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一)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三、重点难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四、教具准备方格纸(每人一张)。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什么是因数?2.写出16 和12 的所有因数。提问:你是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的?(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1 。( 1 )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在储藏室的长方形地面上铺正方形地砖。要求既要铺满,又要都用整块的方砖。(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如何拼摆。每组4 人,在课前印好画有长方形的方格纸上,每人选择方砖的一种边长,试一试,只要画满一条长边,一条宽边就可以。( 3 )多媒体演示拼摆过程,进一步验证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4 )通过交流,得出结论:要使所用的正方形地砖都是整块的,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 的因数,又是12 的因数。2.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根据复习题中写出的16 的因数、12 的因数中找出公有因数,得出问题的答案,地砖的边长可以是1cm 、2Cm 、4Cm ,最大的是4cm 。老师演示集合图。16 的因数 12 的因数 指出:1 、2 、4 是16 和12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其中,4 是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3.完成教材第80 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下面写一写,再说一说哪几个数写在左边,哪几个数写在右边,哪几个数写在中间。4.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1 题。请学生填在教材上,说一说是怎样找的。(四)思维训练有三根小棒,分别长12 厘米,18 厘米,24 厘米。要把它们都截成同样长的小棒,不许剩余,每根小棒最长能有多少厘米?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二)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三、重点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2。怎样求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l)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着找出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在全班交流。先分别写出18 和27 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18 的因数: ,2 , ,6 , ,18 再看18 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 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方法三:先写出27 的因数,再看27 的因数中哪些是18 的因数。从中找出最大的。27 的因数: , , ,27 方法四: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最大公因数。2.引导学生看教材第81 页的“你知道吗”,指导学生自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4 和36 的最大公因数=223=12 。指出:两个数所有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3.完成教材第81 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独立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特殊情况?( 1 )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 )当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也是1 。第三课时一 教学内容最大公因数(二)教材第82 、83 页练习十五的第2 一9 题。二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不同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2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三 重点难点掌握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四 教具准备投影。五 教学过程1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2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交流找最大公因数的经验,并将这8 组数分为三类。2 完成教材第82 页练习十五的第3 一5 题。学生独立填在课本上,集体交流。3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6 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交流,体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的几种情况。4 完成教材第83 页练习十五的第7 一11 题。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然后试着解答,集体交流。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 页的“你知道吗”。请学生试着举例。提问:互质的两个数必须都是质数吗?你能举出两个合数互质的例子吗?(四)思维训练1 某服装厂的甲车间有42 人,乙车间有48 人。为了开展竞赛,把两个车间的工人分成人数相等的小组。每组最多有多少人?2 有一个长方体,长70 厘米,宽50 厘米,高45 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3 把一块长8 分米、宽6 分米的铁皮切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铁皮,如果没有剩余,正方形个数又要最少,那么可以切割成多少块?(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掌握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再圈出相同的因数,从中找到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先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再从大到小,看看哪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从而找到最大公因数。第三课时一、教学内容:约分(一)教材第84页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点难点: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 )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9 和18 15 和21 7 和9 4 和24 20 和28 11 和13( 2 )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3 。提问:两个同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另一个认为他游了全程的。这两种说法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l ) = ( 2 ) =2.提问: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回答: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3.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4.完成教材第84 页“做一做”的第1 、2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三)思维训练: 1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 一9 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 一个分数约分,用2 约了一次,用3 约了两次,得。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第四课时一、教学内容教材第85 页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三、重点难点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4 :把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 页的例4 ,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4.完成教材第85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5.通分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一)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及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2 题。二、教学目标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三.重点难点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四、教具准备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 ,宽2Cm )与方格纸。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二)教学实施1.在数轴上标出4 、6 的倍数所在的点。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 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 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2.引入公倍数。( l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 )观察:从4 和6 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 和21 。( 4 )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 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 和6 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3 用集合图表示。如果让你把4 的倍数、6 的倍数、4 和6 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4 引人最小公倍数。学生汇报后问:( 1 )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 ) 4 和6 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 )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 和6 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 的倍数 6 的倍数4,8,16,20,6,18,30,12,24, 4和6的功倍数5.引出例1。前面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时,我们研究了用正方形地砖铺地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一个用长方形墙砖铺成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出示例1 。( 1 )操作探究。学生任意选择操作方式。用长方形学具拼正方形。在印有格子的纸上面画出用长方形墙砖拼成的正方形。边操作、边思考:拼成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与长方形墙砖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 )反馈并揭示意义。 请选用第一种操作方式的学生上来演示拼的过程,并说一说拼出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老师根据学生的演示板书正方形边长,如6dm 请选第二种操作方式的学生汇报,老师让多媒体课件闪现边长为6dm 、12dm 的正方形(如下图), 正方形边长还有可能是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观察所拼成的边长是6dm 、12dm 、18dm 的正方形与墙砖的长3dm 、宽2dm 的关系。体会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是3 和2 的公倍数,而6 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小公倍乘2乘3 就是这两个数的其他公倍数。)阅读教材第88 、89 页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实际意义。6 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 )画一画,说一说。小松鼠一次能跳2 格,小猴一次能跳3 格,它们从同一点往前跳,跳到第几格时第一次跳到同一点,第2 次跳到同一点是在第几格?第3 次呢? 引导学生将本题与例1 比较:内容不同,但数学意义相同,都是求2 和3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 )完成教材第89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并交流:4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4 的倍数;6 人一组正好分完,说明总人数是6 的倍数。总人数在40 以内,所以是求40 以内4 和6 的公倍数。( 3 )独立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2 题。( 4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1 题。指导学生找到写出两个数的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先找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最小公倍数乘2 、乘3 得到其他公倍数。(四)思维训练第二课时(二)教材第90 页的内容及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3 一9 题。二、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 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三 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2 难点:灵活选择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五 数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最小公倍数的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2 。怎样求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1 )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 和8 的最小公倍数。( 2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3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 和8 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6 的倍数:6 ,12 , 18 ,24 ,30,36,42,48 8 的倍数:8 ,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 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 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8 的倍数:8 , 16 , 24 , 32 , 40 ,48 方法三:先写出6 的倍数,再看6 的倍数中哪些是8 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 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 的倍数,第一个是6 的倍数的,就是8 和6 的最小公倍数。2 ,完成教材第90 页的“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观察每组数有什么特点,再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两种特殊情况:( 1 )当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 )当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指出:像这样能够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数的,就不用再从头去找公倍数了。3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3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哪几组数属于特殊情况?再让学生说一说这几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什么?你能总结一下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与特殊情况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先互相交流,再汇报,总结:( 1 )如果两个数成倍数关系,那么其中的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较大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 )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 ,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积。( 3 )一般情况,可以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再从中找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区别是最大公因数从大到小找,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随着学生的总结汇报,老师出示下表。4 完成教材第91 页练习十七的第5 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5 完成教材第91 、92 页练习十七的第4 、6 、7 、8 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解答。然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并提问:为什么是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6 完成教材第92 页练习十七的第9 题。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可以这样想:先从小到大写出36 的所有因数,然后从中依次观察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四)思维训练1 火车站是410 路和901 路汽车的始发站,410 路每隔10 分钟发一次车,901 路每隔15 分钟发一次车,这两路汽车同时在早5 : 30 同时发车后,到中午12 时10 分有多少次是同时发车的?2 兄弟三人同一天从家出发外出打工,老大15 天回家一次,老二20 天回家一次,老三10 天回家一次,下一次兄弟3 人同一天从家出发至少需要多少天?3 已知a 、b 的最大公因数是12 ,最小公倍数是72 ,且a 、b 不成倍数关系。求a 、b 各是多少?(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再从小到大,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从而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大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另一种是两数只有公因数1 时,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进行了对比,并能熟练应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课时一 教学内容通分(一)教材第93 页的内容及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二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掌握,并学会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2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3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三 重点难点1 重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2 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算理。四 教具准备每人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世界地图一幅。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1.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与,哪个大,为什么?(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3 。(出示世界地图)你知道地球上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2.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比较。学生互相交流方法、结果及理由。3.小结:要比较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谁大,就是要比较和的大小 。因为表示把地球总面积看作单位“l ,把单位“l ”平均分成10份,陆地面积是这样的3 份,海洋面积是这样的7 份,所以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也可以这样想:是3 个,是7 个,7 个大于3 个,所以大于。4 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口答结果。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学生归纳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小结: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5 .再出示: 学生尝试比较上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 请学生汇报自己比较的结果及理由。以和为例,学生可以用分数单位的大小推出:因为所以3个小于3个。也可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进行比较或画图来比较。7.提问:以上各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小结: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比较大。8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1 题。学生独立填在教材上,口头叙述结果及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这几组分数的大小,巩固分母相同和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四)思维训练l . 在,所以。 ( 2 )与“1 ”比较:1-= 1-= 因为。7 完成教材第94 页的“做一做”。( l )让学生先观察,怎样求每组两个分数的公分母,然后分别口答出公分母是多少?( 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8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方法。9 完成教材第95 页练习十八的第3 题。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些分数与比较,看谁选择的方法丁算得又对又快。10 完成教材第95 、96 页练习十八的第4 一8 题。学生独立完成,应用分数大小比较解决实际问题。11 学有余力的学生试着完成教材第96 页练习十八的第9 、10 题。(四) 思维训练你能写出几个比大而比小的分数吗?你能写出几个比小而比大的分数吗?3 请你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 l )大于并且小于;( 2 )分母是两位数质数;( 3 ).分子是一位数质数。(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叫通分和通分的方法。注意通分时,要先观察原分数的分母,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还要掌握如何通过通分,比较分母、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并能运用比较大小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第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一)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 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0.7 表示( )分之( ) , 0.09 表示( )分之( ) , 0.125 表示( )分之( )。(2)0.3 表示( )分之( )。写作: 老师小结:小数实际上是分母为10 、100 、1000 的分数的另一种形式。提问:还记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分数的基本性质呢?)(二)教学实施出示例1把一条3m 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 段,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 段呢? ( 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请用小数表示计算结果和用分数表示计算结果的同学,分别板演到黑板上。3 10 0.3( m ) 3 10 = ( m ) 3 5 = 0.6( m ) 3 5 = ( m )( 2 )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m 和0.3m 有什么关系?(0.3=)( 3 )提问:能不能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数?如果能,怎么写?学生讨论,并试着完成教材第97 页的“试一试”。 0.07= 0.04= 0.123=请学生汇报自己是怎样想的。 ( 4 )小结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先把小数写成分数,原来有几位小,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注意约分的要约分。( 5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7 页的“做一做”,集体交流。(三)思维训练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分别除到小数点后面第七位,看看化成的小数有什么规律? 第二课时一、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二)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熟练、正确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四、教学过程(一)新授出示例2、把0.7,0.25,这6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l )提问:这6 个数中,有分数、有小数,要比较这些数的大小,该怎么办?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把分数化成小数,二是把小数化成分数。提问: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化成小数比较简便)( 2 )让学生尝试把化成小数。老师提问:分母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该怎样化成小数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再请代表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把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相同的数,转化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 =0.28 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得出小数。 =725=0.28(3) 在让学生将化成小数。=11450.24( 4 )现在,你能把这6 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5 )小结:分数化成小数时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出,一般方法是:用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特殊方法: 分母是10 , 100 , 1000时,直接写成小数。 分母是10 , 100 , 1000 的因数时,可化成分母是10 , 100 , 10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 6 )完成教材第98 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判断哪几个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可以化成分母是10 , 100 , 1000 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哪几个分数只能用一般方法。然后独立完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小数化成分数时,可以直接把小数转化成分母是10 、100、1000的分数,注意能约分的要约分。而分数化小数时,一般情况下是用分子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取近似值;如果分数的分母是10 、100 、1000 ,可以直接化成小数;如果分母是10 、100 、1000 的因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0 、100 、1000 的分数,再改写成小数。因此,在做分数化成小数的题目时,要认真观察数的特点,灵活选择方法,使得计算又对、又快。第三课时一 教学内容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练习课教材第99 、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1 8 题及“你知道吗”。二 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巩固对分数和小数互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会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观察能力。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三 重点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四 教具准备投影。五 数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请你回忆一下,小数怎样化成分数?分数怎样化成小数?学生回忆并回答互化方法。(二)教学实施1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1 题。学生观察图,结合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思考并独立完成。完成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个图中分数和小数的意义。2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2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3 题。学生先独立连线,然后集体交流方法。可以将小数化成分数,然后与下面的分数比较;也可以将分数化成小数,再与上面的小数比较。4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4 题。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审题,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三位小数。5 提问: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请你自学教材第100 页的“你知道吗”。学生自学,看教材质疑。小结: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 和5 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 和5 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请你应用这个规律,判断一下教材第99页练习十九的第4 题中的各数,看看与我们刚才计算的情况相同吗?6 完成教材第99 页练习十九的第5 题。让学生在数轴上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小数,在下面的口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在投影下集体订正。7 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6 题。引导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完成第1 行的两个空,说一说思考方法。40cm=(m) 低高 40100=0.4=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表中其他各空。8 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7 题。引导学生先审题,再独立完成,交流方法。( 1 )统一成小数比较:0.83 因为0.83 0.9 ,所以0.9 ( 2 )统一成分数比较:0.9 = = = ,所以9 . 完成教材第100 页练习十九的第8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方法。,( 1 )统一成以小时为单位的数,再比较。( 2 )统一成以分为单位的数,再比较。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相同,谁用的时间长,谁家离学校的路程就远(四)思维训练1 判断下面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2 .把万分别化成小致,你发现把分母是2 . ,分别化成小,你发现把分母是9的分数化成小数有什么规律吗?(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通过复习,我们能够更加熟练、正确地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应用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整理和复习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教材第101 页的内容。二 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及知识间的联系。2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3 培养学生自觉复习的习惯。三 重点难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四 教具准备投影。五 教学过程(一)导入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个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复习一下这个单元的知识。(二)教学实施1 . 引导学生归纳、梳理知识点。提问:回忆这个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几部分知识?每部分又有哪些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试着归纳出来吗?学生自己试着归纳,然后请学生汇报发言,集体补充。老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板书如下分 数 的 意 义 和 性 质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ab=(b0)真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约分最大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 通分最大公倍数 同分母分数分数大小的比较 同分子分数 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分数化成小数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小数化成分数2 应用知识练习。( 1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1 题。先独立完成填空,集体订正。然后讨论:分数意义是什么?分数单位是什么?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 2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2 题。让学生先将这7 个分数分类,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每一类分别是什么分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3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比较分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怎样分别比较分数的大小。( 4 )完成教材第101 页的第4 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化成小数和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再完成题目给出的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练习。提问:互化时要注意什么?(四)思维训练1 . 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 最大是几? 2 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 ,如果分母加上17 ,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 ) o 3 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 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整理和复习二课时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02、103页的练习二十。二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三 重点难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四 教学过程(一)习题16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更正(二)课堂作业新设计1 写出分母是8 的所有真分数( ),其中( )是最简分数。2 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分数填人相同的圈中。 3 . 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和 和 和 和 和 和4 .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三)思维训练1 . 分数是真分数,而且可以化成有限小数,x 最大是几? 2 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43 ,如果分母加上17 ,这个分数就可以化简成言,这个分数是( ) o 3 一个最简分数,把它的分子扩大2 倍,而分母缩小到原来的后,正好等于,这个分数原来是(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等概念更加清楚。同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第四单元实力评价一、填空。1 . 18 的因数有( )。2 . 50 以内17 的倍数有( )。3 一个自然数被3 、4 、5 除都余1 ,这个数最小是( )。4 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62 ,这两个数是( )和( )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公倍数是( )。5 .是一个( )分数,它的分数单位是( )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把它化成带分数是( )。6 . 的分子增加4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增加( )7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800 千克( )吨 25 厘米( )米 1400 米( )千米45 分( )小时 7 平方米50 平方分米 =( )平方米8 把、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9 在这个分数中,当a是( )时,分数值是1 ;当a是( ) 时,分数值是5,当a 是( )时,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 。10 . 要使是假分数,是真分数,a应是(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 18 的倍数有( )个。A . 4 B . 6 C 无数2 已知A 、B、C 是大于0的自然数,ABC,那么( )A . C =3 把一根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长米,第二段占全长的,两段相比,( )A、第一段长 B、第二段长 C 一样长三、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四 将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 和 和 和 五 解答下面各题。1 五(2 )班有学生45 人,其中男生21 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2 一批货物共有600 吨,已经运走了250 吨。( 1 )运走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 2 )剩下的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3 小华和小明看同一本书,小华需30 天看完,小明需25 天看完,两人各看了5 天,他们各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4 五年级(l )班举行折纸比赛,一组7 个人共折了23 个,二组8 个人共折了36 个,三组6 个人共折了20 个,哪个组平均每人折的多呢?把比较的过程写出来。5 小明买同一种乳酸菌饮料。在甲超市里15 元可以买7 盒;在乙超市里17 元可以买8 盒;在丙超市里9 元可以买4 盒。请你帮小明算一算,哪家超市比较便宜。6 . 算一算,这些花的有多少盆?(并在下图中表示出来)7 哪天去参观博物馆?小红的妈妈工作4 天休息1 天,小红的爸爸工作2 天休息1 天,小红星期六和星期日休息。小红、妈妈和爸爸在2 日同时休息,三人一起去看爷爷。他们要在下一次同时休息的那一天去参观博物馆。那么参观博物馆是 日。8 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是由1 9 这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9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新的分数约分后是,那么减去的数是几?五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新知识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数的加法和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 体会分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的过程,鼓励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仅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学生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思考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学生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4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学生险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课时安排1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3 课时2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课时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 课时4 第五单元实力评价1 课时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二、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 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重点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 )个是,里有( )个。( 3 )3个是( ),是4个( )。2 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二)教学实施1 出示例1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 份,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 个,是3 个,合起来也就是。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二)教材第107 页的内容及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5 一8 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三.重点难点:掌握三个分数连加、连减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3 。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下:节目类型动画类游戏类教育类科普类其它时间分配( l )请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要求用一步计算的问题)学生自己将所提问题及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集体交流。( 2 )老师提问: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老师巡视,并请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板书在黑板上。方法一:+= +=方法二:+=引导全班学生观察对比这两种方法,并作出评价:“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学生交流,达成共识:用三个分数直接相加比较简便。( 3 )出示问题:其他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学生思考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板书:1-请学生试着计算。老师提问:“1 ”应化为分母是几的分数?为什么?请学生将计算过程板演出来:1-=-=提问:如果将换成,请你算出结果。学生计算:1-=提问:是多少?你能解释吗?小结:分子是0,根据分数与除法关系,用除以任何整数都得0,所以,凡是分子是0 的分数都等于O 。2.完成教材第107 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3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