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702499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新考纲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5年6考)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周围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3.生态系统的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2)生物群落类群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方式一定为自养型捕食、寄生型异养腐生型异养主要生物绿色植物动物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实例表现形式: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1。(2)食物网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功能: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1.下图为生态系统组成。请思考:(1)图中X及a、b、c分别指什么?(2)图中被誉为“生态系统基石”的是哪一环节?它是否一定是真核生物?是否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提示(1)X生物群落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2)b不一定为真核生物,可能为原核生物,但一定是自养型生物。2.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请思考。(1)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2)图示食物网中包括几条食物链?其中猫头鹰占有哪些营养级?(3)青蛙与蜘蛛之间是什么关系?(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什么?若蛇的数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变化如何?(5)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什么?提示(1)草(2)8第三、四、五、六(3)捕食和竞争(4)草是生态系统的基石,草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由于猫头鹰的食物来源较广泛,蛇的数量减少不会明显影响到猫头鹰数量的变化。(5)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成分1.(2015天津理综,1)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解析由图可知:甲为个体,乙为种群,丙为群落,丁为生态系统。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仍会出现上下波动,B错误;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答案D2.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生态系统包括其结构和功能,其结构又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项正确。答案B(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快速判断(2)生态系统各类成分关系如下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1.(2016全国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故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答案C2.(2017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 类不同纲的生物:。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1)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相关生物都减少。(2)“天敌”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还要下降,直到趋于稳定。(3)“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举例如下:若青蛙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蛇将减少,鹰过多捕食兔和食草鸟,从而导致兔、食草鸟减少,因鹰不只捕食蛇一种生物,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维持数量基本不变。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5年8考)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及意义2.消费者的能量流动注意: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条途径。(1)从上述图解可以得到: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在各营养级中,能量的几个去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被分解者利用;未被利用。某研究小组对青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青鱼同化的能量是多少?摄入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51.61.523.127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1。提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51.62724.6kJ(cm2a)1或用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1.523.124.6kJ(cm2a)1。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思考:(1)依生态学原理看,同样的玉米,上述哪种营养结构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为什么?(2)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对吗?为什么?(3)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甲中的人与乙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哪个更高?提示(1)甲种营养结构,因为乙中人处于第三营养级,能量损耗加大,养活的人口更少。(2)不对。甲、乙营养结构中“牛”“人”代表的是相应营养级环节,并非“一个人”。(3)乙中更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1.(2015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解析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项错误。答案D2.(2014海南卷)用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数量构建的金字塔分别称为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在某一栎林中,第一营养级生物为栎树,第二营养级生物为昆虫,第三营养级生物为蛙、蜥蜴和鸟,第四营养级生物为蛇。该栎林数量金字塔的示意图是()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需要参考生物个体的大小。第一、二营养级分别是栎树(体型很大)和昆虫,所以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于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生物相比,第三营养级生物含有的能量少,并且生物个体较大,所以第三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少于第二营养级,同理可知第四营养级生物的数量会更少。答案B界定三类生态金字塔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形状特点正金字塔形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一般为正金字塔形,但可能出现“倒置”,如“树昆虫鸟”一般为正金字塔形即: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一般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能量流动的“分流模型”分析与“传递效率”计算1.(2015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2a1)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解析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3 7804 2007 980(Jm2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B正确;因不知太阳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无法计算,C错误;人工鱼塘中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D错误。答案B2.(2017东北三省检测)如图表示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的部分过程,括号中的字母表示能量值,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为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应在A、B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na)C.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nab)D.B为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总能量解析图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应在A处加上标有细胞呼吸的箭头;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na);B处能量为(nab),其中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储存在初级消费者体内未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因此,被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小于(nab)。答案B(1)相邻两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切不可将“摄入量”混同为“同化量”。(2)某动物“粪便”中能量应隶属其“食物方”,它实为食物方“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3)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5年5考)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a.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b.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c.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烧。(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2)信息传递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在不同图解中快速确认碳循环各环节据图示方法可快速推断各图各环节:(1)大气中的CO2库甲中b、乙中c、丙中a、丁中 4;(2)生产者甲中 a、乙中 a、丙中 e、丁中 1;(3)分解者甲中 d、乙中 e、丙中 c、丁中 3;(4)判定上述三环节后,消费者无论具有几个营养级都将迎刃而解。教材高考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2016全国卷,5A)()(2)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015海南单科,24A)()(3)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2015课标,4C)()以上内容主要源自教材必修3 P101P107,考查点侧重碳循环及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与功能,把握碳循环的来路、去路及生态系统三类信息类型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功能、应用是解题关键。2.(教材P104“基础题4”改编)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提示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3.(教材P104“二拓展题”改编)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提示能。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2015海南单科,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填“间接”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生物成分E表示,生物成分F表示,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大气中CO2库,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答案(1)间接(2)大气中CO2库生产者分解者C2.(2017江西四校联考)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A、B、C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大力增强过程可一定程度缓解温室效应C.经过程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D.图中均为含碳有机物解析图中A为大气中CO2库,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它们不能构成食物链,因为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A错误;过程的碳有部分被呼吸消耗,C错误;图中为含碳有机物,为CO2,D错误。答案B1.谨防生态系统物质循环2个易错点(1)“物质”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化合物。(2)循环范围:具全球性。2.“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解题模板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海南高考)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下面的问题。(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和。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物理信息(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本题解答障碍在于不能理顺甲、乙昆虫、蜘蛛及该种植物与植物释放的物质X的关系,现绘制如下简图以作辅助。【即学即练】(2017贵州贵阳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可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B错误。答案B综合考查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及其内在关系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返、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的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答案C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错将寄生生物和分解者列入食物链或计算营养级点拨高中生物中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食物链,它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不包括分解者、寄生生物,也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易错点2生态系统的成分常见误区归纳点拨错误说法特 例细菌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植物都是生产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易错点3因混淆“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尿液中能量”而出错点拨(1)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才是同化量,动物的“粪便”量不曾被动物消化吸收而同化,不属于同化量,如兔吃草时,兔粪便中的能量应为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而不属于兔同化量。(2)粪便量尿液中能量:粪便量不属于动物同化量,但尿液中尿素所含能量应属于动物同化量的一部分。易错点4错将“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等同于“相邻两个生物个体”间的传递效率,从而出现“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获得了其10%20%能量”的错误点拨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下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某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获得“10%20%”的能量,“所有狼”可获得“所有狐”的能量才是10%20%。规范答题某农牧结合的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农场,其收获的粮食既作为肉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食物,作物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奶牛;生产的鸡肉供人食用,奶牛仅向农场供应牛奶;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微生物(细菌等)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1)若绘制该生态系统中涉及到的生物组成的食物网,细菌属于营养成分吗?_。(2)牛与鸡之间(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3)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为该农场供能,虽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但并未打破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的规律,其原因是_。(4)下图表示该生态系统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则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中的“不可利用”部分是指中的含碳量。答卷采样错因分析对捕食概念理解不到位,正确答案是无,人工条件下,它们取食玉米的器官和部位不同,正确答案食物不同“误认为能量传递效率是摄入量之间的比值”应为上下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正确答案是15%课堂小结思维导图高考必背关键句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相邻营养级能量传递率只有10%20%。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现象。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形式。随堂真题&预测1.(2015海南高考)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解析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题述现象中的食物链为泥巴中的藻类小虾小鱼大鱼(与小鱼不同种),故泥巴中的藻类是第一营养级,小虾是第二营养级,小鱼是第三营养级,大鱼是第四营养级,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答案C2.(2019高考预测)多营养层次综合水产养殖法(IMTA)是一种全新的养殖方式。例如在加拿大的芬迪湾,人们用网笼养殖鲑鱼,鲑鱼的排泄物顺水而下,为贝类和海带提供养料。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贝类和海带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B.IMTA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再生C.IMTA的实施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产品D.笼养鲑鱼的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是由于笼养区域的食物网更复杂解析海带为褐藻,属于生产者,A错误;IMTA的实施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笼养鲑鱼需要人工添加饲料,所以其种群密度远大于野生种群,而不是笼养区域的食物网复杂,D错误。答案B3.(2016全国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4.(2015全国卷,31)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 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 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时,其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这一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答案(1)2.2头/km22头/km2(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3)大于教师独具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解析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正确;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也可能来自于同种或不同种的其他生物,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正确。答案C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解析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生产者与消费者。答案A3.(2017湖北襄阳五中开学考,38)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A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D正确。答案D4.(2017聊城模拟)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及其演替的部分阶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3中从湖岸地面到湖底的生物分布叫群落的结构。图示湖底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图中的群落最终将演替到阶段。其中,造成湖底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填“光照”“温度”或“水”)。(2)在图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中,青蛙属于。繁殖季节蛙声一片,青蛙在雌雄个体间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若青蛙种群增加100 kJ的能量,则至少消耗生产者kJ的能量。图中没表示或没能明显表示出来的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还有空气、无机盐、等。(3)若调查湖泊中乌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若调查该湖泊中小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在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等因素。解析(1)湖岸地面到湖底生物的分布属于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该结构属于水平结构。图中的演替从裸底阶段开始,属于初生演替。若环境条件适宜,则群落将最终演替到森林阶段。造成湖底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2)青蛙以昆虫为食,属于消费者。蛙声属于物理信息。计算青蛙至少消耗生产者的能量,则食物链为植物昆虫青蛙,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青蛙至少消耗生产者的能量为10020%20%2 500(kJ)。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空气、太阳能等。(3)调查活动范围相对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小动物种类丰富度时,要注意定点、定量取样和采集。答案(1)水平初生森林光照(2)消费者物理信息2 500能量(阳光、热能)(3)标志重捕法定量课后分层训练(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1.(2017潍坊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几乎所有生态系统需要的能量都来自太阳B.研究能量流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在生物群落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是可循环利用的D.信息传递能调节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解析在生物群落内能量流动是单向传递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答案C2.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三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解析A项中的“信息素”、B项中的“化学物质”、D项中的“气味”均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化学信息,而C项中的“低频声波”能说明其信息传递的类型属于物理信息。答案C3.(2017湖南益阳调研)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恢复原状的能力越弱B.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级C.在捕食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相同D.如果食物网中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解析在捕食食物链中,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消费者则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答案C4.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D.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的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解析食物网中,每条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而终点一定是处在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并非处在最高营养级,A错误;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青蛙,所以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应下降,C错误;由题图可知,蛇(次级消费者)与鹰(三级消费者)之间、鹰(三级消费者)与猫头鹰(次级消费者)之间,除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D错误。答案B5.如图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绿色植物B.乙是消费者,丙属于次级消费者C.丙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必要成分D.丙不属于食物链中的成分,但在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解析从图中三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主要是绿色植物,A正确;丙是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必要成分,C正确;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D正确。答案B6.(2017河南洛阳二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原理。根据这一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B.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之间C.传统农业中的耕地技术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也可以让能量循环利用解析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A错误;物质循环中的“循环”指的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答案C7.果树草菇立体农业是利用果树下微弱的光照、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低的风速等特殊环境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树下的蚯蚓是消费者,草菇等真菌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可能存在鼠蛇鹰这样一条食物链C.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其更加稳定解析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如草菇)、腐生动物(如蚯蚓),A错误;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B错误;自养生物有光合作用类型和化能合成作用类型,C错误。答案D8.某淡水湖泊受到重金属Hg污染,科研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调查其污染程度,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淡水湖生态系统B.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C.图中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鱼类D.藻类和鱼类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解析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无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错误;图中底栖动物处于最高营养级,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有害物质在最高营养级生物中积累最多,C错误;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有高等植物和藻类,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鱼类,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藻类和鱼类分别属于两个营养级中的部分生物,传递效率不是20%,D错误。答案B9.(2017黑龙江高三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系统中来B.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包括本营养级呼吸作用所散失的C.一条食物链中,低营养级通常比高营养级含有更高的能量值D.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少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因此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不能再回到这个系统中来,A正确;某营养级的同化量有三条去向:一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二是流向分解者,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B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一条食物链中,低营养级通常比高营养级含有更高的能量值,C正确;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D错误。答案D10.(2019高考预测)如图所示为自然界中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自然界中,除了绿色植物外,生产者还有(至少写出两种生物)。(2)若图中、分别表示动、植物部分同化能量的流向,则动物(兔子)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填“”或“”)。(3)图中、分别表示两种重要的生理反应,即和。(4)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5)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仅会导致温室效应,还会导致雾霾,而雾霾可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散去,这反映生态系统具有能力。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缓解温室效应和雾霾的重要措施,除该措施之外还可以_。答案(1)蓝藻、硝化细菌(答不全不给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2)(3)呼吸作用光合作用(4)能量流动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或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5)一定的自我调节大力植树造林、开发并使用洁净能源等(一条即可)11.(2017韶关三调)某农牧结合的自动化控制的现代化农场,其收获的粮食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食物,作物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鸡肉和牛肉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农场内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牛与鸡之间(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2)该农场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中的碳以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有机肥料还田,强化了该生态系统的功能。(3)该农场原先用1/4的玉米养鸡、3/4供人食用,现调整为1/2的玉米养鸡、1/2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肉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人群获得的能量数值会怎样变化?(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不变,填“增加”“减小”或“不变”)。(4)有同学认为,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为该农场供能,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打破了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的规律。你认为对吗?,为什么?_。答案(1)无牛与鸡取食玉米的不同部分(2)CO2物质循环(3)减小(4)不对该部分能量不能被生物体重新利用,并未回到群落中12.(2017黑龙江大庆检测)某地建设了以沼气池为核心的生产自净农业生态系统,图1是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2是沼气池的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是根据生态系统中和原理来设计的。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突出的优点是_(写出两个)。(2)图1中的“基石”是,蘑菇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3)据图2分析,沼气池中的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为。(4)独立的沼气池(填“能”或“不能”)看做一个生态系统,理由是_。答案(1)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提高能量转化效率(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水稻、大豆分解者(3)无氧呼吸(4)不能没有生产者和消费者13.图1所示为某农场几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曲线(甲是生产者),图2为其中的能量流动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对应图2第二营养级的是_。(2)图2中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人工补充饲料的目的是_,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传递的效率是。(3)分解者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等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填“能”或“不能”)被生产者利用,原因是_。(4)丙依据乙的气味去猎捕乙,乙依据丙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丙和乙的这种关系说明信息能。解析(1)由图1可知,甲、乙、丙之间的食物链为甲乙丙,故乙处于第二营养级。(2)由于该农场补充人工饲料,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提供能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故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能量。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b2,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a2r1,所以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2/(a2r1)100%。(3)分解者分解有机物释放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利用。(4)生物之间通过相互的气味识别对方,说明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乙(2)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能量为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提供能量,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2/(a2r1)100%(3)不能热能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或能量不能循环利用)(4)双向的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