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06109914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品德: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品德论文: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精品文档】第 9 页小学品德论文以史为镜,以德教化从圆明园在哭泣看历史题材的教学【摘 要】为解决小学品德教材中历史题材编排无序,学生学情不佳的现状,更有效地品味历史的同时发挥其德育价值,笔者以圆明园在哭泣一课的教学为例探索历史题材在实际教学中的操作策略。在前置学习中,搜寻、走近、纵观历史,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弥补学生学情的不足;在课堂学习中,直面、剖析、体悟历史,在回顾历史事件的同时引导道德体验;在后续学习中,深入、赏析、铭记历史,引导教材由课堂向生活外延,从而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三个去点,构建起学习历史题材内容的三维情感体系。【关键词】品德 历史题材 圆明园在哭泣 教化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因其无法逆转的不可改变性,以及独特的可借鉴性而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占据了靓丽的一隅。纵观我们的品德教材,穿插地出现不少历史的题材,但仔细一看,却又形成不了历史的体系,这无疑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既要教历史,又不仅仅只是教历史,而是要从历史题材中挖掘出富有价值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感悟德行,可谓是难上加难。 笔者有幸执教了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从备案到磨课再到试教,在深感历史题材难教的同时,为了解决品德课上学史难的问题,我想根本的出发点便要立足于课程的本质:若是历史课堂,我们尽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来生动地讲解历史,但这是品德课堂,历史只是一个载体,从中品出德,才是最终的指向。而“品”德的过程又怎能是四十分钟内肤浅的讲解,短暂地交互所能达成的呢?只有建立起课前、课中、课后立体的品德感悟氛围,才能有效地达成“史中品德,以德教化”这一德育目标。一、在前置学习中,搜寻、走近、纵观历史圆明园从一七零七年建造开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而距一八六零年的焚毁也有一百五十多年,久远的历史早已被尘封,距离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远,更何况我们的学生还处于距离北京可谓十万八千里的温岭小城。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除了陌生还是陌生。而通过有指导的前置性学习,既可以淡化历史的陈旧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可以让学生课前足够量的了解为课内有效质的感悟作好准备。(一)链接网络,搜寻历史经过课前教材的解读与教学预案的拟定,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任务:l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相关资料(“景点、珍宝”类的文字图片或其它资料);l 圆明园的建造历史,和该时代的历史;l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事件。任务一指向圆明园本体的了解,以景点、珍宝来体悟其珍贵,从而为焚毁后的痛惜作铺垫;任务二指向时代特征的了解,借圆明园的建筑史来明悟时代的变迁与兴替;任务三指向历史的价值探索,从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事件来激励民族情怀,强国之心。(二)生活访谈,走近历史受生活条件的限制,不少同学并没有上网的条件。因此,除了网络搜索之外,我还给学生布置了去生活中访问周边长者的任务:l 您对火烧圆明园的事件了解吗?l 在您的记忆的历史中,最让您感到气愤或羞耻的是什么事件呢?任务一指向历史事件的了解,通过周边长者的讲述,学生可以更亲切,也更真实地了解到火烧圆明园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任务二指向教材主题的扩散了解,在丰盈“耻辱”主题的同时,增强其感染力。(三)信息交流,纵观历史不同的学生,搜集的材料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因此,有效地组织学生之间交流材料,共享信息,不仅可以使增加资料对于教学的贡献度,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所了解的历史事件,更便于在众多的资料中梳理出历史题材对品德教学的有利因素。因此,我利用早读课或午间休息的时间,组织同学相互交流各种搜寻到的材料,文字与图片的共享,共性资料的梳理,典型资料的记录以及生僻资料的展示。通过信息交流活动的组织,既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又便于教学环节的调整,可谓品德课前必做秘招。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的同时,教师个人也须进行相关的了解,大到影视片断地剪辑,小到图文资料的汇集,细到各种史料的考证,以便于及时向学生补充资料,调整前置性学习的方向,更甚至调整教学环节。有了前置性学习的开展,学生在上课时能更加投入地学习与反馈,课堂学习效率提高,真正实现了“生本课堂”。二、在课堂学习中,直面、剖析、体悟历史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才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我们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在课堂上我们掩卷沉思,明悟人生;在课堂上我们神游八荒,抚今追昔。这才是我所向往的品德课堂,而圆明园在哭泣一课便是很好的载体。因为它的辉煌而骄傲,因为它的焚毁而痛惜,更因为它的既定事实而无可奈何。而这一切都是我们在历史题材中品悟“德心”,追求“德性”,甚至实践“德行”不可多得的沃土。(一)媒体展示,直面历史对于历史来说,无论是多么生动的言语,总会显得苍白,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可以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憾和感受,有机地利用电教媒体拉近历史的距离感,在品悟的过程中显得犹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我便利用大屏幕,以根据关键词猜历史事件的形式,借“靖康之难”和“七七事变”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耻辱事件,借谈话巧妙地营造出了浓重的历史氛围,铺设课堂学习基调。在交流“圆明园的宏伟景观”时,尽管孩子们可以找到文字上的建筑描述,但风格和布局而构建出的宏伟气势却无法凭空想象出的,于是我借助了一段组合视频,在图文资料交流的前提下,视频的效果立竿见影,看着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赏心阅目的同时感叹古人的智慧。而在解读“毁灭”这一过程时,我再次借助了视频,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灰烬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还有孩子们心目中的美好想象,与此同时,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为之后的自我激励与价值实现做了有效的铺垫。当然,媒体的选择贵精而不贵多,选择的切入点也应该在学生思维或经验的盲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不冲淡学习动机的同时达成教学氛围的烘托。(二)思维碰撞,剖析历史都说品德课很难上,因为道德本来就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引导孩子们参与思考,参与分析,参与结论,可以很有效地引导道德概念的个体内化,形成学习个体独特的道德观。在体验“文物价值”这一环节时,我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则通讯:“据估计,被掠夺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英镑。”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每1英镑7.3克纯金。今日金价为:每克黄金335元。孩子们通过紧张的计算,最终得出的数字是14673000000(一百四十六亿七千三百万人民币),这一数字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而通过其后延伸的讨论及感悟,圆明园的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在体味耻辱环节的教学时,我又相出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地点:中国时间:1856年1860年兵力:17700人,173艘军舰(联军)约200000人(清军)伤亡:405人伤亡(联军)21500人伤亡(清军)结果:联军获胜,签订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大清割让九龙司给英国,前后共割让150万平方公里给俄国。赔偿英、法白银共2270万两。通过课件逐条出示出数据,学生的思维也一点一点地紧绷了起来,在思维的碰撞下,很快地便触及了事件的根本落后的装备,腐败的政府以及落后的作战方式。既感受了耻辱,又激励了奋发向上的豪情。可见,无论是多么形象的道德概念,只有经历了思维的碰撞,才能形成个体独特的道德体验。(三)实践体验,体悟历史在很多人看来,品德课堂上必须得有活动式的实践体验,诚然,形象化的活动是实现道德内化的一种有效措施,但许多时候,我们都忽略了另外的一种体验形式心灵的对话。许多时候,无论课内多么煽情的表白,没有经过心灵的洗涤,在课后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眼云烟。在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的体验显得更深刻,也更独特,我针对本课设计了两张“体验卡”。第一张体验卡出现在辉煌圆明园的感受后,在雄壮的古乐声中,在壮观的圆明园还原图中,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心灵的对话中逐渐沉淀、激荡,最终喷涌成为笔下的文字。第二张体验卡安排在了课堂的收尾处,在呜咽的巴乌声中,面对着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孩子们可以静静地将这一节课的收获作一次梳理与内化,从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一次情感的迸发,对清政府腐败的可恨,对侵略者行为的愤概,在圆明园被毁的惋惜,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位学生在写的时候,甚至将体验卡都写破了,可见其感触之深刻。寄托文字的心灵对话,既是道德主旨的吸收与内化,又是道德行为的指向与表现,经常性地抽出时间让学生写一写,更有利于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达成。三、在后续学习中,深入、赏析、铭记历史任何铭刻在心的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品德的涵养更是如此。历史若仅仅展示在书本中,它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尽管有悟于心却终究只是空想。品德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变得丰满,真实,让人为之情动之余而不由自主地身体力行。尤其是早已尘封的历史,如何构建起立体的氛围,让学生更充分地入其中,去感受,去品味,去思考,去实现,我想,这才是我们的品德课堂期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一)名著阅读,深入历史书籍的作用不言而喻,作用最大的也就是对一个精神的丰富,从而改变人的外在气质。这与德育其实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推荐阅读,既是对课内知识的有效拓展,又是主题深化。延续圆明园在哭泣的主题,推荐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专著:书 名作 者简 介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汪荣祖(美籍华裔)本书重现了圆明园的布局和内涵,考察了从雍正至咸丰五位清帝在圆明园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活动,并检讨圆明园的兴衰,详细讲述了圆明园被焚毁、劫掠以及逐渐破落、荒废的过程。1860:圆明园大劫难伯纳布立塞(法)本书从宏观上呈现圆明园布局、扩建、焚毁、修复的漫长变迁,亦于细节处勾勒园林建筑、生活起居与日常运行的点滴,回溯“万园之园”曾经的苦难与辉煌。日落圆明园范伟、金铁木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史和圆明园的兴衰史。据网上考证,有关圆明园的最具大众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大多是由外国人或华裔学者撰写的。而以圆明园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则迟迟没有扛鼎之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著作中感受到许多课内所接触不到的信息,通过阅读,在对圆明园的全面了解使课内的德育主题得以深化。(二)佳片有约,赏析历史儿童总是喜欢一些看来简单而又富有趣味的事物,而影视作品便是以光影、声色吸引着不可计数的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随着影视作品的情节而深化感悟。巧妙地将德育主题与影视作品结合,孩子们也便可以在兴致勃勃中健全认识,丰实道德体验。由李翰祥导演创作的火烧圆明园在1983年全国公映,获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其中“火,烧毁的是皇帝的逍遥宫,但唤醒了千千万万浑浑噩噩的梦中人”,这铿锵的电影画外音,这烧毁圆明园的一把火,也点燃了所以孩子内心的自强之火,奋进之火。2006年9月,另一部利用数码技术全景式“复原”圆明园的大型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再次在全国掀起了文化波澜。影片前半部呈现了惊世之美,后半部则揭示了对美的毁灭。这部当年便取得了中国当代纪录电影史上的最高票房。直至如今,仍然是网络上点播率最高的纪录片之一。除此之外,还可向孩子们介绍许多琅琅上口的歌曲,如不能忘却的纪念。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耳闻目染中点化德心,默化德行。(三)成果汇展,铭记历史许许多多的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认识:教育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经过个人的亲身实践,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变得更加丰满、深刻。况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这与我们一直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德育行为化是相一致的。尤其是历史类题材的课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尘封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学习圆明园在哭泣后,我们也可组织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如基于“知识与能力”的,圆明园迷你小报的设计,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分析;如基于“过程与方法”的,“圆明园在哭泣”主题演讲比赛,“爱我中华,自强不息”的全校倡议活动;还有基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圆明园的启示”宣传语设计,与圆明园有关的作品的观后感、读后感撰写比赛等。还可借鉴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品德学科中也开展综合性学习,是实现道德感悟、内化、践行的有效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感,才能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别人的感受,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尤其是品德课程中历史类题材的教学,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经营起三维立体的主题情感体系,引导学生在丰富教材知识形式与容量的同时,促使道德体验,让学生如饮甘泉、如品香茗,流连忘返,使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参考文献:1毛春芳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浅谈现代教育-教育版(J)2012(14)2黄敏青浅论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分类与收集、积累现代教育-教育版(J)2012(19)3潘卫东浅淡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农家科技(J)201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