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03 多彩的消费(教学案)1.消费及其类型: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 一、消费及其类型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总量就越大。(2)未来收入预期:对未来收入预期非常乐观,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3)社会收入差距: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2消费类型(1)按交易方式的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2)按消费目的的不同: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拓展提升】正确认识贷款消费(1)从消费对象看,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宗高档耐用消费品以及大额服务。(2)从消费群体看,贷款消费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3)从注意的问题看,贷款消费应坚持适度原则,充分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避免因贷款消费而影响未来生活。(4)从意义角度看,合理的贷款消费既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又有利于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1消费心理消费心理的表现特点评价从众消费心理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优点: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以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弊端: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消费心理标新立异优点:展示个性,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弊端:代价大,社会不认可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攀比消费心理夸耀性盲目性弊端: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应提倡求实消费心理符合实际,讲究实惠优点:理智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态度:大力提倡【特别提醒】不能认为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和攀比心理都是不正确的。除了攀比心理是不健康的之外,对从众和求异心理都应辩证分析,不能简单否定。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求注意点意义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经济承受能力是动态的,并不否定贷款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与勤俭节约是一致的避免了消费的盲目性、攀比性和滞后性,是一种理性消费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坚持从个人的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要避免盲目跟风要避免情绪化消费物质消费、精神消费要协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绿色,消费5R主旨: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核心:可持续性消费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一致的有利于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有利于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有利于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生产绿色环保产品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戒奢从俭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崇尚节俭并不是抑制消费是国家自立自强和个人战胜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财富有利于个人优良品德的形成和情操的陶冶高频考点一、影响消费的因素例1、截至2016年12月,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东、江苏、辽宁和海南等9个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10.7%。这样做的经济生活依据是()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物价上涨会影响人民生活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收入差距呈正相关ABC D【答案】A【变式探究】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P与Q、M与Q关系的图形有()A B C D【答案】B高频考点二、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例2、(2017年高考北京卷政治33)“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催生了共享单车这一崭新的行业,共享单车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彩虹般的色彩装点了街巷。共享单车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公交和地铁共同构成了绿色、便利的交通网络。关于共享单车,下列判断正确的有在使用过程中,自行车与手机是互补品凭借信用分可以免押金租用,说明诚信能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了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压力,表明其对公交车、地铁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其发展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这反映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关系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目。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选项错误,凭借信用分可以免押金租用,不能表明诚信能降低企业成本。选项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选项错误,共享单车的发展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表明了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相关商品的行业的发展。故选C。【变式探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有()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审题过程中抓住“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这一“题眼”,从而寻找相应的政策措施。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减少了社会需求;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减少市 场货币流通量,也不利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因而与题意不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少人们消费时的后顾之忧,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因而符合题意,故选D项。【变式探究】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而要发挥消费的重要“引擎”作用,就必须做到:让群众“能”消费;让群众“敢”消费;让群众“愿”消费。根据材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提倡适度消费健全社保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增加商品供应A B C D【答案】B【解析】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就需要健全社保体系,消除后顾之忧。同时,也要改善消费环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消费,正确;与材料主旨不符。高频考点三、消费类型和方式例3、(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8)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频观感体验,网络电影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企业纷纷增加投入。2016年,我国全网上线电影由上年的700 多部增加到2500 多部,企业也获得了丰厚回报。对这一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信息技术进步消费方式改变供求关系变化企业效益增加B消费需求增加信息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C信息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增加D消费需求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产品供给增加【答案】A【变式探究】下图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A B C D【答案】D【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奢侈品”和“日用品”曲线。图中奢侈品曲线呈大幅上升趋势,由原来的2%上升到接近14%,日用品曲线呈下降趋势,由原来的4%下降到2%左右,可以推断,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的幅度小但也是处于不断增长中,故符合题意,选D项。图中数据变化未能体现消费行为和收入差距(收入差距一般用基尼系数来表述),不符合题意。【变式探究】“选商品,点鼠标,然后坐等快递送上门”的网络消费方式逐步走入我们的生活。从交易方式看,这种消费方式一般属于()A发展资料消费B租赁消费C享受资料消费D钱货两清消费【答案】D【解析】虽然是网络消费,但是仍然符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故应选D项。高频考点四、消费心理例4、(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5) 当前,消费需求日益呈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 4%、16. 4% 和17. 1%。材料表明A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处于支配地位C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D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不断增加【答案】D【变式探究】(2016高考全国卷)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答案】D【解析】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仿效性、盲目性;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标新立异;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特点是夸耀性、盲目性;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符合实际,讲究实惠。题中试客“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这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理性消费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变式探究】漫画推销良机(见下图)中,汽车商迈克让推销员去向鲍威尔推销新车,是因为()A鲍威尔是个崇尚个性的人B鲍威尔喜欢价廉物美的商品C想让鲍威尔与邻居竞争提高售价D想利用鲍威尔的攀比心理推销汽车【答案】D高频考点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例5、(2015浙江高考)“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那天,不少商家推出购500元商品返还280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500元商品。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不值得提倡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C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D违背了适度消费原则【答案】C【解析】合理的求异消费,可以提倡,故排除A。材料中经济现象是求实和从众心理引发的,排除B。适度消费强调消费与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相符,材料未涉及收入与消费,D不当选。“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自身不需要,体现了一种盲目跟风,违背了理性消费原则,故答案为C。【变式探究】奢侈品消费已成为中国人当前的流行行为。国人大多注重的是奢侈品的品牌价值和表面效应。许多消费者虽不具备消费奢侈品的富裕条件,却在消费奢侈品,这是一种“小富即奢”心理。对于这些消费者,正确的消费心态应该是()克服攀比心理,坚持适度消费避免盲目消费,坚持理性消费坚持量入为出,减少消费克服求异心理,坚持勤俭节约A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消费原则。消费应坚持适度消费,而不是减少消费,排除。奢侈品消费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排除。正确表述了对待奢侈品的态度,故选A项。1.(2018年高考海南卷政治7)欧佩克(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其原油产量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13.2016年末,欧佩克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其他一些产油国达成限产协议,协议有效期至2018年末。不考虑其它因素,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国际原油价格下跌 B.国际原油消费增加C.原油替代品的消费减少D.主要原油进口国的工业品价格上涨【答案】D2. (2018年全国卷)随着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这说明市场竞争导致商品优胜劣汰商品使用价值会影响人的消费选择 功能不同的商品会相互替代商品使用价值因替代品出现而减小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基本属性和互为替代品的知识。MP3(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掌上游戏机等电子产品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符合题意。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能够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需要,促使更多的人选择购买智能手机,符合题意。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能进行量的比较,说法错误。两种商品的功能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人们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才能相互替代,表述错误。故选A。1.(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5) 当前,消费需求日益呈现新变化和新趋势,人们更加偏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消费。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体育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4. 4%、16. 4% 和17. 1%。材料表明A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国主导产业 B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处于支配地位C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D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不断增加【答案】D2.(201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8)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视频观感体验,网络电影市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企业纷纷增加投入。2016年,我国全网上线电影由上年的700 多部增加到2500 多部,企业也获得了丰厚回报。对这一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信息技术进步消费方式改变供求关系变化企业效益增加B消费需求增加信息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供给增加C信息技术进步市场规模扩大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效益增加D消费需求增加企业效益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产品供给增加【答案】A【解析】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开始选择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电影,这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改变;人们对网络平台电影的需求增多,导致企业增加投入,增加上线电影数量,这表明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引起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从中获得了丰厚回报,这说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故从材料的逻辑顺序看,A项正确。3.(2017年高考北京卷政治33)“移动互联网+手机支付+自行车租赁”催生了共享单车这一崭新的行业,共享单车正成为经济生活的一抹亮色,小橙车、小黄车、小蓝车彩虹般的色彩装点了街巷。共享单车改变了许多人的出行方式,与城市公交和地铁共同构成了绿色、便利的交通网络。关于共享单车,下列判断正确的有在使用过程中,自行车与手机是互补品凭借信用分可以免押金租用,说明诚信能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了高峰期公交系统的压力,表明其对公交车、地铁有一定的替代作用 其发展为自行车制造企业带来大量订单,这反映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关系A. B. C. D. 【答案】B1.(2016高考全国卷文综政治13)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试客的购买行为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答案】D【解析】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特点是讲究实惠,根据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结合材料,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判断出试客的购买行为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故本题答案选D。(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1)出境游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其需求量(Q)受出境游价格(P)、居民收入(M)等因素影响。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图中能正确反映P与Q、M与Q关系的图形有A. B. C. D.【答案】B【解析】一般情况下,价格上涨,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人们会增加对它的需求,据此可以判断题肢正确,题肢错误;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增加,消费越多,故题肢正确,题肢错误。故答案选B。(2015年高考上海政治17)2014年我国内地公民出境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场。出国旅游趋势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 )A.受从众心理影响 B.追求生活质量 C.收入水平提高 D.闲暇时间增加【答案】C【解析】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经济发展水平是根本因素,居民收入是直接的、主要的因素、物价和消费心理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故本题答案选C;A、B、D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015年高考浙江政治24)“双十一购物狂欢节”那天,不少商家推出购500元商品返还280元购物券的活动,很多消费者为了获得购物券而凑足购买500元的商品。狂欢之后,一些消费者发现“凑单”购买的许多商品是自己不需要的。这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A.是求异心理引发的,不值得提倡 B.是攀比心理引发的,并不可取C.违背了理性消费的原则 D.违背了适度消费的原则【答案】C(2015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观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提质增效。(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8分)【答案】(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目盲从、理性消费。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解析】(1)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一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可以结合材料从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树立正确消费观、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角度进行说明。(2014高考安徽卷3)受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和政府开征资源税的影响,高能耗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一般会发生变动。不考虑其他因素,图2中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的图形有A. B. C. D. 【答案】C(2014高考江苏卷5)“霾单”是淘宝网公布的 2013 年度消费关键词之一。 截至 2013 年11月30日,全国“淘友”花了8. 7亿元在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对抗雾霾用品上。与一年前相比,购买口罩的人多了181% ,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多了 131% 。 对这一经济现象解读正确的是A. 满足消费需求生产防霾产品促进经济发展B. 市场消费低迷生产防霾产品扩大国内需求C. 空气污染严重购买防霾产品浪费社会资源D. 追求绿色消费购买防霾产品提高生活质量【答案】C【解析】 “霾单”是指由于雾霾,人们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对抗雾霾用品而进行的消费,因此“霾单”是由于空气污染严重造成的,购买口罩、空气净化器等对抗雾霾,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答案C正确;A不符合题意;题意和市场消费低迷无关,因此B不符合题意;D明显不符合题意。(2014高考大纲卷25)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000-10000美元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700美元,这意味着我国居民A.商品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B.服装消费支出占比增加C.旅游消费支出占比增加 D.家电维修支出占比增加【答案】C【解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用于生存资料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下降,用于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支出的比重上升,家庭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我国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700美元,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上升,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2014高考江苏卷6)有调查表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使农村居民消费增加 5. 4%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使城镇居民消费增加11% 。出现该变化是因为社会保障A. 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B. 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C. 改变了人们的收支预期 D. 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答案】C(2014高考课标卷I13)图5是某国20年来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推论出该国居民消费行为越来越不理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日用品消费支出不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A B C D 【答案】C【解析】图中可以看出,奢侈品消费支出增长率大幅上升,而日用品消费支出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消费支出还是不断增长。材料信息反映随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符合题意,选D。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消费行为不理性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符合题意,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