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3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6679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3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3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3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三)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历程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分析解读2017全国卷,29晚清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以晚清时期中国留日学生的分布为背景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嬗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多次轮流考查本单元主干知识,特别是对抗日战争的考查较多,试题既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又侧重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备考时,应熟练掌握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主干知识,提升史学素养,运用历史基本理论解决问题2017全国卷,30抗日战争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政策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共产党争取民族解放的努力,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17全国卷,4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以中外民族主义的比较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角度一全面认识列强侵华1主要侵略方式(1)军事侵略:近代西方列强主要发动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2)政治侵略割占土地: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获得特权:南京条约附约的“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辛丑条约规定的驻兵权等。以华制华:从瓜分中国到扶植代理人,如慈禧太后、袁世凯等。(3)经济侵略开埠通商:南京条约中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天津条约中开放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中开放天津;马关条约中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获取特权:南京条约规定中英两国议定关税;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攫取海关权、筑路权等。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赔偿英法各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4)镇压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5)思想渗透:利用传教士的传教特权,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日本全面侵华时推行奴化教育。2基本认识(1)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2)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欧美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日本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殖民地化。(3)从结果看:除了抗日战争中国取得完全胜利外,其他战争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4)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角度二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及内在规律1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阶级纲领(主张)实践活动特点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革命性的一面,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同时也具有落后性的一面,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农民阶级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自强”“求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资产阶级三民主义或新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具有先进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又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民主革命纲领、毛泽东思想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具有革命性和彻底性;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2中国近代各阶级抗争与探索的内在规律(1)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加深紧密相连,也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自身变化及各阶级的阶级立场紧密相关,在挽救民族危机的同时也在实现阶级主张。(2)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探索的层面也经历了由浅入深,即“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渐进过程。(3)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任务,其中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从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其基本指导思想都是先富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解析(1)结合材料一得出民族主义的内涵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民族国家,结合所学的法国大革命的史实,挖掘法国大革命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从思想、政治角度回答出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人们认为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及材料二中“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概括;第二小问“不同”根据二者反对的对象概括,“原因”要结合中法两国各自的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分析。答案(1)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君主专制被推翻;等级制度被废除;人权宣言宣布了天赋人权和公民平等。(2)相同:追求民主与平等。不同:法国民族主义是反对国内专制;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原因:封建专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法国社会主要矛盾,争取主权在民是主要任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是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写到:如何评估1928年之前的中华民国史,过去的言说,不论是中共,还是国民党,都将这一时间段看作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即便是中性表述,也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时期”。如果从大历史视角观察,1912年至1928年的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的正统。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其实是对中国历史的不尊重。概括材料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然后从经济、思想、外交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阐述其历史进步性,其中要求史实正确,并且一定要多角度进行概括。答案示例观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论证: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进。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思想上,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发展。外交上,出席巴黎和会,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捍卫了国家主权。社会生活上,“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的颁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素养3革命史观革命史观也称作阶级斗争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该范式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在研究目标、分析框架方面充满着纯粹政治维度的解释。新课改前的中学历史教材基本上都是按阶级斗争革命史范式来编写的,以五种社会形态的演进为发展的主线,以阶级分析法来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地区)的主要阶级矛盾及转化等。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吸收了多种史观的成果编写而成,既有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的思想,又保留了一些革命史观的痕迹。如近代中国的新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等内容。虽有所淡化,但仍很重要,尤其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在课程体系中仍占重要地位。高考对此也比较关注。【例题】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A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B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C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解析】 据材料可知,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评价立场的问题,故B项错误;不同史观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租界的真实情况,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 A(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矛盾,注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历史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2)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清末新政(1)背景:清政府在“仇洋排外”的对外战争中失利;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就无法继续统治。(2)内容:改革官制,裁闲散衙门,添新机构;改革兵制,扩练新军;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3)失败原因:清政府掌控全国的能力削弱,执行力下降;改革缺乏诚意,改革措施滞后,统治者陷于孤立;革命打断了改革。(4)评价:清末新政是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然归于失败,但是推行的一些政策,特别是在政治上进行的预备立宪措施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2立宪运动(1)地位: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18611894年)、维新运动(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2)背景: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在西安发布“上谕”,拉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其目的是对外取悦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3)过程:初期的改革并未跳出“中体西用”樊篱,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为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1905年,清政府被迫实行“预备立宪”。但又以种种借口加以拖延。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的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在保证“君上大权”的前提下,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确认。(4)结果:1911年5月,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但大权集中在皇亲国戚手中,时人讥称“皇族内阁”,舆论对此多感失望。“预备立宪”的骗局被揭穿后,部分立宪派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汉族官员更加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2月下旬由滇西入缅。(1)滇缅路之战:1942年3月8日,日军攻陷仰光后,分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狙击中路和东路正面之敌,英军狙击西路之敌。中国远征军在同古保卫战中沉重打击日军后,由于联络和给养被切断,被迫撤退。西路英军不断败退。4月16日,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中国远征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的带领下,攻破日军封锁,击溃敌军主力,光复仁安羌,救出7 000多名英军及被俘的英国士兵、美国传教士、记者等500多人,创造中国军队扬威于异国的纪录。此后,日军长驱直入,攻陷云南腾冲,中国远征军一部退入中国云南境内,采取守势,另一部撤往印度。6月6日,战斗终结。撤往印度的远征军经过整顿改称中国驻印军。(2)打通中印公路之战:中印公路是从印度的列多,经野人山区、胡康河谷、密支那至八莫,与滇缅路衔接,史称中印公路或史迪威公路。为打通中印公路,1943年春,中国驻印军和盟军开始了缅北反击作战。中国军队勇猛进攻,日军节节败退,到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攻占芒友,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完全打通了中印公路。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至此,完成了作战任务,战斗结束。中国远征军在这次作战中,歼灭日军四个师团的大部或一部,牵制了日军缅甸方面军的预备队,为收复缅北及支援整个缅甸战场做出了贡献。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