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3)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5713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编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学案(含解析)(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文阅读八琵琶行并序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古义是第二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商人)妇。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使快(畅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泛指四方各地)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被这个人的话所感动,这夜才觉得有被贬官的滋味)。因为(古义是于是创作)长句,歌(名词作动词,作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指代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悄悄)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迟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新掌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伤,哀愁),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副词,随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冷涩艰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溅射),铁骑突出(古义是突然冲击)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古义是冲着弦的中间部位)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古义是整理)衣裳起敛容(收敛面部表情)。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形容词作动词,敲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随随便便)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弟弟从军,鸨母死了,岁月匆匆,容颜衰老)。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年纪大了)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形容词作动词,重视)利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忽然,一下子)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退回(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紧)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古义是刚才,副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言感斯人言(名词,话)凡六百一十六言(名词,字)自言本是京城女(动词,说)2.语今夜闻君琵琶语(名词,曲调)琵琶声停欲语迟(动词,说话,回答)3.命遂命酒(动词,吩咐、命令)命曰琵琶行(动词,命名)4.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动词,创作)初为霓裳后六幺(动词,弹奏)为君翻作琵琶行(介词,替、给)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是乐府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B.新乐府运动是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C.左迁是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官指被贬出京。答案D解析出官指京官外调。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B.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转”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C.青衫有读书人的意思。古代的学子都是穿青色的服装,如“青青子衿”。青衫还有当官的意思,“司马青衫”中的青衫就是江州司马的官服。D.江州是唐、宋行政区划之一;江州司马在诗中指白居易自己,现在引申为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答案B解析“转”不是授予官职,而是官职变化。九寡人之于国也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古义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怎么样)?”曰:“不可,直(通“只”,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音,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样,使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没有遗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名词作动词,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名词作动词,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音x,畜养),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古义是可以凭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不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救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罟不入洿池(c,形容词,密)范增数目项王(shu,副词,屡次)不可胜数(sh,动词,点数,计算)2.胜谷不可胜食也(shng,副词,尽)驴不胜怒(shng,动词,禁得住,忍得住)日出江花红胜火(shng,动词,超过,胜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ng,形容词,优美的)3.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发百中(动词,射出,放出)野芳发而幽香(动词,花开)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东窗事发(动词,暴露)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展开,打开)4.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5.以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请以战喻(介词,用)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C.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D.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答案A解析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B.岁凶即灾年。岁,年成;凶,谷物收成不好。类似的叫法还有岁俭、岁荒、岁歉、岁侵等。C.“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答案A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十劝学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符合)绳(木工用于取直的墨线), (通“煣”,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以之为,把它做成)轮,其曲中规(圆规)。虽有(通“又”)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形容词作名词,高处)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听到)者彰(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使脚走得快)也,而致千里;假(借助)舟楫者,非能水(名词作动词,游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锲(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之利,筋骨之强,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饮黄泉,用心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除了蛇洞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锐利)非利足也(使走得快)父利其然也(以为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锋利)2.绝而绝江河(动词,横渡)群响毕绝(动词,终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隔绝的)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以为妙绝(形容词,达到极点)3.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形容词,明达)而神明自得(名词,人的智慧)火尚足以明也(名词作动词,照明)4.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而且)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锲而舍之(连词,表假设)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5.于青,取之于蓝(介词,从)而青于蓝(介词,比)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可不译)6.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圣心备焉(助词,相当于“了”)且焉置土石(代词,表疑问,哪里)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表停顿)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有“去时里正与裹头”的诗句。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答案C解析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故称有司。C.巾帼:本是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发饰,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D.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时候也指年龄或辈分相同的人。答案D解析“同年”不能指辈分相同的人。十一过秦论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名词作状语,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取西河(古义是黄河)之外。孝公既没(通“殁”,死),惠文、武、昭襄蒙(动词,继承)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形容词作动词,削弱)秦,不爱(古义是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通“纵”)缔交,相与(共同)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古义是爱惜人民),尊贤而重士,约从(相约合纵)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类、辈,指某一类)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沟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攻打函谷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厄)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九国的败兵),伏尸百万,流血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橹(盾牌);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古义为划分)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在位)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同义复词,到)始皇,奋(振作)六世之余烈,振(举起)长策(马鞭子)而御(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名词作动词,登上)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而鞭笞天下,威振(通“震”,震慑)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把作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交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论,这里指著作),以愚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兵刃和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凭借、依仗)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优秀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缉查盘问行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坚固的城池)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之地)。然陈涉瓮(名词作动词,用瓮做)牖绳(名词作动词,用绳系)枢之子,氓隶(下层人民)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古义是一般的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率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举)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和本来一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音xi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匹敌,相当)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先前)之士也。然而(虽然这样,但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八州而朝(使动用法,使来朝拜)同列,百有(通“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一个戍卒发难就毁坏了天子的宗庙,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动词,丢失)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追亡逐北(名词,溃败的军队)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逃亡,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2.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安定)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副词,确实,诚然)3.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指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4.延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迎接,指迎战)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5.度内力法度(名词,规章制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动词,衡量)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动词,过)6.举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动词,攻取)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7.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连词,来)尝以百倍之地,百万之众(介词,用)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然秦以区区之地(介词,凭借)然后以六合为家(介词,把)8.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介词,趁着)蒙故业,因遗策(动词,沿袭)因河为池(介词,凭借,依仗)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B.合纵: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亦作“合从”。张仪就是主张合纵的纵横家。C.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D.“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八荒”指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答案B解析张仪主张连横,而苏秦则是主张合纵。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B.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答案A解析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皇后、皇太子、诸王的称呼。十二师说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古之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通“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古义跟从并且)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是故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道之不传也(表句中停顿,助词,不译)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或师焉,或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焉,小学(古义是在小的方面学习)而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学问和技艺)有专攻(专门的研究),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古义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二、解释下列多义词。1.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名词,学问、主张)得道者多助(名词,封建社会认为好的治国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名词,途径、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吾师道也(动词,学习)或师焉,或不焉(动词,从师)孔子师郯子(意动用法,以为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榜样,借鉴)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3.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连词,表转折语气,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连词,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就是)以身作则(名词,表率,榜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连词,表顺承)4.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被)5.其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第三人称代词,他的)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吾其还也(表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强调,真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这、那)6.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相当于“于”,对)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B.“五经”是诗书礼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C.“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是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D.“巫医”“乐师”是古代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指一个叫丁的厨工。答案B解析乐应为易。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姓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B.在古代“六艺”还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通常我们把诗经的内容“风、雅、颂”与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C.童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D.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答案C解析“文中指童子科考试”错,文中指“儿童;未成年男子”。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