措施内容作用科举制度改革考试内容, 以经义策论考试取代诗赋词章取士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使学校成为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选官制度批评“恩荫”弊病,要求择优录用学校教育成绩优异者可直接任官思维点拨1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维护地方治安;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提高军队战斗力并节省军费开支。2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给他们发挥才干的机会,这对今天干部的任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1)培养和选拔人才一定注重实用性;(2)注意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三、变法结局1失败(1)原因: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反对。3(2)失败:1085 年,宋哲宗继位,司马光等废除了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2变质: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易混易错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 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史论要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另外也有着与大官僚大地主争夺政治、经济权益,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深刻目的。知识图示主题一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宄固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史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史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史料解读指违法作乱的事情。指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体现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维护地方治安, 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 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提示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4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 ,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2)整军措施的特点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3)改革科举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主题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 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 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史料解读表明苏辙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的。表明邓广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评价王安石变法。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2)史料二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析?提示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的贡献的角度进行评析。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评价(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2)进步意义5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使北宋的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3)局限性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 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仍然沉重。1(2018济宁高二检测)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 “冗兵” “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A加强军队建设B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答案B解析改革导致了“三冗”局面的出现,使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想要改革且不出现财政危机的办法,只有精兵简政,故选 B。2范仲淹说: “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 ,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6解析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故本题正确选项为 A。4(2017海口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初,朝廷对百官实行月体制。自咸平年间 (9981003 年)开始,官吏队伍日渐庞大,而且物价上涨,官俸未增,于是出现了“俸禄不继,士人家鲜不穷窘”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官吏或“不守名节” “冒法受赃” ,或“不耻贾贩,与民争利” ,进而致使“吏有奸赃而不敢发,民有豪滑而不敢制,奸吏豪民得以侵暴” , “贫弱百姓理不得直,冤不得诉,徭役不均,刑罚不正,比屋受弊,无可奈何” 。真宗时便在月体之外恢复了前代的职田制度。范仲淹认为,职田是在国家财用匮乏、无力增加官俸的情况下实行的一项制度,其目的是养廉,以“督其善政” ,不应废除,而应“不均者均之” “未给者给之” ,至于有些官吏虽有职田仍然“侵民” “枉法” ,那不是职田制度本身的问题。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吏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危害。(2)根据材料,概括并简评范仲淹的主张。答案(1)问题:官吏队伍庞大,官员俸禄未随物价上涨而增加。危害: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导致部分官员贪赃枉法。(2)主张:推行职田制度。评价:通过给予职田增加官俸,促使官吏廉洁从政,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在封建君主专治统治下,这种办法难以根除官吏贪赃枉法的弊端。基础达标1(2018厦门模拟)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 ,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该政策()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宋太祖所指的“民”是豪强地主而非一般的自耕农,这直接后果就是北宋王朝奉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致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自耕农经济不断衰退,故 A 项正确。2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范仲淹为此进行改革,主要是针对()7A冗官问题B冗费问题C冗兵问题D边患问题答案A解析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庆历新政主要是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3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B市易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答案A解析青苗法内容是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 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 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符合材料内容,故 A 项正确。4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设军器监答案C解析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5 “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这一材料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A打击大商人B增加政府收入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打击高利贷者答案C解析解题时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募役法又叫免役法,政府事先根据需要预算所需费用,然后根据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 ,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6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主要是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农田水利法B青苗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答案A8解析农田水利法促进了荒地开垦,保证了农业灌溉,符合题干中“耕桑富” “河淤开亿顷”的信息。能力提升7(2017南京、盐城模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别是司马光, 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 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 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因子的变法措施。(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答案(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解析第(1)问, 第一小问角度, 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原因, 据材料二 “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回答;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富国”的措施主要有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第(3)问,在研习史料时,要分清楚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要弄清楚史料来源,要考察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