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三 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7633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三 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三 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一章 核心题点精练 专题四 论述类文本阅读 精练十三 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心题点精练十三重要词语多重含义理解的关键点论述类文本是以阐明观点道理为主的文体,其观点道理有时浓缩在文中的重要词语中,也就是说通过对该词语含义的理解就可以把握文本的观点道理。因此,江苏卷特别重视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以至于这类试题几乎每年都出现。那么,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点在哪里呢?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患病,乃一种特殊境遇。一个生病的人,无论肉体、意志和灵魂,皆坠入一种孤立、紊乱、虚弱的低迷状态,他对身体失去了昔日那亲密无间的熨帖和温馨的感觉,俨然被异质侵入,肉体被劈作了两瓣污染的和清洁的,有毒的和安全的,忠实的与背叛的美国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札记中毫不隐讳地说:他对医生本人不患重症感到“遗憾”。因为如果那样,医生本人就无法体会患者的恶劣处境,无法真切地感受一个人面临生命危难时的悲伤与恐惧,亦无法感同身受地去呵护、体恤对方。读至此,我唏嘘不已。没有比这种“角色亲历”更能对蒙昧的医学现实有帮助了。体会做病人的感觉这对履行医职乃多么重要的精神启示!它提醒我们,一名优秀的白衣人永远不能绕过患者的痛苦而直接楔入其躯体,他须在对方的感觉里找到自己的感觉,在对方的生命里照见自己的生命,于对方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尔后,才能以最彻底和刻不容缓的方式祛除这痛苦。托马斯的话给自己的岗位设定了一种积极的难度,一份严厉的心灵纪律,进而从人文的角度更近地帮助医学,提升其关怀质量。它催促白衣人:以生命的名义,以全部的激情、理性和庄严努力工作吧!因为,拯救别人就是拯救自己,病人之现实亦即我们之现实,个体之命运即人类之命运。(节选自王开岭白衣人:当一个人痛苦地来见你)1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角色亲历”?答:_答案医生最好能在自己的生病经历中真切体验做病人的感受;医生对患者的痛苦要感同身受,在病人的痛苦中认出自己的那份责任;“角色亲历”是严厉的心灵纪律,体现了高尚的人文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中国文学经典之“道”观文学经典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经典作品的确立是一个动态衍变的历程,然而透视经典生成和变化的历史痕迹,不难发现总有一些潜在的内核在这种变化中化为一种准则与范式,这就是文学经典之“道”,犹如自然之道,万物之母。正因为有了文学经典之“道”的潜移默化、导向与规范,所以至今很多经典能够穿越时空依旧存在。中国文学经典之“道”实际就是内化于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根源。传统的儒家之仁义、智慧、孝慈、忠君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有了入仕、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抱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理念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很多爱国题材的作品,并至今一直被誉为经典,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又如讲述英雄造反起义的轰轰烈烈故事的水浒传,其内核也都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替天行道”的梁山宗旨、招安报效朝廷的思想最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传统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使中国文人远离庙堂而退隐山林,回归自然,这为中国文人在精神上提供了可以喘息、聊以安身的家园。入仕之不得,壮志之未酬,尚能在自然界中找到生息之处,获得精神的寄托与愉悦。所以导致中国文人注重对自然山水风光的描写,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然而这些对自然的优美描写之中却也隐含了归隐之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与苦闷。无论是儒家源于好学、行仁的和谐,还是道家重个体自由理想、精神超越,重逍遥自在、无拘无碍,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都对历来的文人在建构审美人格境界上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这种对审美人格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些审美意识的积淀,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立意、构思、用语、用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创作、接受与评判意义非凡,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品”情结。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完美的人格,表现积极乐观的精神与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其次是重“情”的追求。对情感的审美与追求,包涵了对人伦之情与对自然之情的理解与追求。这种尺度就是历史文化的水平线,它自动履行起评定经典裁判的职责。这种尺度动态地平衡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那些在这种尺度之下建构起来的,所描绘的世界、所表现的情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得到读者的认同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的作品,最终才可能成为文学经典作品。(有删改)2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经典之道”的含义?答:_答案文学经典之“道”是中国人心中的儒、道性外化在文学作品的表现,通常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与追求。文学经典之“道”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与感染读者,成为读者评判文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文学经典之道,就是经典生成和变化过程中由潜在的内核变化成的一种准则和范式。3按顺序分点列出源于儒、道家的审美意识成为评判文学经典的重要准则要经历的几个步骤。答:_答案这种审美意识影响了文人审美人格境界的建构。文人对这种审美意识的追求逐渐成为文学经典审美理想与境界的追求。文学经典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乃至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传统的无意识。这种审美意识成为文学经典作品创作、接受与评判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尺度。4根据文意,说说水浒传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答:_答案因为水浒传内核是塑造、歌颂忠君爱民之事,是以儒家思想为旨归,符合人们在评判文学经典时对“品”的要求,因而能穿越时空依然存在,成为经典。高考所考的重要词语一般都是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而理解多重含义的关键点有以下几个:1找准找全区域将该词语代入原文寻找,一般而言,凡是该词语出现的地方,就是答题要点所在的地方。有时是集中在某个段落中,有时是散落在不同段落中。因此,理解多重含义找准找全区域是首要前提。2分层提取要点对涉及的区域进行细读,把握词语所在句子中前后修饰限制语,提取核心信息;对于信息集中的段落尤其要善于划分层次,层次划分清楚了,含义的层次也就清楚了。另外,要有联系主旨的意识。3多层次、多角度答题词语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反语义、双关,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有具体义、抽象义。一定要善于抓住该词语在语境中不同层次、类别的含义,考虑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回答。词语含义题一般有三至四个答题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家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作“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作“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唯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有删改)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和合文化”的特征。答:_答案是一种健全的心态,是针对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综合运用儒、释、道等多种学说,协调、化解其中的冲突。2联系上下文,简述文中画线词语“我执和法执”的内涵。答:_答案“我执”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等,不能超脱;“法执”指为世俗的现象所迷惑;“我执和法执”使人沉溺于过度的世俗追求,计较得失而不能自拔,烦恼缠身(精神被束缚,得不到解脱)。3作者认为培育“和合文化”为什么必须“儒、释、道互补”?答:_答案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分别代表两种人生态度,趣旨正好相反,互为补充,可以实现“张弛和合”。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生的哲学,佛教从外国引进,主要是讲死的哲学,生和死构成互补关系,可以实现“生死和合”。要成功化解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冲突,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必须要综合运用儒、释、道三种学说。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