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名词解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03743143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类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政治类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政治类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类名词解释1. 远古时代:指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历史学者通常把其分为原始人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考古学者将其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他们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猎取大自然提供的食物。这种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但很松散,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按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早期阶段的人类叫猿人,晚期阶段的叫古人。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3. 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指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包括了原始群的整个时期和氏族公社的初期。新石器时代是指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4.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的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碳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5. 北京人:1927年首先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以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还发现了10万多件的打制石器和石片、90多种哺乳动物的化石,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距今约70万年。6. 古人和新人:人类学家按人类体质形态进化的程度,把这一时期的人类分为直立人和智人,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小阶段。原始群前期的是直立人,后期的是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属于现代人类型。古人的生存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已发现的代表性的人类化石主要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等。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工具仍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血缘婚,血缘家庭,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7. 血缘婚和血缘家庭: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了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叫做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8. 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中国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开始于距今10万年,止于距今约1万年,这时人类形态已进入了新人的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新人化石及其遗存非常丰富。主要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麒麟山人、峙峪谷人、左镇人。1963年在山西峙峪谷出土了石镞,说明这时的人类已知道使用弓箭。新人时期的人们已学会用兽皮缝制衣服,已有爱美的观念,可能已经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大约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的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其代表性的有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9.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出现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洞穴里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已经能人工取火了。10. 半坡遗址:是母系氏族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建立村落。村落遗址略成椭圆形。村落中有一间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的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长的住所或氏族议事会的场所。居住区之外有窑场、公共墓地等,从已发现的墓地来看,没有男女合葬的现象,说明这时的人们是实行两个氏族群婚阶段的族外婚。11. 族外婚: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状态,即两个氏族间互为婚姻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同。这种族外婚制从仰韶文化等遗址中可以得到证明,有利于人类的发育和繁衍,并加强了各通婚氏族间的联系互助,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12. 对偶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指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的结合,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比较固定的主夫,不是独占的同居,在对偶婚的家庭里,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它是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这种婚姻仍然是比较松散的暂时性的结合,是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婚姻状态。13. 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社会起,每个氏族就采用一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本氏族的名称,这就是图腾。其在母系氏族极其盛行,其作为一种假设的祖先受到人们崇拜,其目的是寻求这种与自己有血肉关系的祖先神灵保护自己,其是祖宗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其又是氏族的族徽,借此把各个氏族区别开来,可能与氏族内部的婚姻禁忌有关。14. 父系氏族公社: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的一个社会阶段,是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婚姻状态处于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阶段。这时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产生了父系家长制。妻子从夫而居,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大约在距今4千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主要遗迹有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等15. 一夫一妻制:包含于上16. 龙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的城子崖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是新石器晚期最有影响的典型文化类型。17. 大汶口文化:因最早发现与山东泰安大汶口一带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18. 野蛮时代:新石器时代约从距今1万年左右的时间开始,一直到距今4000年左右结束,这一时期被称为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19. 军事民主制: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因彼此经常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氏族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和氏族议事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叫做军事民主制,是一种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制度。20. 炎帝、黄帝和蚩尤(略)21. 涿鹿之战: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部落不断向东发展,而东方的夷人部落则向西拓进,双方发生了一系列冲突和战争,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最终蚩尤战败被杀,东方的夷人野归顺了黄帝。22. 阪泉之战:后来炎帝想与黄帝争夺中原盟主地位,于是炎黄之间又展开了军事冲突,在阪泉经过三次大战,黄帝取得了胜利,成为诸夏的首领。23. 三皇五帝:三皇的说法有多种类型:一说是伏羲、神农、女娲,一说是轩辕、神农、赫胥;一说是伏羲、神农、祝融等等,都被战国秦汉时人视为华夏族云谷时期有所发明创造,有功于文明进步创造,有功于文明进步的英雄人物。五帝一般公认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说黄帝是我国北方一些氏族部落的祖先,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被列为五帝之首,传说颛顼进行了一次绝地天通的社会变革,设立了官吏,使各司其职,避免了社会的混乱,说明国家的权力和国家机构已处于萌芽之中,帝喾又称高辛氏,据说能序三辰以故民,即能观测天象并根据日月星的四时运行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尧所属的部落是传说中的陶唐氏,因此称为唐尧。继尧而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舜,出自一个叫有虞氏的古老氏族,所以又称虞舜。尧舜时期,已进入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属于中国氏族社会的末期。24. 绝地天通:(略)25. 禅让制:尧舜时期,按军事民主制的传统,部落联盟的最高军事首领,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形式,由众多的部落首领共同推举,得到氏族成员的承认,才能确立,这时我国古代一度相当盛行的民主选举首领的禅让制。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举能。从尧到舜,舜到禹,禅让制至少表面上还发生作用,但凭借强权、力图变禅让为世袭的企图和斗争愈演愈烈。26. 二里头文化: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调查了传说的夏墟,在河南省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偃师二里头、登封告成望城岗、夏县东霞冯、临如煤山、洛阳矬里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文化最具典型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属于夏代纪年的范围内。虽然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确定它是夏朝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的文化工作。27.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之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作为都城,后又迁往杨翟,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部落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众多的部落首领前往参加大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的礼节称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这次大会是夏王朝建立的重要标志。28. 钧台之享:为了使世系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夏启就在都城阳翟召集众多的诸侯,举行盛大的钧台之享,这一朝会,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到此完全确定了。29. 任土作贡:禹把当时所了解到的全部土地画为九州,即区分四正、四隅,加上中央共九块。尚书禹贡序说禹在画九州的同时,还让被征服的部落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缴纳贡赋,这就是任土作贡。30. 太康失国:夏启以后,子太康即位,他只顾田猎游玩而不恤民事,夏朝势力大大削弱,东夷氏族部落见有机可乘,举兵西进,东夷族著名的首领羿,以善射著称,太康时期,羿率领其族众从东方的鎺迁到位于夏朝腹地的穷石,称有穷氏,得到夏民的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史称太康失国。31. 少康中兴: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后少康又逃奔有虞氏,在有虞氏的帮助下,不仅有田邑,而且有了一旅兵众,少康怀着复国之志,以纶邑为根据地,收集夏众,纠合同姓,遂灭寒浞,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史称少康中兴。32. 众人协田:在商朝,王畿附近的土地由商王或其臣属驱使众多的奴隶进行集体耕种,众人也称众,是农业奴隶。协田就是奴隶们集体耕种。33. 夏小正:大约夏朝时已有历法,战国时期流行的“夏历”和夏小正一书,保留了一部分夏时的历法,诗经里西周、春秋时的诗歌,大部分是用夏历,以建寅之约为岁首,这种历法遗址流传到现在。夏历的出现,意味着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有了较高水平。此书还记录了夏朝一些的农业生产经验。34. 九世之乱:指商朝建立后,政权逐渐巩固起来,但从仲丁始,内乱不断,自仲丁至阳甲,前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诸弟子争相代立,商王朝陷入危机,史称九世之乱。35. 盘庚迁殷:连绵不断的政治动乱大大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九世之乱后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商王朝处在内外交困的局面,盘庚当政后,为了扭转危机局面,于公元前1300年,不顾旧贵族的反对,将都城由奄迁于殷,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36. 殷墟:殷都在武王伐纣以后遭到破坏,历尽沧桑,变成废墟,称殷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11座商王大墓,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片和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骨角器,反映了商朝的历史文化状况。37. 甲骨文:殷墟出土的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称为甲骨文。可以发现中国汉字在商朝后期已趋于成熟。38. 有亡荒阅:周文王时,整顿吏治,针对奴隶逃亡的现象采取措施,大规模的清查逃亡的奴隶,称为有亡荒阅,这项措施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39. 周公东征:周武王在灭商后的第二年病死,子成王继位。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引起管叔、蔡叔极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见有机可乘,拉拢管叔、蔡叔,联合西方的奄和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旦亲自领兵东征,苦战三年,平定了叛乱,杀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降为庶人,这就是周公东征。40. 三监:周武王灭商以后,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圭寸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周围建立邶、鄘、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41. 武丁中兴: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至U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武丁的主要政绩:一是早年曾在外和平民一起参加劳动,了解民间的疾苦和稼穡的艰辛。二是擢拔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知人善任。三是大力改革政治,四是不断对外用兵,国力强盛。五是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在位期间是商朝最鼎盛的时期。42. 田里不鬻:井田制具有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土地不能随意的转让、买卖、这叫做田里不鬻43. 宗周、成周:周公东征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建立了东都洛邑,作为周统治者控制东方的中心,将殷顽民迁于此,驻兵进行监视,自此西周有两都:以镐京为中心,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称为“宗周”,又称西都,以东都洛邑为中心,是保卫宗周,镇抚东方的重镇,称为成周”,又称东都,东西连成一片,王畿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显著的增强,称为控制全国的基地。44. 金文(略)45. 国人暴动:周厉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下令将山林川泽收归到国有,不许平民樵采渔猎,。这种政策直接触犯了国人的利益,引起国人的普遍不满,公元前841年,国人忍无可忍,发起了武装暴动,参加这次暴动的以聚居在国都镐京的国人为主,称为国人暴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动摇了周王朝的根基。加速了西周王朝的灭亡的进程。46. 共和行政:国人暴动之后,宗周一片混乱,于是周公、召公临时主持政事,号称共和行政,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开始。47. 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之后,以召公、周公二相为辅,又任用尹吉甫、仲山甫等,吸取前王教训,刷新政治,励精图治,周朝国势渐兴,史称“宣王中兴”48. 料民于太原:周宣王为了补充兵力,开拓财源,乃料民于太原,料民就是清查民数,以便于征兵,结果引起奴隶和平民的饭抗,这表明西周王朝已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力量49. 不籍千亩:西周末年,由于奴隶的反抗斗争,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难以为继,周宣王即位后宣布废除借助民力以耕公田的籍田制度,将公田租给农民耕种,按一定的数额征收田租,这就是不籍千亩。劳役地租变成了十五地租,封建性的租佃关系便发展起来。50. 平王东迁:周幽王即位之后,朝政黑暗,其欲费申后及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申侯大怒,于公元前771年联合犬戎、吕、缯等国举兵攻周,犬戎攻破镐京,杀周幽王于骊山下,诸侯们和申侯拥立宜臼即位,是平王,这时丰、镐已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的威胁,平王被迫放弃这两地,东迁洛邑,史称“平王东迁”其是周王室失去对诸侯统治的标志,也是东周建立的标志。51. 菑、新、畲:周代农业实行三田制。即休耕制,菑指的是休耕的土地,新指的是休耕以后新耕的土地,畲指的是休耕后连续耕种了两年的土地。这三种田轮流休闲,周而复始,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变了过去成片抛荒的现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52. 卿大夫(略)53. 工商食官: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是由官府统一经营和管理的,官府设工正、陶正、车正等官职,管理手工业和商业,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隶,产品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工商业者的生活费油官府供给,这叫做“工商食官”54. 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创作时代上自周初,下至春秋中叶,约四百多年,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商颂、鲁颂属于东周时期的作品,其余大部分都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周颂是贵族在宗庙祭祀时演奏的诗歌,大雅、小雅是贵族们宴饮时的酬唱,风是从各地采集的民歌。这些歌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实际生活,揭露了贵族统治的残暴、贪婪,倾诉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但有些诗歌,经过了奴隶主阶级文人的篡改和润色,在政治上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这些诗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于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重大影响。55. 尚书:是一部古代政治文献汇编,词句质朴,内容丰富,保存着商周两代的重要史料,现仅存二十九篇,其中除少数几篇外,大部分属于西周人的手笔。56. 世卿世禄:周王以下有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辅佐天子,三公以下设六卿分三左和三右,三左是太史(管册命)、太祝(管祭祀)、太卜(管卜筮);三右室太宰(管财务)、太宗(管贵族事务)、太士(管司法)。六卿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司徒、司空、司马、司寇、司士分别管理土地、工程、军队、刑警、监察,各级官吏都由贵族担任,世代相袭,作为俸禄的采邑,也是世代享用,叫做世卿世禄。57. 刑不上大夫:西周刑法严苛,在量刑上主要有五种:墨刑、yi刑、刖刑、宫刑、大辟。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严密的法网主要用来惩治奴隶和平民,贵族犯法,或有特赦,或有权宜,即使判刑,也可以罚金赎刑,这时所谓的“刑不上大夫”。58. 分圭寸制:西周建立后,分圭寸自己的子弟和异性贵族,至I指定的地点建立起西周的蜀国,统治当地的部落和人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封制。周王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同姓贵族。二是异性贵族。三是元老重臣。四时古代圣王后裔。意义和弊端。59. 赐命和册封:周代封建诸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授土授民,叫做赐命,受封者接受周天子的册命,称为册封。60. 采邑和食地:在各诸侯国内,国君将都城附近的土地或军事要地留归自己直接管理,其他地方分封给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拿出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士,作为他们的食地。61. 国和野:国即王都和诸侯国都的近郊,比较好的熟田大都集中在这里,各级奴隶主居住在国中或大小都邑,筑有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堡,拥有武装力量,控制着工商部门,直接奴役许多耕作奴隶经营着井田;所谓的野,则是距离都邑较远的郊区和山林旷野之地,是被称为野人的奴隶们或其他劳动者居住的地方,条件的艰苦,与都邑形成鲜明对比。62. 公田和私田:公田实际上是奴隶制确定后保留下来的原始公有地的残存,农村公社成员通过共同耕作一定面积的公田,向国家承担缴纳赋税的义务。所谓私田则是公社成员的份地,实际上并不为公社成员所私有,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63. 助和彻:井田制下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在野用助,在国用彻。助是借的意思,即借助民力而耕田。彻是国中公社成员“耕百亩者,彻取十亩为赋,即彻取十分之一的田为公田,公田上的收获物上交国家,总之,公田上的收获物完全归国家或奴隶主贵族所占有,这是一种劳役剥削。私田上的收获物归公社成员所有,以维持公社成员的生命和人口的再生产。64. 籍田:在国内公田叫做籍田,主要集中在王畿内,但封国的国中也可能有籍田,每年春季,国王、诸侯率领百官要到籍田上行始耕典礼,叫做籍田礼,仪式颇为隆重。65. 宗法制:宗法即宗族之法,处理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利的制度,便是宗法制,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起源于氏族社会,是由父家长制演变而来,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宗法制将宗族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以族权强化政权,从而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66. 质人、贾师、塵人:国家设置专职官吏管理市场,质人主管交易,充当经纪人,制发买卖契券,贾师管物价,塵人管税务。67. 周礼:西周时热门处于不同的社会等级,上下等级互相统属,为了调解其内部关系,据说周公制作了周礼。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各种礼节仪式,也包括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行为规范。名目可分为吉、凶、嘉、宾、军五类。68. 五礼:吉礼,祭祀鬼神,祈求福禄之礼;凶礼,丧葬凶荒之礼;宾礼,迎宾朝聘之礼;嘉礼,饮宴婚嫁之礼;军礼,兴师动众治理。礼是一种礼仪礼节,更是一种等级制度。69. 夏商周断代工程:其时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解决夏商周年代问题的科研课题的一项工程。这一工程1995年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总目标、具体目标和研究途径。2000年11月9日,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70.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新人,一生是在齐国度过的,原始贵族出身,到管仲时,家境已经十分贫困,为了谋生,其年轻时做过很多低贱的职业,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他生活在列国并峙的春秋时代,也是他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社会背景。公元前685年,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在他的主持下,齐国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最终使齐桓公称为第一个中原诸侯的霸主,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71. 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是指将国都地区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伍其鄙是指在鄙野地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72. 相地而衰征:相地,就是观测评定土地,以区分土地的好坏肥瘠。所谓衰征,就是依土地等级征收不等的赋税,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73.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74. 尽地力之教:魏国李悝变法中的一项内容,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增加粮食产量。75. 平籴法:李悝变法中的一项,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设常平仓,以平抑粮价,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又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从而保障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76. 食有劳而禄有功:李悝变法中的一项,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对那些于国无功的淫民则剥夺爵位,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77. 法经:李悝变法中的一项,为了确立封建法制,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作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它是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78. 武卒制:吴起到了楚国之后,决心也建立一支像魏武卒式的军队,他加强军队训练,严格赏罚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79. 胡服骑射: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改革军制,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改革,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80. 稷下学宫:即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在国都临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各国人才,让他们著书立说,邹衍、淳于髡、田骈、慎到、环渊等学者,集于稷下讲学,为齐国所用。荀子曾在稷下讲学,最为老师。81.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姓公孙,名鞅,是卫国的没落贵族,少好刑名之学,曾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死后,他在魏不被重用,因之入秦,在秦以功封于商,所以后人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变法的影响82.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文公率军救宋,晋军为避开楚军的锋芒,主动退军三舍,至城濮,晋文公会晋、宋、齐、秦军,大破楚军,这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83. 践土之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与会的有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天子派代表参加了会盟,史称践土之盟。84. 殽之战:公元前627年,秦袭郑,在回军至殽时,为晋军截击,秦军的三个将军被俘,全军覆灭,史称殽之战。85. 弭兵之会: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也想暂时休战,这是背景。其时由宋大夫向戎倡议的,公元前546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共十四诸侯会于宋,决定以晋、楚两大国为盟主,除齐、秦不作为从属国看待外,其他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承担晋、楚两国给予的义务,史称弭兵之会。它是在晋、楚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产生的,会盟后,晋、楚四十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安定有很大好处。86. 战国七雄:(略)87. 桂陵之战:战国时,魏国自恃强大,不断进攻韩、赵,三国联盟破裂,公元前354年,魏攻赵,齐国出兵相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西攻魏国,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阻截,大败,主将庞涓被擒,这就是桂陵之战。88. 马陵之战: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齐国又出兵相救,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师,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与庞涓迎击齐军,齐军用孙膑之计,诈败,魏军紧迫,追至马陵,中齐军埋伏,魏军大乱,死者无数,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89.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踞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迁到大梁,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这种情况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徐州,相互尊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90. 合纵与连横:合纵就是关东各国为了抗拒秦国,组成军事同盟;秦国为了拆散各国的联合,破坏合纵,以便于各个击破,就在关东积极争取与国,称为连横。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公元前298年,齐与韩、魏合纵攻秦,一直攻入函谷关,相持三年,迫使秦国割地求和,韩、魏收回了被秦侵占的一部分领土,齐在东方声威大震。91. 乐毅伐齐:公元前284年,秦、韩、魏、赵、燕五国联军在燕将乐毅的指挥下,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入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史称“乐毅伐齐”,后来齐人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才使齐国转危为安,但齐国已无力与秦国相抗衡。92. 秦“远交近攻”:赵国经过武灵王的改革,成为北方大国,由于齐、楚等国的衰弱,赵国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勉强和秦国相抗衡的国家,秦昭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一方面拉拢东方的齐、楚,一方面积极地对外用兵,不断侵占邻国的土地。93. 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救,赵派大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率军久攻不下,两军长期相持。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王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长平,就改守为攻,相秦全面出击,秦将白起佯败后退,另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军四十余万被俘,白起将其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