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2500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专用)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016江苏单科,T19)斯大林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计2018年江苏高考会较多地通过新材料,变换新视角来创设问题,纵向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关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比较。(2014江苏单科,T15)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作用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2015江苏单科,T19)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深化理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显著特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争特殊环境下,用军事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试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3.内容(1)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3)商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易错易误】 新经济政策不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点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2)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集体农庄。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1)功绩(2)弊端【深化理解】 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考法1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典例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24年,农民的税款逐渐降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新经济政策抓关键从1921年开始,农民年平均税款逐渐下降。定方法数据表格类试题:第一步:仔细读表格。对表格要“三看”:一看表格所反映的时间、空间,以便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的关键信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步:要高度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很大程度上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第三步:捕捉表格中潜在的动态信息,即读出表格中所蕴涵的变化、态势等。第四步:联系课本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史论链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考法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典例 (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斯大林模式”抓关键材料1928年1公担稞麦的价格对比1952年、1953年谷物的价格。定方法信息解读类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变”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史论链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2)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2.主要内容(1)农业(2)工业3.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知识点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主要内容(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易错易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考法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典例 (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材料中的利润刺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带来的,故C项与之一致;A、B两项是农业改革措施,与企业无关系,排除这两项;D项是政治改革内容之一,与经济利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抓关键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定方法信息定位法: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来回答。【史论链接】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1.内容(1)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消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7泰州质检)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解析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村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据此判断,列宁()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解析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2018丰县中学模拟)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C.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解析材料中个体农户在改革之后绝大多数成为了集体农庄的农户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的国内战争是在1918192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当时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17扬州调研测试)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并非“仅仅是退却”,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随着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开创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答案D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5.(2018南京、盐城调研)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材料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给农场一定的自主权,提高粮食收购价格,A、D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建立家庭农场,C项错误。答案B6.(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解析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故C项正确;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不是实质是具体做法,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尝试,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D项错误。答案C7.(2018常州模拟)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和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2)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3)评价: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课后巩固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018苏北三市模拟)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说明当时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方法,故C项正确。A项是1918年11月推行。B项是1921年实行。D项是斯大林时期。答案C2.(2017江苏南京学情卷)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材料中“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该政策是苏俄时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答案A3.(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调研)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解析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即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可能促进农业的迅速恢复,故A项错误;“根本变化”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与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不符,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新经济政策4.(2018无锡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集体农庄制 D.义务交售制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A项错误;固定粮食税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由自己“自由地支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农民经济”,故C项错误;政策仅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D项错误。答案B5.(2018镇江模拟)“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A.允许部分企业私有化B.全面恢复私有制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D.禁止私人贸易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出现,全面恢复私有制、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禁止私人贸易都不符合史实,A项符合题意。答案A6.(2018南京、盐城调研)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此观点的核心是()A.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B.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C.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D.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解析利用市场与材料中“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不符,故B项错误;“唯一措施”与材料中“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不符,故C项错误;“主要方法”与材料中“扩大市场的容纳量”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三斯大林模式7.(2017镇江模拟)与下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高度集中体系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8.(2018徐州树人中学模拟)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金陵中学模拟)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该期间苏联的经济体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01985年”和图示内容,结合所学,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故B项正确;材料叙述了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与西方封锁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联国内经济结构失衡,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7苏北四市期中)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这一做法()A.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B.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C.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D.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解析材料反映不给农民发放身份证是为“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发展,故A项错误;1929年苏联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限制农民自由流动,为工业化提供保障,故B项正确;不发给农民身份证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生产成果的剥夺,以支持工业发展,导致了工农业比重失衡,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四赫鲁晓夫改革11.(2017苏北四市调研)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A.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B.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C.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D.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解析“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苏联初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国情,推动了苏联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故A项错误;“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说明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故B项正确;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7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C.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解析由题干信息可判断“他”是赫鲁晓夫。A项说法错误,赫鲁晓夫废弃部门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C项与斯大林相关,D项与戈尔巴乔夫相关,B项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措施,符合题意。答案为B。答案B13.(2018苏北四市模拟)布尔拉茨基在评价赫鲁晓夫时指出:“他谴责了斯大林,但是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他批驳个人迷信,但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据此可知赫鲁晓夫改革()A.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重点B.有效防止了权力的专横C.彻底消除个人迷信根源D.尚未打破原有体制框架解析根据所学,赫鲁晓夫的改革方向重点在农业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改革并未根本触及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没有根本触及斯大林模式,相当于保留了个人崇拜滋生的土壤,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没有触及专横的政权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生育他的体制”,表明赫鲁晓夫改革的不彻底性,只是原有体制上的一种修正,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五戈尔巴乔夫改革14.(2017徐州、连云港、宿迁联考)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苏联官僚主义的习惯势力,以党的领导干部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对自由交流知识的限制和缺乏激励个人发挥主动性的制度,这一切使它在迎接未来的高技术革命方面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为此()A.斯大林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B.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C.赫鲁晓夫发起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D.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解析材料体现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弊端,不是开始推行,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实行新经济体制是经济领域的改革,与材料中针对政治体制弊端改革不符,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批判,不是对政治体制弊端的改革,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是针对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故D项正确。答案D15.(2017南京学情测试)1987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解析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A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25分)16.(2018启东中学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在晚年概括总结十月革命时,说:“遇到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时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挺身起来斗争”,“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争得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基本条件”。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材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材料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程。19291933年期间,苏联大批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派遣2 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苏联兴亡史(1)材料一中“挺身起来斗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其历史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材料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目的。(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提供的有利条件。(6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7分)答案(1)斗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意义:增强了工农的力量,发展社会主义文明。(4分)(2)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2分)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4分)(3)条件: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保证;证明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行性,有利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强化。(6分)(4)启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改革完善;需要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引进别国的先进技术;必须处理好民生问题,让经济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