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9598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技法提分点15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法提分点15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三步骤分析语言技巧读文支招第一步整体关注1.全诗共八句四联。2.注意标题。“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第二步把握内容1.首联概写现实情状。2.颔联忧怀国危体衰。3.颈联抒写失落忧愁。4.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典题文本 (201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迮:狭窄。【诗歌赏析】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吧。对点解题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解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暗示了思考的方向。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答案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解析中间两联,第一句讲自己登高望远,乾坤狭窄,这是所见之景,寓“愁”于其中,但未明“愁因”;第二句讲两个方面,一是中年得病,二是日月(指时间)紧迫(遒:迫近);第三句“空许国”言己壮志难酬;第四句“五更画角”(画角:乐器名,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在姜夔扬州慢中有“渐黄昏,清角吹寒”句)言战事未息。答案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1.(2018江苏盐城、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黄庭坚关寒塞雪欲嗣音,燕雁拂天河鲤沈。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注】 嗣音:传递信息。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1)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答:(2)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答:答案(1)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2)“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这两联诗人运用虚写,联想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2.(2018江苏常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苏轼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1)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答:(2)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答:(3)“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答:解析(1)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体现兴致之盎然;颈联写景,眼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尾联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2)首联中,先说“得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颔联,独自拨开榛莽寻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诗人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本诗中的“谁怜破屋眠无处”这一句就是化用了这些诗句。答案(1)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2)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2018江苏兴化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鹦鹉洲李白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注】 此地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东汉末,祢衡恃才傲物,曹操想羞辱他反被羞辱,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给黄祖。后因与黄祖言语冲突而被害,时年二十六岁。(1)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特色。答:(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解析(1)重点抓住诗句中的“鹦鹉西飞”的典故分析用典的手法,抓住“香风暖”“锦浪生”乐景和整首诗的情感分析“以乐景写哀情”。(2)注意抓住诗句中的“何青青”“迁客”“徒极目”“孤月”“向谁明”分析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悼念之意,自己的失意、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答案(1)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颈联:运用比喻,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从视觉、嗅觉相结合的手法描写鹦鹉洲美好的风光反衬,以春景,反衬出下文自己内心的孤苦之情。(2)对祢衡才华的倾慕之意;对祢衡的悼念之情;借祢衡抒发孤傲自得之意;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1.(2018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赵鼎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注】 赵鼎(10851147),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欃(chn)枪:喻邪恶势力。(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答:(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作赏析。答:答案(1)环境凄清,知音难觅,中原沦陷(有家难回),壮志难酬,老来漂泊。(2)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2.(2018江苏百校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金陵怀古(其一)王安石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 霸主: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麦秀:即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2)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即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请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运用对比手法。揭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相继、创业艰辛难守成的奇怪历史现象,引发怀古之情;抛出问题,为颔联议论作铺垫。(2)冷静剖析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不必为之惋惜悲伤;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3.(2018江苏栟茶中学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七兄赴扬州帅幕陆游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注】 荛:樵夫,这里代指普通人。(1)诗的一、二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答:(2)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答案(1)“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表达了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诸公谁听刍荛策”表达了抗敌复国策略不能得到采纳的悲愤。“吾辈空怀畎亩忧“表达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2)借景抒情,借描写急雪打窗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痛苦;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4.(2018江苏常熟阶段性抽测)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下列小题。沁园春陈维崧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管,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1)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梅”的?请根据上阕内容进行概括。答:(2)分析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答:答案(1)从数量、颜色、姿态、气味等方面来正面描写,同时游人争赏侧面描写了梅花繁盛美景。(2)首先写出了空城寂寞、亡国有恨的悲叹;接着由用泪画成(泪眼愁看)的梅花图慨叹梅花开放时节人们争赏的情景已无踪迹(人生如梦般虚幻);最后表达携带此画,漂泊江海,度过余生的隐逸情怀。5.(2018江苏常熟阶段性抽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 开成二年,杜牧任监察御史,得知弟弟患眼病,寄居在扬州东北的禅智寺。杜牧赶去扬州,弟弟病尚未治好时假期已满。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他放弃官位留了下来,其间写了这首诗。(1)请分别简析诗歌第二、三联中“满”和“生”字的表达效果。答:(2)此诗首联和尾联的写作手法有相同之处,请对此进行赏析。答:答案(1)“满”字写石阶上青苔之盛,侧面表现来人之稀,烘托了气氛之冷清。“生”字以动写静,写出暮霭渐渐升起的情态,描绘出日暮时分的场景,渲染了环境的凄迷。(2)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6.(2018江苏徐州期中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送薛秀才南游许浑姑苏城外柳初凋,同上江楼更寂寥。绕壁旧诗尘漠漠,对窗寒竹雨潇潇。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从此草玄应有处,白云青嶂一相招。【注】 草玄:淡于势利,潜心著述。(1)请找出前三联中表明季节的词语。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作用?答:(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答案(1)柳初凋、寒竹、秋雁;渲染分别时的凄清氛围;烘托分别时的悲凉心境;表达惜别情感;烘托友人别后的孤单。(2)寓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想象薛秀才南游后可以淡泊势利,潜心著述,与白云青山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7.(2018江苏扬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问题。定西番温庭筠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注】 汉使:指张骞。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凡西域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诸国,先后皆定。”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之。(1)词的上下两阕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作简析,并简要概括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答:(2)请简要赏析“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答:答案(1)上阕写过去张骞离开西域时民众的不舍和思念,下阕写现在再也没有张骞这样的人出使西域。对张骞平定西域功绩的赞美,对国家衰弱无力经营西域的失望。(2)拟人:赋予月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月影的情态;视觉、听觉、心理感受相结合:“羌笛一声”写听觉,“月徘徊”写视觉,“愁绝”是心理感受;借景抒情:通过羌笛悠悠、月影徘徊表达了词人的感伤之情(答“以景结情”亦可)。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以下小题。春晚左纬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注】 交游:朋友。(1)“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中的“惊”字用得很好,试作简要分析。答:(2)这首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诗人看到“池上柳依依”“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的美好春景,高兴地将一一指点给身边的朋友看,但回应的仅是稀疏的几声赞叹声。这巨大的反差,使诗人从对美景的陶醉中惊醒,诗人猛然意识到一些朋友已逝世,身边的朋友一年比一年少了,一阵孤寂之感不禁袭上心头。这一“惊”字,把诗人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很好地表现了出来。(2)这首诗使用了以乐景衬哀情(或衬托,或反衬)的艺术手法,将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前四句写景,描写了一幅晚春的美景图:池塘边柳树长条低拂,美丽的蝴蝶随落叶飞舞,燕子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轻轻掠过。这些景物描写有力地反衬了后四句中表现的诗人晚年的孤寂之情和对美好时光将逝的伤感之情。最后一句又用景语作结,以晚霞中诗人倚杖的形象,寄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之情,情景交融,言已尽,意无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山行即事王质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指出并简要赏析。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答:答案(1)这两个字是“喧”和“狎”。鹊声喧闹,鸥鸟嬉戏,这两个字写出了动物在雨后日出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宜人山色的喜爱之情。尾联运用拟人手法,写经过雨洗日照后的明净秀丽的山色,不用言语,就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以下小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首联中哪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分析。答:(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答:答案(1)“空”和“同”两字最有表现力,同时也是全诗的诗眼。用“空”字写六朝繁华荡然无存,用“同”字写大自然未改其本色。这两个诗眼意在表达作者对物是人非的伤感。(2)本诗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作者感慨自然亘古如斯,而六朝人物早已化为尘土;又由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夜坐有感何梦桂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注】 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云龙:君臣风云际会。参差:排箫,古乐器名。(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赏析。答:(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答案(1)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政权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同志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2)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读、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1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完成后面的问题。太常引暮行李齐贤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灯火小于萤,人不见、苔扉半扃。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今夜候明星【注】,又何处、长亭短亭?【注】 明星:启明星。(1)从这首词的上阕可看出作者的心理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答:(2)这首词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答案(1)“栖鸦去尽远山青。看暝色、入林垌”写出了暮色推移的时间变化,体现了作者急于找到宿处的迫切心理;“灯火小于萤”一句写出一星灯火使行人感到莫大的安慰和希望;“人不见、苔扉半扃”通过住宿处的破败写出了作者的失望心理。(2)衬托。以“栖鸦”衬托旅途孤寂。想象。“又何处、长亭短亭”想象次日即将踏上的漫漫征程。借景抒情。以“照鞍凉月,满衣白露,系马睡寒厅”的宿处简陋之景抒发了作者难以入眠时的凄凉酸楚之情。(如答其他手法且有合理分析亦可)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后游【注】杜甫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注】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其时,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而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1)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要分析。答: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作者将寺、桥、花、柳拟人化,用“忆”“怜”“待”“无私”描写山寺之景,山寺仿佛忆起“我”以前的游览,溪桥对“我”的再渡感到高兴,花绽开笑脸,柳舞动腰肢,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江山有情,好像在等待着“我”再度登临,生动形象,别具情味,表达了作者再次游览此地的喜悦之情。运用了反衬(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作者以此美景来衬托自己的“客愁”,以喜写悲,益增其哀。(两种手法任选其一即可)(2)作者通过描写寺桥有情、花柳无私、原野浸润、沙地暄暖等,表现了景色的美好,从而表达了自己再度游览时的喜悦之情。在美好的景色中游览,暂将客愁忘却,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愁绪(或强作豁达)的情感。作者流落西南,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作者满腔愁愤,难以排遣,只好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