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六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五十课时(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5424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六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五十课时(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六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五十课时(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六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集训第五十课时(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十课时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马的眼镜莫言北大的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的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地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作家班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他说:“噢。”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他说:“噢。”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擅长“画眼睛”,本文多次写到吴先生的目光,突出了吴先生神采奕奕、犀利而和蔼的特点。B作者说“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雪花的情景”,因为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先生的敬业。C文章两次写到“我”的散文马蹄、小说秋水,是为了表现吴先生对“我”的影响深刻,表达“我”的感激之情。D文章以“我”与吴先生的对话结尾,“我”的话满怀愧疚,对吴先生的语言描写简洁传神,结尾两句意味深长。【答案讲评】A(写吴先生的目光,并没有突出他“和蔼”的特点。)2仔细揣摩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第处中“吴先生的言外之意”有哪些?(2)第处中“鞠躬”这个动作,包含了吴先生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讲评】(1)吴先生并不是为了挣课时费来上课的,而是因为受学校之托和对文学及传播文学的热爱。吴先生在委婉地批评曾缺课的学生对待课堂的不认真、对待老师和知识的不尊重。吴先生在提醒作家班的学员们:文学创作不可急功近利,它需要扎实的功底,而古典文学是其基石,不可偏废。(2)对五个坚持听课的学生的认可和还有五个人听课的欣慰;对其他旷课学生目光短浅、自我满足的失望;对治学之风浮躁、师道尊严不保的无奈和苦涩。3文章以“马的眼镜”为题,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讲评】“马的眼镜”,不合常理,设置悬念,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从表现主旨的角度来看,“马的眼镜”是“我”在准备学习资料时的恶搞,这种行为折射出当时学生治学不严谨、游戏学术的现象,影射了浮躁的治学风气,寄寓着作者深刻的反思。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先生对油印资料的认真和对刻印态度的讽刺,表现出先生治学处事的严谨严肃和对学生要求的严格,突出了人物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绣朵花当补丁张金凤“补丁”是个旧词,正在逐渐远离我们,也许有一天它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了粗糙的针线活,这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送给我的陪嫁。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的,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些特殊的嫁妆时,母亲说,虽然现在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我会用得着这个。用针线笸箩陪嫁是我的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在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的作坊,这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当作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我怕他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了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了,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无尽的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会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前进。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越多,我们需要缝缝补补的精神来过好每一天。那顶针是一个银白色的小小的圆环铁箍,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在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有了粉布袋,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烦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无尽的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点明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答案讲评】D(“语言朴实无华”指的是语言质朴实在而不浮华,这与“有文采”并不矛盾。本文描写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所以,选项中“没有什么文采”的表述错误。)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人生的内里虽然是朴素的,但人生仍然可以丰富多彩。不轻言放弃,要用心用情来对待人生(生活)的困境。人生不完美、生活有残缺,要守住内心,要有缝缝补补的精神。人生中有难关,需要一种精神来支撑,需要强大的内心、不懈的奋斗,以从容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生活的苦难、烦琐、裂痕,需要乐观来对待。3文章中有实写有虚写,虚实结合。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答案讲评】围绕“小小针线笸箩”来实写,使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富有感染力。在实写基础上虚写,阐述生活哲理,引人深思,丰富作品内容。虚实的巧妙结合,既表明“小小针线笸箩”是作者生活的陪伴,作者对它的珍惜之情,又表现出“小小针线笸箩”蕴含的生活真谛,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使主旨内蕴更深刻。-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