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 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0703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 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 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 天津专用)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提升训练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提升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提升训练第2页一、选择题1.(2019课标全国,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突出了孝、悌、乐、礼,强调了血缘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宗法制产生的影响,故A项正确。2.2019江苏海门一模(改编)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答案:A解析:材料“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表明周王继续殷商的法律,尊重殷商的传统,实行怀柔政策,图求殷商旧族的合作与归顺,故A项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有利于稳定政局,有利于西周势力的拓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分封制有利于稳定政局,没有涉及诸侯独立,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分封制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故D项错误。3.秦以郡县治东方最终激起东方的反抗。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这反映出()A.汉朝时中华文化尚未出现交融的趋势B.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C.秦朝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秦朝实行郡县制而激起东方的反抗,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而封国主要在东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可知汉朝秉承秦制有一定的弹性,排除D项。4.(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士绅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士绅依旧是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政权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非常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郡县制,故D项错误。5.(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杜佑在通典中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6.(2019天津新华中学期末)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A.分科考试B.以文治国C.学而优则仕D.公平竞争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影响,采用相对公正客观的考试方式进行选拔,所以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指的是公平竞争。分科考试、以文治国和学而优则仕都不是科举制“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7.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朝有一条规定,“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层官员选拔()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B.注重出身和门第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提及高层官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高层官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论述的是高层官员的选拔标准,但不是强调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层官员必须有担任州县官的经历,在宋朝,高层官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这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官员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8.(2019课标全国,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募兵制。题干材料描述了宋朝募兵制的状况,即士兵待遇优厚、兵员数量多,这就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宋朝军队中的精锐力量都直接控制在中央手中,这一措施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军费是政府支出,与社会上贫富分化现象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9.明朝内阁无定员,品级也没有限制,其选派或出于皇帝“钦定”,或是储君在东宫时的旧僚,或由阁臣秘密推荐,或由吏部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这说明明朝内阁()A.决策机制具有随意性B.没有固定的职责权限C.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D.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成员选拔的随意性,即内阁无定员,品级无限制。据此,可知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而是仅供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故选D项;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内阁的决策机制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内阁的职责权限,排除B项;内阁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但材料未涉及这方面,排除C项。10.(2019天津一中月考)洪武年间,大臣的奏章均由朱元璋亲阅。永乐年间,明成祖经常召内阁要员密议,批答则由其亲笔。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这表明()A.内阁逐渐取得决策权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C.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强D.皇权事实上受到内阁的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正统年间,起草对六部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成为内阁的专职”,可知内阁影响力不断增强,C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A项错误。内阁无决策权,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不能统帅六部,B项错误。内阁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D项说法错误。11.(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无为而治”的治国模式有效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随着明朝废丞相、裁撤中书省,实现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古代中国政府统治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方才出现材料中“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的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2.(2019天津杨柳青中学月考)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中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B.“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C.“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D.“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反映的是周朝的分封制,B项反映的是宗法制,都不是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反映的是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发挥大臣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项反映的是元朝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材料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材料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材料四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1)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或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周王获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贵族通过嫡长子继承制(世袭制或世卿世禄制)获得政治特权。(2)延续性:皇位世袭制延续了“家天下”的格局。变化: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官员任免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或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分封制不利于统一;郡县制适应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4.(2019江苏海门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制约察举选官的唯一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朝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朝,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参考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