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3284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一 古代史部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史阶段一先秦、秦汉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其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秦汉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此时期的文化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新旧秩序交替的过程推动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出现的各家学说为以后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时段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史实定位政治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通过变法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汉承秦制并不断完善经济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集体耕作;工商食官制度铁犁牛耕标志着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私营工商业兴起实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丝绸之路出现思想文化商代,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教育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科技繁荣;诗经和楚辞代表早期文学成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科技成就大量出现;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阶段二魏晋、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繁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推行完善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强盛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辉煌。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理学形成,科学技术世界领先。总之,东汉灭亡后,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动荡,隋唐和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具体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隋唐时期(581907年)宋元时期(9601368年)史实定位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结束分裂,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形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宋代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制,皇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在城市里突破了市、坊界限,农村形成大量草市,交子的使用;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租佃关系发展;瓷器生产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思想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深刻影响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方向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儒学处于转型时期,出现理学和心学;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知识分子地位的提高、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阶段三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总之,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学艺术的反叛性都体现了社会转型的特点,中国处于近代的前夜。具体时段明代(13681644年)清前期(16361840年)史实定位政治明太祖设三司、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经济(1)农业:大兴水利;(2)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部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3)商业:商帮、会馆出现,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限(1)农业:重视河防、海塘建设;(2)手工业:粉彩瓷器;(3)商业:商业区相当繁华,但对外贸易受限,“闭关锁国”政策,“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思想文化(1)科技:铜活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2)文艺:小说西游记等(1)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反君主专制思想;(2)文艺: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小说;京剧形成古代希腊、罗马史在古代希腊,以雅典为代表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保证了公民一定程度的自由,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古希腊人相比,古罗马人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在扩张征服和统治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发展出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创造了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总之,古代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具体时段古希腊(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公元前8世纪公元6世纪)史实定位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为特色的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打破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成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其基本的民主原则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共和国时期:起源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帝国时期:发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东罗马帝国时期:完成编订民法大全古罗马法对近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奴隶制经济非常繁荣,工商外贸繁荣,海外殖民扩张先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以农业为基础,后随着帝国对外征战,获得大量奴隶,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起来文化突出人的价值,人文精神觉醒,是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崇尚理性,信奉自然法则考点一周秦之际的政治文明1先秦时期(1)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为巩固统治,周王把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加强了王权,形成了等级序列,统治效果加强。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家国一体”,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强化了王权。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2)主要特点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2秦朝时期(1)中央体制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2)地方体制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重点深化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2018新课标全国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抓题眼商汤覆夏立商与其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的“仁德之心”间的关系。答案A1(2018衡水金卷考试模拟)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2(2018黄山二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西周与秦以后的制度没有联系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异是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C作者对秦以后的“独制”持否定态度D“大变局”指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B解析秦朝及以后的朝代还是从西周政治之中继承了若干制度,诸如贯穿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可知,西周与秦朝制度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故B项正确;该作者所陈述的仅是一种客观的史实,并没有夹杂个人的主观评判,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大变局”很明显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的转变而非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考点二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秦朝(1)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三者相互配合牵制,便于皇帝集权。2汉朝中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侍从建立中朝,与原来的三公九卿合称中外朝,削弱相权。3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4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相权。5元朝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6明朝(1)废丞相:明太祖废丞相,亲掌六部,设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2)内阁:明成祖设立,它是皇帝的内侍机构,皇权加强。7清朝(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2)南书房:康熙帝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3)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重点深化古代中国皇帝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018新课标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抓题眼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目的不同于客观效果;分割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答案C3(2018江西高三第二次联考)汉武帝之前,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这主要表明()A皇帝亲近管理人才 B当时丞相位高权重C丞相发挥辅君职责 D相权尚未威胁君权答案B解析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体,故A项错误;皇帝对丞相的重视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权重,故B项正确;丞相是辅助君主的重要官员,但汉代以后的君相关系并非这样密切,故C项错误;相权只要存在就会威胁君权,故D项错误。4(2018南充一模)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朝代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唐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宋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明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三省制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三省分权最终的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不是分权制衡,故A项错误;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三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郡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2汉朝(1)郡国并行制:汉初实行这一制度导致王国问题产生,出现“七国之乱”。(2)推恩令:汉武帝推行该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朝节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设置节度使,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4宋朝(1)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5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6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重点深化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大部分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2018新课标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抓题眼“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大部分由朝廷驻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骄纵的藩镇。答案D5(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答案B解析汉初郡国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权力,导致后来王国问题的产生,故A项错误;据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B项正确;据材料“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汉武帝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表明汉武帝后期王国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6(2018郑州一模)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A扩大了地方权力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答案C解析元朝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长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削弱,故A项错误;改土归流的实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改土归流加强了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改土归流便于中央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续性,故D项错误。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和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演变(1)夏、商、西周世官制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2)战国、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内容: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影响:有利于国家选拔军事人才,满足了国家统一的社会需求。(3)两汉时期察举制内容:官吏察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内容:中央选择德才兼备的官员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访本州士人,然后依据品行、门第等将士人评列九品,作为中央选官的依据。影响:推行初期,评判人才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门第,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5)隋、唐、宋、明、清科举制内容: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影响: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1)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度有一些变化。(2)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及地方高官。(3)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4)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地方。重点深化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是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其发展趋势如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5)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2018新课标全国卷,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该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抓题眼北宋宰相受门第影响很大,但到了南宋,祖上无官职记录的占了主流。答案B7(2018黄石高三9月调研)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答案D解析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8(2018滨州高三期末)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这说明中国古代()A通过司法介入维护纲纪B明确监察机构相关职责C加强监察官员权力制约D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答案D解析从材料“宋朝规定未曾担任过两任县令者,不得任监察御史之职。明代御史的人选,一般都必须是进士、举人出身才能应选”说明宋明非常重视监察官员选拔资历,故D项正确。考向一主干知识迁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命题点1唐宋元中央机构比较观察下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相权由相互牵制演变为相对集中B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被不断削弱C中央机构的行政职能被不断强化D元朝相对于唐宋实现了皇权独尊答案A解析题干主要展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没有提及中央机构的执政力度,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展现了中央机构的变化,没有涉及行政职能的强化问题,故C项错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皇权是一直加强的趋势,皇帝一直处于独尊的地位,故D项错误。命题点2明清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答案A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史论链接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过程始终矛盾交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博弈;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专制措施的结合。考向二能力方法渗透周秦政制之比较及察举制的历史理解命题点3比较历史现象的相同本质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鲁,要求他“大启尔宇,为周室辅”。秦朝时,殷通被朝廷任命为会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尽忠,拱卫中央。两者相同之处在于()A职位世袭的权力 B建立武装的权力C行政管理的权力 D设置官员的权力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世袭统治权,郡县制下官员不再世袭,故A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能够建立地方武装,而郡县制下长官不具备该职权,故B项错误;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权力,故C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县制下官员权力由中央规定,故D项错误。命题点4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读下表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答案D解析“孝廉”为两汉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故A项错误;“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断所选之人为贵族,故B项错误;“太祖(曹操)少机警”所举时空依然属于两汉时期,不能体现魏晋时期的发展,故C项错误;“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被察举者大都名不符实。考向三历史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批判、改造、继承与弘扬命题点5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魏晋行台的职能是中央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不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与刺史不同,故A项错误;从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故B项正确;从“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可知魏晋时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时期,故C项错误;行省是地方行政机构,执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史论链接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一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二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考向四学术成果创新秦汉历史特征学术前沿命题点6从时代特征理解历史研究最新学术观点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初创大一统帝国答案D解析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指隋唐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考向五隐性社会热点廉政建设及文化自信命题点7古代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唐代政事堂议政时由中书门下长官轮流主持议政会议,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会议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则便是违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有利于防范权力的滥用B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C是皇帝专权的有力工具D提高了监察官员的效果答案A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议政由三省长官轮流主持,体现了官员之间相互制约防止权力滥用,凡诏旨必须由政事堂盖印才能生效体现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权的滥用,故A项正确。命题点8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A南北民族对立尖锐B国史编写政治性强C民族融合尚未出现D都认同了华夏文明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南北朝皆自视为华夏文明,视对方为蛮夷,说明此时南北朝均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项正确。史论链接中国古代政治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考情统计年份类别25分大题12分大题2018年全国卷宋代到明清乡约制度2014年全国卷八股取士2014年全国卷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政策2013年全国卷东汉十四州与唐开元十五道2013年全国卷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25分综合大题导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材料二知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老早就说了:“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1941年,主持复兴书院的马一浮邀请钱穆前往书院讲演,钱穆的演讲主题便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国人竞诟中国传统政治,自秦以来二千年,皆帝皇专制。余窃欲辨其诬。”马一浮听后,大为赞赏。吴钩宋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吗(1)据材料一,概括归纳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6分)指导语答题关键:宰相制度的演变规律。注意起止时间。知识依托:材料一。试答: (2)材料二所述钱穆的论述所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3分)试以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为例论述这一观点。(16分)指导语从材料二中找钱穆的核心观点。关键句是“反驳那种认为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成见”。运用史实支持论证钱穆的观点。史实“唐、明两代初期中枢机构的变革”。试答: 答案(1)规律:皇帝利用自己身边的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次被分割,相权越来越分散,而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2)观点: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观点是片面的。论述:唐朝:皇权、相权是划分的,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唐初三省长官集体议政于政事堂,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称为宰相。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明朝:政府由皇帝独裁。明太祖时中书省被废、丞相被罢,说明中书省、丞相的设置不符合封建社会晚期高度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中书省综理机务,丞相高踞百官之上,对皇帝的权威构成潜在威胁。撤销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实际上是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从而保证了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12分论证题导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指导语先定论题再做阐述。论题要出自材料,符合要求;所用史实要支持论题观点。“制度创新与实践”是限定范围而不是论题。“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是王夫之的基本观点,可直接作为论题,论题中最好亮明观点。试答: 答案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方法指导:获取材料有效信息需找的三个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儒家思想阐述了“家国一体”观念,但不能推断这一观念是儒家思想促使产生的,故A项错误;“家国一体”观念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但材料没有反映出对“公天下”的取代,故B项错误;从“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可知家庭伦理有利于强化政治统治,故C项正确;“家国同构”的分封制下,君主还未实现中央集权,仍然是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2(2018东莞高三上学期期末)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这最能反映()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周朝揖让之礼”无关,故B项错误;C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相符,故D项正确。3(2018揭阳市高中毕业班一模)顾炎武认为“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柳宗元强调“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此其所以为得也”。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都认为分封制优于郡县制B都认为郡县制优于分封制C都强调圣人在制度构建中的智慧D制度的更替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说明郡县制实行不是一日出现,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二者优劣,A和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制度创设过程中人的作用,C错误。4(2018葫芦岛一模)阅读下表,据此可知()汉帝太尉在任时间任前职位去职原因高祖卢绾公元前202年列侯迁燕王周勃公元前196年列侯官省惠帝(高后称制)周勃公元前189前180年列侯迁丞相文帝灌婴公元前179前177年将军迁丞相、官省景帝周亚夫公元前154前150年中尉迁丞相A.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列举了汉初设置太尉及其升迁情况,与不需要设置太尉矛盾,故A错误;根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太尉的任前职位和去向并不固定,说明当时为了加强皇权,对太尉的设置并无定制,故B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卢绾和周勃为高祖世交和高祖遗命,不能说多为皇帝亲信,故C错误;太尉是中央设置的官员,不是封国,故D错误。5(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答案D解析唐代这一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又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正确。6(2018太原期中考试)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答案C解析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与民主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在决策层沟通中的作用,没有涉及三省的运行机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说明谏官制度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故C项正确;唐代谏官制度服务于君主专制,不能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故D项错误。7(2018安康模考)唐朝以来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地位仅次于宰相,称计相。宋朝建立后采取改革措施,让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宋朝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B通过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C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力D削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设立三司使一职,让其总管四方贡赋和国家财政,行政关系隶属于宰相”,“三司使脱离宰相的控制而总管财政,自成独立的体系,直接对皇帝负责”,把丞相的行政权与财权相分离,最终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8(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由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答案D解析据材料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由重德到重才,重视才能不能推断出是民主和科学的,故A项错误;宋代以前注重德行而不是门第,故B项错误;监察官的选任一直受到皇权的控制,故C项错误;据材料监察官选任标准的演变趋势由重德到重才,故D项正确。9(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行省()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衡机制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提及行省的内部纷争,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议拟咨来”,与B项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可以看出行省拥有一定的自决权,故C项错误;材料第一句反映重大事情,行省需要向中书省禀明请示,第二句中提及公事“合与决”“从公依例与决”,故D项正确。10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表明废丞相后,六部地位提高,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D项正确。11(2018衡阳高三12月联考)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到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权力稳固 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 D保密性强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军机处人数不断变化可以看出皇帝可以随时决定军机处的权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反映军机大臣人数的变化可以推断机构设置和人数并不确定,故B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历朝军机大臣人数都在六人左右,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大臣人数变化而不是保密的程度,故D项错误。12(2018成都市三模)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A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C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梁启超认为,秦代实行专制,与秦始皇“夷六国”“扫封建”而设郡县密切相关。“有郡县,然后土地人民直隶于中央政府,而专制之实乃克举。亦惟以如此广漠辽阔之土地,而悉为郡县以未于中央政府,则非大行专制不能为功。中国自周末贵族政治撕灭,失去限制君权的阶级,致使专制政治不断得到加强。权臣于国有利有病,但对于君主则病多于利,故欲行完全专制政体之君主,无不摧灭之”。摘编自张昭军“中国式专制”,抑或“中国式民主”材料二自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钱宾四先生全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的含义及形成原因。(10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治政府”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地域辽阔,巩固大一统的需要;贵族政治的消失;权臣势力的削弱。(2)含义:打破世卿世禄(贵族政治),选官于民间(公众);文人成为官僚主体(非武人);具有典章知识、治国才能、担当精神。原因:世卿世禄和武人政治的弊端;察举制、科举制的实行;儒家思想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3)影响:扩大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基础;对君主权力有所限制。14(2018邢台高三12月质量检测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文书概况西周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明清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分)(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史实。(“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