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04568219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信息员培训教材1作者:市场信息科文章来源:市场信息科点击数:屋5094更新时间:2005-8-1710:38:47習收藏此页第一章农业信息基础知识第一节信息的概念一、什么是信息人们到处在谈论信息,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信息这个词汇。我们说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社会,我们正在迈向信息高速公路,我们将要迎接一个信息爆炸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信息?广义上讲,信息就是消息。信息是对客观事物存在形式及其运动状态的描述。一切存在都有信息。对人类而言,人的五官生来就是为了感受信息的,它们是信息的接收器,它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信息。然而,大量的信息是我们的五官不能直接感受的,人类正通过各种手段,发明各种仪器来感知它们,发现它们。不过,人们一般说到的信息多指信息的交流。信息本来就是可以交流的,如果不能交流,信息就没有用处了。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二、信息分类信息有许多种分类方法。人们一般把它分为宇宙信息、地球自然信息和人类社会信息三类。(一)宇宙信息是指在宇宙空间,恒星不断发岀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和行星通过反射发岀的信息,形成了直接传播的信息和反射传播的信息。(二)地球自然信息是指地球上的生物为繁衍生存而表现岀来的各种行动和形态,生物运动的各种信息以及无生命物质运动的信息。(三)人类社会信息是指人类通过手势、眼神、语言、文字、图表、图形和图像等所表示的关于客观世界的间接信息。三、信息特征(一)可量度信息可采用某种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进行信息编码。如现代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二)可识别信息可采取直观识别、比较识别和间接识别等多种方式来把握。(三)可转换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自然信息可转换为语言、文字和图像等形态,也可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计算机代码。(四)可存储信息可以存储。大脑就是一个天然信息存储器。人类发明的文字、摄影、录音、录像以及计算机存储器等都可以进行信息存储。(五)可处理人脑就是最佳的信息处理器。人脑的思维功能可以进行决策、设计、研究、写作、改进、发明、创造等多种信息处理活动。计算机也具有信息处理功能。(六)可传递信息的传递是与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同时进行的。语言、表情、动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话等是人类常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七)可再生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其他形式或方式再生成信息。输入计算机的各种数据文字等信息,可用显示、打印、绘图等方式再生成信息。(八)可压缩信息可以进行压缩,可以用不同的信息量来描述同一事物。人们常常用尽可能少的信息量描述一件事物主要特征。(九)可利用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利用性。(十)可共享信息具有扩散性,因此可共享。四、信息的形态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一般表现为4种形态,即数据、文本、声音、图像。(一)数据通常被人们理解为“数字”,这不算错,但不全面。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考察,数据是指电子计算机能够生成和处理的所有事实、数字、文字、符号等。当文本、声音、图像在计算机里被简化成“0”和“1的原始单位时,它们便成了数据。人们储存在“数据库”里的信息,自然也不仅仅是一些“数字”。尽管数据先于电子计算机存在,但是,导致信息经济出现的正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这种独特能力。(二)文本是指书写的语言“书面语”,以表示它同“口头语”的区别。从技术上说,口头语言只是声音的一种形式。文本可以用手写,也可以用机器印刷出来。虽然电子计算机可以代替人们写字,但手写的文字永远具有魅力,不可忽视。在人类目前所处的经济阶段,鉴于电子计算机已经学会识别手写的文字,一旦需要,它还能为协议、合同等“验明正身”。(三)声音是指人们用耳朵听到的信息,在目前的经济阶段,人们听到的基本上是两种信息说话的声音和音乐。无线电、电话、唱片、录音机等,都是人们用来处理这种信息的工具。(四)图像是指人们能用眼睛看见的信息。它们可以是黑白的,也可以是彩色的。它们可以是照片,也可能是图画。它们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纪实的。它们可以是一些表述或描述、印象或表示只要能被人们看见就行。经过扫描的一页文本和数据的图像,也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图像虽然新的程序能再次改变这些图像。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扫描机是4种不同的,但基本上又是发挥类似功能的机器,所以很可能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合而为一。当然,从技术处理难度来说,在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图像、自然的图像和绘制的图像之间,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当代,每一种形态的信息都发生了技术上的重大变化:从大量非立体声到立体声的音乐,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手拣铅字到电子排版,等等。同时,文本、数据、声音、图像还能相互转化。一张图画可能相当于1000个字,并由10万个点组成。“点”又可能是数字、文字或符号。乐谱上的乐曲之所以能被乐师演奏,是因为技术工作者把像点一样的图像转化成了声音。秘书记录别人口授的语言,则是把声音变成文字。当数字化了的信息被输入计算机或从计算机中被输出,数字又可以用来表示上述这些形态中的任何一种或所有的形态。于是,过去曾被视为毫不相干的行业计算机、通信、电视、出版等,现在却又成了“亲戚”。五、信息的功能信息的功能同信息的形态密不可分,并往往融合在一起。打个比方,信息的形态是指信息“是什么模样”,而信息的功能是指信息通过它的形态,“能干什么”。从基本意义上说,信息能通过它的4种形态中的一种形态,“捕捉”到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占有它,再把它表示出来,就如同算盘占有了会计师掌握的数字而生成账本一样。同理,打字机占有了作者写出的文字而生成书籍,录音机占有了吉他发出的声音而生成录音带,照片则占有了风景的图像而生成图画。说“白”了,生成信息就是把已知的信息用一种易于理解的形式发送出去或接收过来。再说“白”一点,就是把信息数字化,将其整理成“二进位制”。一旦信息被数字化变成“0”和“1”,所有形态的信息在以后的3种功能中都能加以处理,就好像它们根本就是一码事一样。当照片被分解(“读”)成数字时,图中的每一个点都被赋予一定的值,然后,照片便能通过电话或卫星发送出去或接收过来。数字录音带(DAT在把声音存进去以后,也要经过类似的处理。六、信息的特点(一)信息具有不灭性信息不像物体和能量,物质是不灭的,能量也是不灭的,其形式可以转化,但信息的不灭性同它们不一样。一个杯子被打碎了,构成杯子的陶瓷其原子、分子没有变,但已不成为一个杯子。又如能量,我们可以把电能变成热能,但变成热能后电能已经没有了。而信息的不灭性是一条信息产生后,其载体可以变换,可以被毁掉如一本书、一张光盘,但信息本身并没有被消灭,所以,信息的不灭性是信息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二)信息可以廉价复制,可以广泛传播信息的复制不像物体的复制,一条信息复制成100万条信息,费用十分低廉。尽管信息的创造可能需要很大的投入,但复制只需要载体的成本,可以大量地复制,广泛地传播。(三)信息的价值有很强烈的时效性一条信息在某一时刻价值非常高,但过了这一时刻,可能一点价值也没有。现在的金融信息,在需要知道的时候,会非常有价值,但过了这一时刻,这一信息就会毫无价值。又如战争时的信息,敌方的信息在某一时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以决定战争或战役的胜负,但过了这一时刻,这一信息就变得毫无用处。所以说,相当部分信息有非常强的时效性。七、信息的应用信息的应用非常广阔,认知、科学探索、知识传播、生产流程的控制、管理(宏观管理、微观管理)、娱乐(声像设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发展都很迅速,这些都是非常宽的信息应用领域。目前,信息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已不完全是控制的问题,一些行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信息发展的过程,如现代金融业其本身的物理过程就是个信息过程,现在的银行就是电子银行,货币是电子货币,实物货币以及纸币已基本被取代。绝大部分金融业务已不再通过纸币或支票的方式,而是通过电子的方式在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之广,但信息技术的应用本身需要做大量的开发工作,应用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领域,我国在这方面重视还非常不够。我国“863”计划的智能化专家系统在国内已经开始大面积推广,示范区规模已经达到20多个,在示范区内专家系统发挥了巨大作用,作物的产量得到了提高,农民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善。这一切与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信息时代向我们走来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普遍应用,也就是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也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不少已得到应用,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县以上各级农业信息中心逐步建立,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资源数据库和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各种农业专家系统和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于实践。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在我国农业部门和农村已开始发挥作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该系统的建成使我国的草地资源管理进入一个新阶段,过去由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用该系统只需7天即可完成,运行3年,节约经费1669万元。该项研究成果获得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部在1994年开始筹建农业信息网络,现已初具规模,有1000多个县联网运行;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域信息网于1997年10月开始运行;可供农业部门使用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化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平衡,尤其在成果转化与实际应用的开发和推广上还存在着很大困难,农业信息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使我们能够寻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效果最佳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新世纪之初,我国人口仍将不断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我国农业如何面对以上困难?工程院院士王懋华认为: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真正使农业产业产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在过去近30年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农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是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多、产出少,科技含量低,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偏低。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产品产量的提高,83.3%依靠科技投入,只有16.7%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张。从本质上讲,农业是高风险行业,除了市场风险之外还有自然风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使农业经营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这也是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农业向信息化迈进的最初动力。然而,目前中国农业实际面临的信息化压力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当初的情景。第二节农业信息一、农业信息及其特征农业信息是指有关农业方面的各种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信息的统称。农业信息主要是指农业经济信息,它是对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客观描述,它反映农业经济运行中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它伴随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出现,并与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兴衰息息相关。农业信息具有一般信息的基本特征,如可感知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加工性和可共享性等等。农业信息由于来源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还具有一些独有特征。(一)客观性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反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趋势的农业信息也具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为人们所感知。(二)价值性农业信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富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它具有鲜明的价值性。农业信息的价值性不是等同的,也不是恒定的。农业信息价值的大小与经济体制、行业分类、时间早晚、空间范围、社会经济条件、人的知识水平等等有密切关系。(三)时效性农业信息是反映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中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及其相关经济活动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农业信息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这就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过时的农业信息就会失去效力。(四)多样性在人类经济社会里,农业主体本身具有多元性、多样性。从内容上讲,可能会有技术、生产、工艺、销售等经营方面的信息,还会有资金、劳动力、农用物资等生产要素方面的信息;从传播媒体上讲,有广播、电视、报纸或刊物传来的农业信息;从农产品供需上看,有生产者供应量、消费者需求量、市场占有率、农产品竞争率、农业行业信誉等等信息,有关农业方面的信息之多不胜枚举,形成错综复杂信息流,它们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二、农业信息的地位和作用(一)农业信息是时代发展的客观产物和发展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经济就是信息经济,对于农业生产者、消费者而言,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谁能够占领市场,这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变化纷繁复杂,哪个最快、最全面、最可靠地掌握了市场供求及其变化趋势信息,哪个就能够作出正确决策,占领市场,取得主动,获得成功。因而,坚持及时、快捷、准确地捕捉各种有用农业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在风云变化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必然选择。(二)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资源要素信息和物质、能源一样,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物质是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农业生产者生产提供原材料和设备等;能源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动力;而农业信息赋予农业生产管理者以能力、智慧和知识。能否快速、大量、高效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信息日益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兴衰的关键因素。(三)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活动中的向导和纽带农业生产者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民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需要与社会经济环境和市场发展变化相协调,才能获得持续、稳定、高速的发展,而这种协调关系需要靠农业信息来导航和维系。(四)农业信息可促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挖掘农业生产潜在的生产力,使其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是农业生产主要的增长方式之一。这种转化有下列几种途径,但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市场信息。第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往往会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一种千载难逢的机遇,抓住机遇,潜在的生产力就能迅速萌发,否则,良机一失,时不再来。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民应当密切注视市场供求信息,以及国家新出台的方针、政策和举措的信息,及时调整发展思路,采取必要措施。第二,农业信息提供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农产品价格走势,根据市场需求,比较效益,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适销对路、产出效益高的品种,并且优化资源要素的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第三,农业生产中不断改进生产过程、生产工具、操作方法、工艺技术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科学技术进步除了靠自己探索外,更需要吸取别人的经验,自己探索也好,引进技术也好,都需要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信息,吸取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手段,生产新产品,才能不断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生产力。(五)农业信息是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决策者的决策依据其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依据。二是农产品销售的决策依据。三是农业信息能及时修正和补充农业生产的经营决策。(六)农业信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效益经营管理模式、农业要素配置结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节约等这些因素的选择和地位的设置是由农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来决定的,而决定的确立是受管理群体的素质和知识水平限制的,有效地利用农业信息及其各种市场经济信息,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三、农业信息的主要内容(一)生产要素信息主要包括劳力、土地、水文资源信息以及原材料、资金投入和劳动工具等信息。(二)生产信息主要是指农业生产领域中关于农事活动方面的信息。包括作物布局、生产进度、苗情动态、自然灾害、产量预测等信息。作物布局。对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指导计划和落实情况,做到年初有反映,分阶段报导落实情况。对种植结构调整、耕地占用类别的动态变化,要及时调查分析。生产进度。掌握农业生产进度是农业信息的一项基础工作。特别是在春耕播种和秋收前产量预测两个关键的农业生产季节,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搜集作物播种进度,作物长势分析,并进行纵横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和经验,把有关信息及时反映给决策者参考。苗情动态。通过苗情监测,掌握农作物长势、发育过程,以及受气候、生产条件等的影响,做到点面结合,为科学指导生产管理和准确分析预测产量提供依据。自然灾害。注意突发性的天气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通过积累历年气候资源,对降水、温度、日照等因子进行分析对比;要及时准确反映灾情,主要是干旱、雨涝、风雹、低湿冻害、病虫害等,以及抗灾救灾情况。产量预测。根据面积、气候条件、生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因素,结合苗情监测及抽样调查,对粮、棉、果、渔等农产品产量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供领导参考。预测的关键是选准基点和实事求是分析。(三)科技信息主要是指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领域有关技术进步方面的信息。包括农业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动态、种子工程、农业产业化等。农业信息工作者要及时收集、传播农作物新品种和植保、土肥、栽培、灌溉、农机等方面新技术,掌握反映新的耕作制度、新的种植方式和新的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新式农机具的研制、推广;收集、传递国内外及本系统的农业高新技术、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动向,了解其适应范围及推广条件,积极提出建议措施;了解传递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立项和执行情况,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农副产品加工新技术等。(四)政策法规及宏观经济信息包括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及执行情况、国家以及国际经济发展情况等。(五)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包括市场信息和农产品流通中的经验、作法及存在的问题等信息。市场信息重点是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和国内外农副产品价格行情、趋势分析、收僧分配等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包括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农机具、饲料等主要生产资料的供应量、需求量及价格行情;农副产品供求信息主要是区域内外(包括国内外)粮、棉、油、瓜、果、菜、畜、禽、水产等产品的需要量、供应量、价格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需求情况及农产品调出、调入等流通情况。四、农业信息发展的方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结合当前农业的实际情况,农业信息应侧重于向网络化、数量化、多元化、模型化以及数据库方向发展。(一)网络化网络化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集中处理;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均衡负载,互相协作等。对于我们农业信息系统来讲,其现实作用主要有:极大地扩大信息来源;缩短时空距离;减少信息资源的损耗,特别是减少信息资源量的损耗及质的改变;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在资料查找、撰稿等方面可提高效率;旁征博引,开发个人想象力,更进一步了解世界发生的变化。(二)数量化、多元化其目的在于:更准确地、更快地表达信息。部里的农情调度月历表、农业基点调查报表等正是基于利用计算机更加准确、更加快捷地表达信息而设置的。农业信息将越来越多元化。从农业信息内容的多元化角度看,农业信息将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普及、推广,农业气象、农业污染,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运输,交易、贸易政策,进出口信贷计划,市场、预测等等一系列内容,而不仅仅限于目前以农业生产、农业政策为主的狭隘内容。从农业信息表述方式方法的多元化角度看,农业信息应该是文字、声音、图表、图像等的组合。而目前,农业信息的表述仍主要限于文字。当然还应有信息采集、分析、传递、反馈方式的多元化。(三)模型化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模型的建立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容易。模型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首先是预测。如产量预测、病虫测报等,还可以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参数的变化,来预测不同情况的未来发展,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其次是定量化。建立数学模型可以使农业学科这一传统的“经验科学”上升为“量化科学”。再就是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经济费用,解决实验室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四)数据库建设当前农业数据库建设应着重建好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农业市场数据库、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生产信息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农业生产投入、经营、产品、产值、产量、产中、产后信息;农业市场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市场建设、流通、供求、价格行情等信息;农业资源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有: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耕地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能源与环保等内容;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农业及涉农的法律、政策、规定等。第三节农业信息化一、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一)农业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开发农业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不同环节、对象、层次,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动态的农业信息资源库,是农业信息化“活的灵魂”。从目前看,应重点建立和完善以下9个信息库: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产品及生产要素市场信息库、农村经济收支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科研教育信息库、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库、农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库、国际农业信息库。(二)农业信息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包括用来采集、传输、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各种物理设备,如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机、复印机等等。(三)农业专业信息系统开发全面深入主要是指各种各样的专业信息系统,如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系统、乡镇企业信息系统、农业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农业技术推广信息系统等。(四)农业信息网络具有较强支撑能力主要是指在农业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建立上下左右相互联通的、能够承载大量信息和不同种类与不同层面农业专业信息系统的、顺畅高效的信息高速通道,即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为了支持、保护这个网络体系有效运转所需要的网络标准、通讯协议、操作规程、传输编码等一系列网络体系技术规章,以保障网上信息高效、有序运行。(五)农业信息主体信息化意识较强主要指农业信息主体各种各样的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者、生产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通过接受必要的教育、培训等,提高包括农民在内的所有农业相关人员的农业信息化意识,从而主动参与农业信息活动,运用农业信息。(六)农业信息法制比较健全主要指与农业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法制、法规,对农业领域的国家机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依法保护,同时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中平等竞争等权益,促进农业信息化发挥正面效益,抑制负面效应。(七)农业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主要指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运作,使农业信息服务渗透到农村社会、经济、技术、市场、科研、教育诸多环节、不同层次,形成面向政府、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科教单位等不同信息用户,成为深入到农业生产各个领域的农业信息服务业。二、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物质、能量、信息作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最重要战略资源对农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人类最早认识物质资源,并利用它制造成镰刀、锄头等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使社会由游牧时代进入农业时代,完成了第一次农业革命;18世纪前后,人类逐渐认识并学会运用能量资源,制造了动力提水等不需要人力推动的动力工具,因而使劳动生产率获得了较大提高,完成了第二次农业革命;19世纪中叶人类进一步学会系统运用信息资源,制造出了不需要人直接操纵的“智能”工具,开始了农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使农业生产力迅速提高,开始了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在我国,农业信息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继政策、科技、投入之后的“第四只手”。(二)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而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化正促使农业由原始的以牛耕人种为代表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的以机械化为代表的集约经营方式迅速转变,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普及和推广,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促进整个农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三)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市场化的基石市场经济是信息引导的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指导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与产后的有效衔接,处理好农业生产、分配与消费的动态关系,从而使农业顺利进入市场,使农业供求关系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的平衡。如何实现上述各方面的有机衔接、运转呢?必须依靠农业信息化,信息已经成为农业市场经济的“润滑剂”,没有充分信息化的农业是“死水一潭”,远离信息的农业将无从进入市场,也根本谈不上市场化。(四)农业信息化是农科教结合的必然选择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一方面有些科研成果“深居闺中”,造成了农业科研成果与人才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迫切需要的一些实用技术欲求无门,形成了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活动相互脱节、割裂的局面,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科教”三结合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如何根据农业自身需求推动农业科研、教育的发展,使农业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的农业生产力?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出路就在于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不仅可以加强农业生产、科研、教育之间的信息沟通,研究、推广对农业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实用科学技术,同时应用具有一定超前性的农业科研成果推动农业生产的跨越性增长,使农科教三个方面在市场经济中找准各自的位置并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五)农业信息化是实施农业市场政策的必要手段一般地说,农业市场政策的具体目标主要是:保证食品及原料的充足供给;保证合理稳定的市场价格;保证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保证清晰的市场透明度;保证外贸活动有利于国内市场运作。从监测上述目标实现程度来说,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够及时、动态、准确、全面地反映各项目标在全国、区域间的实现程度;从保证实现上述目标的角度来说,也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能够通过信息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提高目标的实现程度,特别是要靠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市场透明度的提高和合理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竞争的形成。三、农业信息化的内容21世纪是信息农业的时代,实现农业的高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信息化重点发展领域包括:(一)实施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中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即金农工程。按照农业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的要求,必须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农业部、省、地、县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基层要建设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健全信息服务网络。要切实加强农村经济信息宣传工作,各级农业、宣传、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农村经济信息宣传力度,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电台等形式将信息宣传、传播到广大农村,使农民了解信息,掌握信息,利用信息。(二)实施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建立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这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科研和生产的发展。首先,该网络的建立有利于各级领导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水平及趋势,农业生产状况,农业资源分布与配置,掌握农业科研课题的设置及进展,了解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以便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第二,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共享科研设备和信息资源,协同工作,联合攻关,避免重复,少走弯路,快出成果,多出成果。第三,有利于农业生产者及时获取农业科技、农业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等信息,推广和使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以便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第四,有利于全系统办公自动化水平、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是“金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全国30个省农科院、60多所农业高等院校及相关部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推动这些在农业科研和教育机构的网络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流,与国际性学术机构计算机网络互联,使其成为中国农业科研机构进入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快捷方便的人口,同时与国内其它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逐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络,为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和领导决策提供一个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信息是继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是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若没有各种信息数据库的支撑,这个网络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信息资源极其丰富。其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资源信息、农业管理信息、人才资源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世界农业科技文献资源信息等。因此,必须加强各种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有序管理与应用开发。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全国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中央要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各省要建立省级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四)农业信息监测与速报系统应用星(航天遥感)、机(航空遥感)、地(监测网络)技术对主要农作物的长势与产量、土壤墒情、水旱灾害、病虫草害、海洋渔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监测、速报与预报。对世界各国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和可参与分享的世界农业自然资源进行监测与速报研究。建立农业地理信息系统(AGIS),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临(GPS、遥感技术(RS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的监测和速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并建立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病虫害动态、人口增长等模型。(五)建立国家虚拟农业重点试验室虚拟农业是80年代中期问世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仿真(Simulation)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鱼,然后实际培育出能与虚拟农产品相媲美(品质最佳、产量最高、抗病虫害能力最强)的真实作物,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如某种矮秆穗大的粮食作物,带有某种特定滋味的水果等,并能阻断害虫食物通道,破坏其藏匿环境,防止其危害。虚拟农业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它将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虚拟农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也具有令人振奋的应用前景。目前,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的研究小组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是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鱼的育种和管理。因此,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虚拟农业重点试验室”开展虚拟农业的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前瞻性研究。(六)发展精准农业,建立示范基地美国于80年代初提出精准农业的概念(PrecisionFarming),它的基本涵义是把农业技术措施的差异从地块水平精确到平方厘米水平的一整套综合农业管理技术,这项技术的基础是依赖于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利用计算机控制定位,精确定量实施,从而极大地提高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业产量和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因此我们应加强精准农业的研究,尽快建立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精准农业示范基地。(七)建立计算机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调控管理上的应用不但是形势所必需,而且将成为可能。它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实用价值。该系统包括不同的服务层次,如农业宏观决策、农业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管理等,其具体内容包括:政策模拟、调控决策方案模型、粮食安全预警等具体内容。同时要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以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八)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多媒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国家农业实用技术多媒体产品制作中心和网络服务系统,是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途径。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多媒体数据库是集文字、声音、图像之大成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度的产品,把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采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极为简单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将以一种崭新的形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咨询和农业教育的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并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既可以做成光盘、软盘、磁带,也可以储存在网络中心的磁盘阵列中,利用网络进行远距离传输。只要上网,就可随意点播主机内存储的各种多媒体节目,资源共享,方便快捷。国际上,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已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研究饲料问题,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50-60年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农业科学的统计分析与计算;70年代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80年代以来,应用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农业决策支持与自动控制的研究与开发;90年代开始进入网络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已现端倪。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发展大致包括农业信息处理和获取、农业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方面。四、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我国目前尚处于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我国农业的出路。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多种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综合集成应用将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虽然农业信息化科技道路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农业信息化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我们还要在关键农业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上敢于投入,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上下大力气,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环境,不断扩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中国农业走向信息化的必由之路。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实施信息计划。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的“金桥”、“金卡”、“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化学化是20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业信息化将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标志,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的目标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要使我们现有的农业领域内全面实现信息化。(一)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土地大气、水、农业生物品种等都是农业的资源与环境。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网络,可以正确、及时地了解农业资源和环境变化,及时正确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对策。(二)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农村的社会、经济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农村的富裕与进步。农业人口变化,教育、科技普及程度,农民收入水平,农村道路、能源、卫生状况等都是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内容。(三)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特别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气象与病害,形成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业生产常因对气象与病虫的变化了解不及时,掌握不准确,或不能采取正确对策,而造成重大损失。(四)农业科技信息化当前,国外农业科技发展相当迅速,但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严重影响了科技的进步。因此必须借助计算机,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加快科技成果交流与推广应用。(五)农业教育信息化21世纪的农业教育,将出现的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农业教育的信息化,一大部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与农技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以加快农业科技的普及,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可以减少市场存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七)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农产品市场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使各地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建立以计算机联网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是一项关键性的措施。(八)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可使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农业企业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加速农业的发展。五、农业信息化的标准根据“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精神,农业部信息中心提出了省、地(市)、县级信息平台及乡镇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技术标准,农村市场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系统技术标准以及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标准,以规范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一)省、地(市)、县级信息平台及乡镇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技术标准(见附件)(二)农村市场信息数据库及数据库应用系统技术标准(见附件)(三)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标准1、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标准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坚持“加强领导、分级负责、服务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达到以下标准:(1)有一支健全的信息服务队伍。县级农业部门要有不少于2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本县各乡镇要有专兼职信息服务人员,并接受过上级农业部门的业务培训;县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农村信息员资格认证暂行办法的条件和要求,每年发展不少于60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并充分发挥这支队伍传递信息、引导生产的作用。(2)有突出的信息服务实绩。要能够利用各种工作方式和传媒渠道(报刊、广播、电视、简报、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开展信息服务,平均每月信息传播量不少于200条,信息服务至少要覆盖80%的行政村。通过信息引导和服务,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3)有一套满足信息收集、处理、发布(上报)需要的设备和相应的场所。在因特网上建立主页(有条件的可以建成内部网及独立域名网站),并注册应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等信息系统。(4)有一套完善的信息管理与服务制度。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达到“五个一”标准:有1-2名专职或兼职信息服务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专用电话线,并注册应用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等信息系统。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能够利用各种有效工作方式(如:有线广播、简报、寻呼、明白纸、黑板报等)开展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要覆盖辖区内所有行政村;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单位中建立的农村信息服务点,要能利用自身优势,面向所联系的农民积极有效地提供信息服务,并在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农村信息服务点工作职责(1)要紧紧围绕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做好农业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上报)工作。(2)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主要职责: 负责农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上报)工作,为上级和当地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负责全县农业信息服务培训工作。 指导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 负责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的运行与管理。(3)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主要职责: 做好信息采集和传递工作。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信息服务。 协助县级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做好农村信息员培训与网络延伸工作。 指导农村信息员开展信息服务。3、农村信息服务点考核认定(1)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由地(市)农业局推荐,省农业厅(局、委)审核,农业部认定。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由县农业局推荐,地(市)农业局审核,省农业厅(局、委)认定,报农业部备案。(2)考核认定工作实行网络化注册管理。申请认定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须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主页(网址:)“农村信息服务点”专栏中办理认定申报手续,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管理分工,及时完成推荐、审核、认定、备案工作。同时,为确保网络注册认定的可靠性,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季度进行一次基本情况的汇总,汇总表格(由各级农业部门直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农村信息服务点”专栏下载)经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审定并加盖公章后,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下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汇总材料和通过网络传递的各个信息服务点的基本情况开展考核认定的相关工作。(3)所有被认定的农村信息服务点,将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公布其名称、联系人、电话,其中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由农业部发文通告,并将其主页链接到中国农业信息网。(4)省农业厅负责“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县市农业局负责“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点”工作的检查、指导和考核。(5)农村信息服务点认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对工作不认真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给予通报批评,对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撤消对其认定的资格。六、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鉴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围绕信息需求,从信息资源、信息设施、信息系统、信息网络、信息主体、信息法制和信息服务等七个方面,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促进农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措施有:(一)建立新的农业信息观。(二)围绕信息需求搞好农业信息化总体框架规划。(三)拓展与开发信息资源。(四)加强包括整合、集成所有专业信息系统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五)鼓励、推动、保护各种信息主体的发育成长。(六)强化多方位信息服务。(七)抓紧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八)抓紧农业信息化制度建设第二章农业信息采集所谓信息采集,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采取多种方法,把大量的、零散的、有参考价值的情况进行收取和集中,使之成为加工整理的素材。信息采集是信息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以后处理工作的基础。信息采集的质量决定信息处理的质量。信息采集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信息的质量。第一节信息采集原则农业信息工作同其它工作一样,也有其自身的原则性。“本立则末正”,只有把握了这些原则,才能在农业信息的实际工作中上质量、上水平。一、针对性原则信息工作具有很强的服务性。服务对象不同,所需的信息也就不同。农村信息员工作必须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来进行,围绕“三农”需要来展开。二、准确性原则准确是指采集的信息要真实可靠。信息真实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决策的成败。真实是农业信息工作的生命。信息员采集信息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如实反映情况。任何在信息中歪曲、虚构、掺假、夸张都是不允许的。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信息采集要快,快是和信息的效益连在一起的。延误时机常常会使信息的价值衰减或消失,甚至出现负效应。信息员必须具有强列的时间观念,善于“闻风而动,快速出击”,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就要快速采集,快速传递。四、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是在针对性明确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补充和积累而实现的,它包括纵的系统和横的系统两个方面。所谓纵的系统,是指按照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跟踪采集,使信息不断深化;按学科、专业、专题或系统、部门进行采集,使之系统化。所谓横的系统,是指某些信息要考虑到其它方面或部门的因素,按内容、时间、种类等进行横的采集。只有纵横交错,配合采用,所收集的信息才能完整、全面、系统。五、经济性原则农村信息员在采集信息时,必须注意方式方法,必须注意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力争用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调查效果。第二节信息采集方法信息采集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对农村信息员来讲,多是采用调查法,要提倡深入第一线,观察访问,做到腿勤、耳勤、口勤、手勤,掌握第一手资料。在信息采集方法的选择上,要贯彻经济性原则,什么方法简捷就采用什么方法。一、网络采集法即通过信息网络采集信息。如采集夕卜埠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二、会议采集法即从各种会议上采集信息。现在一般会议都有材料,我们可将材料中有价值的东西加工成信息;没有会议材料的要做好记录。如情况允许,还可以用录音等方式把会议情况保存下来,从中加工出有用的信息三、调查采集法即通过调查研究来采集信息。调查研究是提高信息质量、挖掘高层次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信息工作业务素质的有效途经。信息采集的过程,实质上是调查的过程。通过超前性调研,可以了解、分析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抓好预测性信息;通过跟踪调研,可以使信息采集反馈保持连续性;通过综合调研,可以采集一些带有全局性、宏观性和重大情况及问题的综合性信息。调查采集法又可分为:(一)访问法即通过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交谈来采集信息。如采集本地农产品供求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二)观察法借助自己的感觉器官和其它辅助工具,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确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直观的调查研究。如采集农作物生长情况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三)书面采集法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发放收集材料、数据、图表、问卷来采集信息。如采集群众对某项政策是否拥护等民情、社情方面的信息,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四、电话传真采集法即通过打电话、发传真来采集信息。在通过电话、传真索取信息时,要向被索要单位讲清报送的重点和把握的角度。五、阅读采集法即通过阅读报纸、文件、报告、简报等读物来采集信息。在这些读物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善于在纷繁庞杂的文稿中把其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予以加工提炼,编成信息。六、交换采集法即通过与兄弟地区或单位交换资料来采集信息。第三节信息采集重点信息是物质运动的反映。信息的流动必须与物质运动相一致。从信息的特征上看,信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教育类信息,它和行为之间关系复杂,如技术信息等;二是娱乐类信息,它本身就是消费;三是决策类信息,它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如著名的“荒岛0鞋”信息。现在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对人们有用的那一部分信息,以及能够重复使用的信息源作为农村信息员,我们要关注和采集哪些信息呢?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信息。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中的商品部分,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形式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卖过程。农产品流通大多是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即由农村产地收购以后,经过集散地或中转地,再到达城市、其它农村地区或国外等销地的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农产品作为四个环节之一,起着连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纽带作用。它不仅对于农业生产起引导和促进作用,而且对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生产,对于城乡物资交流、经济合作,完善农村市场,满足消费需求,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采集农产品供求信息,要注意弄清农产品的种类、数量、产地、规格、价格、时效等信息元素。二、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好典型等。如成功的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成功的优化种养模式、成功的规模经济典型、农产品流通新举措、农业增效农民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