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5371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一单元 先秦、秦汉 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教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整合厘清史实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3)郡县制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秦汉时期的政治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是如何嬗变的?史料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对背景的阐释,第二层是对观点的陈述,指出国家形态从“封建制”演变为“官僚制”。秦朝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探究2英雄不问出处汉代“布衣将相”之局史料西汉部分丞相出身表(单位:人)时期功臣功臣子外戚宗室各级属吏经学之士其他汉高祖1汉惠帝3汉文帝4汉景帝41汉武帝5313汉昭帝3汉宣帝41汉元帝2汉成帝113汉哀帝14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卷表中内容能够反映汉代丞相任用的多种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情况并说明其原因。(1)表中横向数据反映出汉代丞相任用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2)从表中纵向时间看,从汉武帝开始,丞相任用身份多样,之后转向以经学之士为主。变化:由功臣、功臣子为主向属吏、经学之士为主变化。原因:功臣对汉朝建立居功至伟,其子弟政治素养较高;汉以来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统治者改变丞相来源以加强皇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发展儒学教育;推行察举制,重视丞相素质。素养3历史解释1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以及贵族世袭官职的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由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力体系。(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主制取代领主制,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西汉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1(2018北京朝阳区一模)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C根据材料“远迩(近)同度(法度)”可知秦朝重视法家而不是儒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迩(近)同度(法度)”可知宣传的是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可知形成共同行为规范,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统一全国的思想而不是体现皇帝在国家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2(2018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C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职无常守会出现有些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集权,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3(2018九江二模)后汉书百官志县、邑、道、侯国条,本注曰:“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刘昭注引胡广曰:“秋冬岁尽 ,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郡国完成对属县考核后,汇总各县集簿内容,编造计簿,由上计吏送达中央接受考核。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日益显现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郡国并行利于考核D官府考核豪夺民财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度下王国权力比较大,实际上不利于官员的考核,故C项错误;官府考核的是地方官员,并没有突出豪夺民财,故D项错误。4(2019漳州调研)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皇帝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据此可知()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A材料中“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不能说明王国问题已经解决,故B项错误;“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与地方权力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中都能体现其对地方的监察职能,故D项错误。考点2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教材补遗 “盐铁官营”政策 “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3)教育: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4书法(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秦汉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时空定位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1“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秦汉工商业史料一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史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史料三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晁错论贵粟疏(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秦汉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类原始史料。从史料一中农工商的地位和作用角度理解史料的内涵。(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类记载。史料二主要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3)史料三为古人的专题论著。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表明作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富裕大商人很多,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法律上轻视商人。(2)商业利益比农耕大得多,从事商业的人数众多。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皆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商业的发展等。探究2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影响史料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须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依据史料,分析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史料中“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经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反映出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再分析“自身之约束”行动上的规范等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素养3历史解释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素养4唯物史观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1)从经济折射点看: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2)从思想折射点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1(2018乌鲁木齐二模)耕田歌曰:“深耕穊(稠密)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锄)而去之。”这是西汉初城阳王刘章借农谚歌为名所作的一首隐喻诗,暗申诛除诸吕之意。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A统治者体恤民情的思想B地方诸侯势力的极度膨胀C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D精耕细作生产技术的成形D材料反映的是农夫如何耕种,和统治者与百姓的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诸吕即太后吕雉为首的吕氏集团,是中央权势派,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刘章希望诛除诸吕,体现不出政治斗争对经济的破坏,故C项错误;农谚耕田歌讲述了深耕、苗的疏密、除去杂种等,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技术,故D项正确。2董仲舒称:“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这反映出董仲舒()A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B把道家、法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C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D将“无为”思想提升到了天意的高度A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没有涉及道家、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君权神授,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将“德治”思想提升到天意的高度,故D项错误。3(2019乐山调研)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D题干主要论述西汉纸的发明,没有谈及西汉纸的书写功能,故A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这不等于在全国各地推广造纸术,故B项错误;“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题干谈及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西汉纸,并且在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说明最晚在汉朝时就发明了造纸术,故D项正确。4(2019成都检测)右图为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这批简牍写于秦统一前后,内容多为当时施行的法律,书体主要为秦隶。该简牍说明当时()A政局动荡影响文字统一 B文字书写出现简化趋势C隶书成为法定通用书体 D法律文书使用独立书体B“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可以看出文字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书体主要为秦隶”比小篆要简化,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隶书的使用,首先在民间实行,没有官方规定,故C项错误;“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局部图”无法得知当时秦国法律文书使用书体的情况,故D项错误。2014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秦汉时期的政治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全国卷2015结合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2016考查汉代田庄生产特点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全国卷2015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制的特点2018运用史料考查汉代的经济政策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全国卷2016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2017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2017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秦汉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等。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真题研练感悟考法考法一迁移考查“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命题点:西汉时的郡级行政区(2017全国卷25)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十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项正确。2命题点:汉承秦制(2016全国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3命题点:汉代地方吏治(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C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4命题点:汉代外戚干政(2015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考法二常考常新的汉代经济的发展5命题点:综合考查汉代的经济政策(2018全国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B西汉时期,百姓要交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故选B项。6命题点:西汉前期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C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7命题点:汉代农业的生产方式(2016全国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田地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对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考法三创新考查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8命题点:汉代的官修史书(2017全国卷2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C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9命题点: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10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2014全国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B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宗教,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皇权至上,并且皇权至上与祭天、祭祖先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C项;仅从题干材料中无法得出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的结论,排除D项。考向扫描权威预测考向一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1命题点:秦朝统一货币的重大意义(2019漳州调研)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D由“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到“子范”可得出秦国的铸币得到了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2命题点:秦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2019晋城模拟)尚书始置于秦,“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D材料强调的是决策权力而非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是在唐朝,故B项错误;宦官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秦朝设置尚书,汉武帝废原来的禁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禁中尚书,可知皇权加强,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故D项正确。3命题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2018安庆二模)钱穆秦汉史认为:“秦皇焚书坑儒,以吏为师,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迄于汉武,不乃百年,乃表章六艺,高慕尧舜,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盖汉武鄙薄始皇,远慕唐虞。究其所至,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意指秦皇与汉武在施政上()A外儒内法 B殊途同归 C法古用今 D大相径庭B根据“秦皇焚书坑儒”可知秦始皇时期是重法轻儒,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禁天下之以古非今”和“处处以希古法先为务”说明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不同,材料“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则说明二者结果一样,故B项正确;材料 “禁天下之以古非今”说明秦始皇不法古,故C项错误;材料“仍亦为始皇之所为而止耳”说明二者结果相同而不是大相径庭,故D项错误。考向二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的农业4命题点:汉代农业的发展(2018马鞍山二模)右图为东汉画像砖中的戈射收获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多元化的生产劳动状态B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C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D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动A从图中可以看出,画面中既有涉猎、捕鱼的场景,也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景,故A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图中没有手工业生产的场景,故B项错误;图中看不出生产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等精耕细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故C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以土地私有制为主,故D项错误。考向三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5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诊断)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如仲尼弟子列传白起王翦列传等;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则将道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同列。这一做法旨在()A强调思想流派的嬗变传承 B突出编撰体例的完整性C彰显道法两家的学术地位 D强调史学著作的多元化A由“仲尼弟子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可以看出先后的学术的变化以及继承的关系,故A项正确;“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不能体现体例的完整,故B项错误;在汉代儒家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史记通常将类似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列传中”这只是讲了这个著作的一个体例编写原则,无法体现多元化,故D项错误。6命题点:汉字的演变下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这主要反映了()汉字解释 王“王,天下所归王也。”“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父“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为手持刀斧之形。”斧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武器。故用“父来表示手持石斧,具有权威教导子女的父家长” 夫“夫,丈夫也。从大,一以象簪也”。“ 夫”像一个正面的人端然站立,头插发簪,乃权利之象也族“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口从矢。“口”为旗帜,夫为箭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D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注解含义,其中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所以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故D项正确。- 1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