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学案 人民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60457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学案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学案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学案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升(七)1.西方史学家对宋朝“商业革命”的论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西方史学家把宋朝的转折点称为一次“复兴”,或者一次“商业革命”。这种对历史的解读方式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是言之有据的。(1)在费正清和赖肖尔合著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关于宋朝的标题(该书在第六章第四节)就是“商业革命”四个字。他们写道,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这一迅速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以前,并产生出直至19世纪在许多方面保持不变的经济和社会模式。(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2.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观点一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观点二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观点三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运用生态史观分析古代中国农业的利弊得失生态史观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问题。【考题例证】 (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而且没有体现出是随葬必备品,故A、C两项错误;D项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答案B1.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铁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是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古代中国铁的使用影响的论述。他认为: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农业生产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扩大了农业生产的地域;铁制工具促进了排水工程、运河、灌溉工程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从而为农业的发展和商品的流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解读】注意史料中封建政权“长治久安”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3.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业继续由少府(官职)主管。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官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投入市场,一般直接供给皇室贵族消费。由于唐代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大,自然官家工匠也就很多。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 800人,将作监有15 000人,其他部门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张松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的管理及立法【解读】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官营手工业的情况。作者认为:(1)汉朝皇室贵族专用物品的手工业制造由少府主管,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官吏。汉代手工业实行官营制度,而且管理严格细致。(2)古代官营手工业具有行业多、经营范围广、规模大等特点。(3)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给皇室贵族消费,不进入市场。4.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明清官营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1)明代随着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2)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逐渐衰落。(3)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5.宋代的“草市”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解读】本段材料是对宋代草市的论述。(1)草市是自发兴起的民间集市,出现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2)形式多样,有“山市、河市、庙市”等。(3)草市方便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4)草市的出现,推动了农村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6.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于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解读】材料反映了清代的“闭关锁国”政策。(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进行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隔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工业革命后的列强为打开中国门户发动了侵略战争。7. “重农抑商”政策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是对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1)重农政策是历代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2)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和土地是社会发展的两大条件,所以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治国纲领。(3)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重视农业发展,但商业并未完全受抑制,也得到较快发展。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