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2157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线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主线二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分封制的影响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历史遗存影响a.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b.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c.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真题例证1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考向预测1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影响(2017晋冀豫联考)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A解析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材料“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表明无法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故B项错误;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2.先秦时期“家国一体”的形成与演变(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真题例证2家国同构对中国古代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考向预测2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同构”)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C项正确;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D项错误。3.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宗法制促使“忠”“孝”观念深入民心,造就了中华民族“国”与“家”密不可分的观念。(2)受宗法观念的长期熏陶,国人养成了谦和忍耐、温良恭敬、勤劳俭朴的社会美德和尊老爱幼、兄弟相亲的社会公德。(3)宗法制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例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4)宗法制中“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自律盲从”等成为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道德专制导致了国人重人治轻法治,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主法制进程。真题例证3“立嫡以长不以贤”原则的影响(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答案D解析“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A项错误;“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B项错误;“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考向预测3宗法正统观念的影响(2017山东青岛模拟,24)山西省因历史上出现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解析晋国是周成王直接分封的诸侯国,而韩、赵或魏则是三家分晋后受周威烈王追封的诸侯国,不具有正统地位。故D项符合题意。短板1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查短阅读和理解史料时,断章取义,囫囵吞枣,扣不住主旨大意。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材料中“字数多”“语句格式化”等词句误选A项,而实际上史料反映出铭文沿袭商代,不是新文字体系。有的考生弄不清材料的主旨误选C项或D项。而“追颂祖先,保用子孙”正是维护宗法制的体现而非挑战,故C项错误。史料反映了青铜器的功用并无变化,故D项错误。补短抓中心词理线索寻主旨,全面提取史料信息。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周代青铜器与商代相比,从字数、语句到内容的变化,其中不变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找出其中心词从而理清线索:“沿袭商代格式化语句追颂祖先子孙保用”,这体现的正是价值习俗的继承发扬,这一主旨是正确解题的依据。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答案B针对练1(2017山东济宁二模)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继承为:懿王孝王(懿王叔父)夷王(懿王太子),这贯穿其中的是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孝王是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的,但夷王不是因为贤明而是因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为王的,故B项错误;太子燮被拥立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朝代中央机构地方机构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中期的藩镇北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使、三司使)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元朝一省制(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废除行省制,设三司清朝军机处沿用行省制发展趋势中央政府机构日益完善;相权削弱直到消亡,皇权加强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地方自主性减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具体表现在: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削弱相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限制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真题例证4史学研究中对历史事实的认定方法(2017课标全国卷,26)下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四则材料记述的共同点是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A项“皇帝”与材料中“秦王”不符,故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项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非“主帅”,故排除B项;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而其它三则材料均未提及,故排除D项。考向预测4唐代中枢机构中的行政规则(2017山东临沂高三模拟)“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答案D解析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B错误;“权庞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错误;斜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故D正确。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真题例证5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课标全国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考向预测5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背景下的皇权制约因素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敢于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3.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 明清内阁近代西方内阁(英国为例)条件封建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完成性质内侍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权力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完全取决于皇帝议会多数党组阁,对议会负责,首相控制行政权、立法创议权;总统制下的内阁由总统组建,对总统负责影响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真题例证6物化的政治制度中英建筑之比较(2013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解析解答图片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习俗、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解答本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考向预测6明代内阁职权的强化“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率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A、C、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项。4.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真题例证7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2017课标全国卷,25)下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考向预测7元代的行省制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答案D解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行省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短板2史料信息与历史概念的对接有偏差例题(2016新课标全国乙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查短明代“废行省,设三司”这一历史概念包括:(背景)明代吸取前朝行省制的弊端(行省官员主政一方,大权独揽)。(内容)废行省,地方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对中央(六部)负责。(影响)这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三司实际上缺乏一个主导机构,因此省内“事无总统”,难免运转不灵。材料信息是:明代三司由对六部负责变为对巡抚负责。联系以上历史概念,可以判断这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因为明代已吸取地方官员大权独揽的教训,故A项错误。这也不是削弱六部的权限,六部本来是中央机构,与地方三司是“对口管理”,变化之后六部职责未变,故C项错误。三司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无对立的情况出现,故D项错误。补短准确提炼题干史料信息,全面把握历史概念,仔细分析选项与史料题干信息的逻辑关系,做到准确对接。明代三司由向六部负责变为对地方巡抚负责,这就克服了省内“事无总统”的弊端,有效地整合地方行政资源,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答案B针对练2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A.已经威胁到皇权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答案D解析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一、选官制度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1)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2)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标准。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3.科举制(1)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3)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二、监察制度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审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络。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立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机构都察院。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两大阶段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1)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2)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真题例证8科举制的现实作用(2016课标全国卷甲,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考向预测8科举制的价值取向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据材料“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可以得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2.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皇帝拥有最高监察权。(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3)重视监察官的选任。(4)凭政绩黜陟,严格考核监察官。(5)允许风闻言事。真题例证9元代中书省的集体决策(2015福建文综,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解析材料主旨强调“奏事”“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材料表明强调集体决议,以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省规”并不专为军国急务而设,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分权”,并且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说明强化皇权,故C项错误;并不是“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而是意见不同时由皇帝裁决,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9北宋通判的职权宋史职官志载:宋代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被视为“州郡最要之任”,“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并且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宋代通判()A.兼有地方行政权和垂直监察权B.拥有对地方守臣的领导权和司法权C.资料不可靠,通判只在唐朝存在D.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答案A解析宋代通判对地方军政、财政以及司法事务“可否裁决”,拥有地方行政权,同时对地方官的政绩“得刺举以闻”,拥有垂直监察权,故A项正确;通判与地方守臣相互制约,而且还有监察权,故B项错误;通判在宋代出现,故C项错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判不可能单独掌握地方军政财权,故D项错误。短板3不能完整理解题意,对材料断章取义例题(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查短本题易错选为C项,错选原因主要是由于仅据题干中“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不能从整体上完整把握题意。本题备选项中B、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即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补短审读材料时一定要将题干语句表述读完整,尤其要避免断章取义。本题中“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中的“然”,表明其前后句意有所变化,选题时更应从“然”字转折之意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A正确。答案A针对练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该官制选官标准来看,该选官制度属于察举制。察举制实行于西汉,世家大族的没落于魏晋之后,故A项错误;该官制提出了选官标准,明确了士大夫做官途径,故B项正确;察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隋唐科举制兴起,才为历朝沿用,故C项错误;察举制实行官府征召和地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科举制才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故D项错误。精准训练一、选择题1.(2016河南三市模拟)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公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学生应注意关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作为诸侯,郑庄公的种种行径:“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已被破坏,故选D项。A项错在“开始”;B项“彻底”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主要体现的不是宗法制,C项不符合题意。2.国语鲁语上说:“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终则讲于会,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训上下之则,制采用之节,其间无由荒怠。”这表明()A.诸侯五年朝觐周王四次B.诸侯应向周王申报财产C.分封制具有制度性保障D.分封制以礼乐制为基础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先王为诸侯立下制度,规定诸侯每五年要派使臣觐见天子四次,诸侯亲自朝见天子一次;事毕就集中在一起讲习礼仪,用以厘正爵位的尊卑,遵循长幼的次序,讲求上下的法度,确定纳贡的标准,在这期间不能缺席或怠慢。故C项符合题意。3.(2017湖南长沙二模)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卿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礼节轻重决定地位的尊卑B.古人对丧葬的轻视C.丧葬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D.丧葬制违反宗法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殡葬时间依次为七日、七月五日、五月三日、三月。这种殡葬制度与宗法制的等级秩序正好吻合,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殡葬的时间,不是礼节的轻重,故可排除A;B项不符合与材料信息主旨,排除。4.(2017广东汕头二模)秦汉以后“官”掌握行政权力,“爵”用来确定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历代帝王往往采取“官以任能,爵以酬功”的做法,其主要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提高官府行政效率C.维护君主统治权威 D.削弱贵族政治势力答案C解析秦汉以后的历代帝王“官以任能”,是为了更好的施政以维护封建统治,“爵以酬功”是为了更好地笼络臣子,总之是为了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A、B项反映的目的不够全面,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该三项均排除。5.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王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处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的词语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6.唐太宗即位之初,担任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对于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这主要反映了当时唐朝行政机制的特点是()A.宰相专权 B.皇权独尊C.分层决策 D.三省分权答案C解析门下省负有审核诏令的权力,且门下省给事中并非宰相,不能说明宰相专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尽管已经过皇帝的签署下发到门下省,但他坚持不肯署敇,这个决定终于没有颁下施行”可知不能说明皇权独尊,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中书省和门下省,未涉及尚书省,无法体现三省分权,故D项错误。7.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发布政令“分置二十四都督府”,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设置十道按察使,后罢;开元二年(714年)复置十道按察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主要说明唐朝()A.最高统治者忽视对地方的行政治理B.地方行政运行机制日益完善C.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地方权力D.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理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统治者为解决地方治理的困境,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这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州县的矛盾心理,故选D。从题干看,统治者非常重视地方治理,排除A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宋代通过分化事权来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项。8.(2017湖南十校联考)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统治者还对官僚制度和科举制进行改革。这反映出当时北宋()A.统治者注重吸取历史教训B.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C.政治体制未形成完整体系D.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提供的这几本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都侧重于对历史的总结反思,故A项正确;几部史书的编修,不能确定是否重文轻武,故B项错误;材料既然有改革的说法,说明是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故C项错误;宋代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但从材料的三部史书无法证明,故D项错误。9.(2017湖南长沙高三统考)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答案D解析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主的默许,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魏晋时期皇权相对削弱,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个别国家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D项正确。10.(2017山西五校联考)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A.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B.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D.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答案C解析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故D项错误;六科制度改善了朝政,故C项正确。11.(2017湖南十校联考)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A.科举考试程序严格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C.考试舞弊风气盛行D.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答案B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读卷官的人选的变化,没有涉及考试程序的变化,故A项错误;从祭酒、修撰等官到执政大臣的变化,能够看出国家对科举的重视程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考试过程的描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对考试程序的描述,无法判断选拔时是否公正,故D项错误。12.(2017河南洛阳高三统考)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已失去其绝密特性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突出军机处是否避免大臣专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可以看出其地位逐渐上升,逐步成为中枢机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将其与内阁地位比较,故C项错误;军机处仍然具有绝密特性,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元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答案(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解析第(1)问,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中“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的信息来归纳。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可以从材料二中“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的相关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思考作答。14.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伟大创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科举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二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这位作者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特点:平民性;综合性。影响: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推动了“平民政治”的形成;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巩固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2)观点一: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中国近代已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并非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导致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局面。(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二:材料认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近代由于废除了科举制,不仅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也使一些手握重兵的强势力量能够割据一方,从而加剧了社会动荡。(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平民政治”“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相结合”可概括出特点;据材料一中的“打破了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扩大了基础”等信息可概括出影响。第(2)问,首先概括出材料中的观点,然后指明对此观点的态度并联系相关史实进行评述。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