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 文言断句专练(二)(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5743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 文言断句专练(二)(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 文言断句专练(二)(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全程训练 小题天天练28 文言断句专练(二)(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天练28文言断句专练(二)基础过关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今_以_百_金_与_抟_黍_以_示_儿_子_儿_子_必_取_抟_黍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与_百_金_以_示_鄙_人_鄙_人_必_取_百_金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道_德_之_至_言_以_示_贤_者_贤_者_必_取_至_言_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选自吕氏春秋)_答案: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原文: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参考译文】假如现在把百金与黄鸟摆在一个小孩面前,小孩肯定选取黄鸟;把和氏璧和百金摆在一个粗鄙无知的人面前,粗鄙无知的人肯定选取百金;把和氏璧、有关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者面前,贤者肯定选取至理名言。他们的知识越精深,所选取的东西越精妙;他们的知识越粗浅,所选取的东西越粗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9处)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_名_则_群_臣_守_职_善_恶_不_逾_百_事_不_怠_信_事_则_不_失_天_时_百_姓_不_逾_信_义_则_近_亲_劝_勉_而_远_者_归_之_矣。”(选自韩非子)_答案: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原文: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参考译文】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在名位上守信用,那么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在政事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错过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自己的本职;在道义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敢于规劝勉励,远方的人也会前来归顺。”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_登_第_为_小_官_有_权_贵_以_牒_荐_之_者_震_内_牒_箧_中_已_而_干_政_震_取_牒_还_之_封_题_未_启_其_人_大_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选自宋史)_答案: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解析:解答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句子,对句子的结构进行一个初步划分。如“取牒还之”的主语是“震”,“大愧”的主语应该是“其人”,中间均不能断开。考生仔细推敲所给句子,根据句意断句即可。原文: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参考译文】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坚定地不苟且和别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唐震考中以后做了小官,有权贵用文书举荐他,他把文书放到箱子里,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题都没有打开,那人十分惭愧。后来唐震担任其他官职,到哪里都以公正廉洁著称。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李藩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杜_亚_居_守_东_都_表_致_府_中_亚_尝_疑_牙_将_令_狐_运_为_盗_掠_服_之_藩_争_不_从_辄_去_后_果_获_真_盗_稍_知_名。(选自新唐书)_答案: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原文:杜亚居守东都,表致府中。亚尝疑牙将令狐运为盗,掠服之,藩争不从,辄去,后果获真盗,稍知名。【参考译文】李藩为父亲守丧时,他家里本来财物丰富,姻亲前来吊唁,有拿东西走的,他也不曾过问,更致力于给予,过了数年家里的财物几乎没有了。李藩四十多岁时,被困在广陵一带,不能自己振作起来,妻子追悔责怪,李藩安然不在意。杜亚镇守东都,上表将他召入幕府。杜亚曾怀疑牙将令狐运是盗贼,经过拷打令狐运认罪了,李藩坚持说令狐运不是盗贼而杜亚不听从,李藩便离开了杜亚,后来果然抓到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渐渐有名了。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_邹_汝_为_吾_君_主_鸟_而_亡_之_是_罪_一_也_使_吾_君_以_鸟_之_故_杀_人_是_罪_二_也_使_诸_侯_闻_之_以_吾_君_重_鸟_以_轻_士_是_罪_三_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选自晏子春秋)_答案: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原文: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参考译文】齐景公喜欢射鸟,让烛邹给他管鸟但鸟飞走了。齐景公大怒,诏令官吏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出后根据他的罪状杀掉他。”齐景公说:“可以。”于是叫来烛邹并在齐景公面前列出他的罪状,说:“烛邹,你为我们的国君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第一条罪;让我们的国君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让诸侯们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这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求杀了烛邹。齐景公说:“不要杀,我听到教训了。”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皇_祐_中_广_源_州_蛮_侬_智_高_反_陷_邕_州_又_破_沿_江_九_州_围_广_州_岭_外_骚_动_青_上_表_请_行_翌_日_入_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帝壮其言。(选自宋史)_答案: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解析:本句中出现两个主语:“智高”“青”。而“反”“陷”“破”“围”是智高的一系列行为动作,“陷”“又破”“围”前均应断开。原文: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青上表请行,翌日入对。【参考译文】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皇祐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谋反,攻陷邕州,接着又攻下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岭南骚动。狄青上奏章请求前去,第二天入朝应对,自己说:“我从军队中被征召任用,除了作战杀敌没有可以报效国家的。希望得到蕃落骑兵数百名,加上禁军,(我会)绑着贼兵头目回到朝中。”皇帝认为他的话很雄壮。能力提升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9处)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_举_烛_者_尚_明_也_尚_明_也_者_举_贤_而_任_之_燕_相_白_王_王_大_悦_国_以_治_治_则_治_矣_非_书_意_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选自韩非子)_答案: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原文: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参考译文】楚国首都郢有人给燕国相国写信,在夜晚书写,灯火不够亮,于是对拿着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便把“举烛”误写到了信上。举烛,不是书信本来的意思,燕国相国得到书信很高兴,说:“举烛,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意思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燕国相国(把这件事情)告诉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得到很好的治理。治理是得到了治理,但这并不是书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会_昌_中_汉_水_害_襄_阳_拜_钧_山_南_东_道_节_度_使_筑_堤_六_千_步_以_障_汉_暴_王_师_伐_刘_稹_武_宗_以_钧_宽_厚_能_得_众_诏_兼_节_度_昭_义_军。会稹死,敕乘驲往,进检校兵部尚书,专领昭义。(选自新唐书)_答案: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原文:会昌中,汉水害襄阳,拜钧山南东道节度使,筑堤六千步,以障汉暴。王师伐刘稹,武宗以钧宽厚能得众,诏兼节度昭义军。【参考译文】卢钧字子和,是范阳人。卢钧进士及第,以书判拔萃补授秘书正字。会昌年间,汉水泛滥危及襄阳城,授予卢钧山南东道节度使一职,他筑堤六千步,来挡汉水。官军讨伐刘稹,武宗认为卢钧宽容厚道能得人心,下诏命他兼任昭义军节度使。适逢刘稹死去,朝廷命他乘驿车前往。升任检校兵部尚书,专门管理昭义军。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8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与,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邑_人_大_姓_文_不_识_家_富_多_书_衡_乃_为_其_佣_作_而_不_求_直_主_人_怪_而_问_之_衡_曰_愿_得_主_人_书_遍_读_之_主_人_感_叹_资_给_以_书_遂_成_大_学。(选自太平广记)_答案: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直/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原文: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为其佣作而不求直。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参考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蜡烛但不赠予他,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拿书映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主人叫文不识,家中富有且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原因,匡衡说:“我希望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把书借给他读,匡衡于是成了大学问家。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_数_下_民_不_知_所_从_不_可_王_必_欲_高_车_臣_请_教_闾_里_使_高_其_梱_乘_车_者_皆_君_子_君_子_不_能_数_下_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选自史记)【注】庳车:矮车。梱,门槛。_答案: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原文: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参考译文】楚国百姓的习俗是爱坐矮车,楚王认为矮车不便于驾车的马匹奔跑,想下令把矮车改高。楚相说:“政令屡次下达,百姓无所适从,不能这样做。大王您如果一定要把车改高,臣请求下令给乡里,让乡里的人加高门槛。乘车的人都是君子,他们不会频繁地下车。”楚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都自动加高了他们的车子。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8处)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_者_戾_虫_人_者_甘_饵_也_今_两_虎_争_人_而_斗_小_者_必_死_大_者_必_伤_子_待_伤_虎_而_刺_之_则_是_一_举_而_兼_两_虎_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选自战国策)_答案: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原文: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参考译文】有两只老虎为争一个人而打斗起来,管庄子准备去杀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猛的野兽,人是它们的美食。现在两只老虎因为争人而打斗起来,小的必定会死,大的必定会受伤。您等到老虎受伤后再去杀它,就可以一下杀死两只老虎。没有耗费杀一只老虎的力量,却获得了杀两只老虎的名声。”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_直_廉_正_无_所_阿_避_行_县_道_有_杀_人_者_相_追_之_乃_其_父_也_纵_其_父_而_还_自_系_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遂自刎而死。(选自史记)_答案: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原文: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参考译文】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也不屈从回避。一次他巡行各县,恰逢路上有凶手杀人。他追上凶犯,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后回来,把自己囚禁了起来。他派人告诉楚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罪犯,这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于是自杀身亡。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宇文庆言及天下事。及_此_庆_恐_上_遗_忘_不_复_收_用_欲_见_旧_蒙_恩_顾_具_录_前_言_为_表_而_奏_之_上_省_表_大_悦_自_是_上_每_加_优_礼。卒于家。(选自隋书)_答案: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原文: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参考译文】当初,皇上未称帝时,曾在闲暇时与宇文庆讨论天下大事。到了这个时候,宇文庆恐怕皇上遗忘,不再录用,想要表明过去曾受恩宠眷顾,就详细记录皇上以前说的话,写成奏章上奏给皇上。皇上看了奏章十分高兴。从此皇上常常对他优厚礼遇。宇文庆在家中去世。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7处)何铸字伯寿,余杭人。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即命对。铸首陈:“动_天_之_德_莫_大_于_孝_感_物_之_道_莫_过_于_诚_诚_孝_既_至_则_归_梓_宫_于_陵_寝_奉_两_宫_于_魏_阙_绍_大_业_复_境_土_又_何_难_焉?”帝嘉纳之。(选自宋史)_答案: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原文: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参考译文】何铸字伯寿,余杭人。御史中丞廖刚举荐何铸操行刚正,可以作为拾遗补阙的人选。于是命他当面回答皇上的问话。何铸首先说:“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诚更好的。诚和孝都做到了,那么使先帝的灵柩归于陵墓,恭敬地迎接两朝帝后回到朝廷,继承国家大业,恢复国境疆土,又有什么难的呢?”皇帝称赞何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