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十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675245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专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十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十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广西专用)2021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卷十二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元质检卷十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9山西实验中学质量监测)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基岩质海岸的潮间带栖息着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这些动物被海星所捕食。科学家将海星从实验小区中移除一段时间后,调查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小区中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海星可以位于第三营养级C.海星移除后,小区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是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D.实验结果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答案:A解析:生物群落是一定时间内,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项错误;海星以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等几种动物为食,可以是第三营养级,B项正确;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同时发现藤壶和贻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说明被捕食者之间竞争加剧,而藤壶和贻贝在竞争中获胜,C项正确;海星移除后,“小区中被捕食物种的数量由15种迅速下降到8种”,说明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D项正确。2.(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右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草老鼠猫头鹰”是该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B.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C.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会上升D.在该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与三级消费者之间只有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食物链的起点一定是生产者,而终点一定是处在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猫头鹰并非处在最高营养级,A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图中未体现,B项正确;若老鼠数量突然锐减,猫头鹰的食物来源只有青蛙,所以短时间内青蛙的数量应下降,C项错误;蛇(次级消费者)与苍鹰(三级消费者)之间或苍鹰(三级消费者)与猫头鹰(次级消费者)之间,除具有捕食关系外,还具有竞争关系,D项错误。3.科研人员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该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A.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B.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C.四个月份中,9月份每一水层有机碳生产率均比其他月份高D.当水深超过-0.6 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答案:C解析:影响浮游植物有机碳生产率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和温度,A项正确;不同水层分布着不同类群的生物是生物群落垂直结构的具体表现,B项正确;由图可知,9月份有机碳生产率比5月份低,C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当水深超过-0.6m时,7月份的有机碳生产率均低于其他月份,D项正确。4.(2019安徽毛坦厂中学)肝片吸虫的幼虫寄生在椎实螺体内,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附着于大型水草上继续发育,成虫主要寄生在牛、羊体内。科研人员进行了农药、化肥等农化品的使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椎实螺和肝片吸虫均属于初级消费者B.“水草椎实螺肝片吸虫椎实螺天敌羊”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椎实螺天敌的种群数量与肝片吸虫的种群数量存在正相关关系D.农化品的使用能增加水草有机干物质量,从而增加人、畜感染肝片吸虫的概率答案:D解析:椎实螺以水草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而肝片吸虫寄生于椎实螺体内和牛、羊体内,不属于初级消费者,A项错误;食物链是由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椎实螺以水草为食,而肝片吸虫与椎实螺、牛羊之间都是寄生关系,B项错误;椎实螺天敌的种群数量与肝片吸虫的种群数量存在负相关关系,C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农化品的使用能增加水草有机干物质量和椎实螺天敌死亡率,从而增加人、畜感染肝片吸虫的概率,D项正确。5.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图甲表示海洋鱼类大黄鱼的种群数量变化与增长速率的关系,图乙是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以下分析正确的是()甲乙A.图乙中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成分是A、C、DB.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为aC.图乙的食物链中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0%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低答案:C解析:图乙中A是生产者,D和C都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A和B,A项错误;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捕捞之后种群数量为b时增长最快,B项错误;图乙中的食物链是ADC,所以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5106)(7.5106)100%=20%,C项正确;被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高,D项错误。6.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以CO2的形式从D流动到AB.图中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C.若E为刚迁入该生态系统的新物种,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D.若图中C表示热量,该图可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答案:C解析:据图分析,图中D为生产者,A为初级消费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A项错误;图中B为次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B和F之间不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项错误;刚迁入生态系统的新物种,若环境适宜,种群数量可能呈“J”型增长,C项正确;若图中C表示热量,由于热量不能被生产者利用,故此图不可以表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D项错误。7.某学习小组调查校园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关系,部分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生产者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经箭头所示渠道C.该系统的信息沿着图中箭头所示渠道进行传递D.若乌鸦被驱出校园,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D解析:图示箭头所示渠道中碳的流动形式应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合果芋、九里香和酢浆草,它们同化的太阳能,最多有20%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蜗牛、昆虫和乌鸦),B项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项错误;若乌鸦被驱出校园后,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项正确。8.图1是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模式图;图2是能量流经牛这一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庭院里的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B.图1中共有5条食物链,其中人占第二、三、四营养级C.图2中代表下一营养级(或人)摄入的能量D.图2可表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征答案:B解析: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属于信息传递功能中的化学信息的传递,A项正确;图1中有农作物人、农作物鸡人、农作物牛人3条食物链,人只能占第二、三营养级,B项错误;图2中代表牛同化的能量,代表牛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代表人摄入的能量,代表牛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代表牛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项正确;图2中人只能获得牛同化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这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项正确。9.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下列关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获取能量的方式相同C.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D.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答案:B解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均离不开信息传递,A项正确;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不一定相同,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而各级消费者则利用上一营养级所含的现成的有机物,B项错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C项正确;生产者主要是地衣,故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损伤,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D项正确。10.(2019广东揭阳一模)下图表示温室鱼菜互生种植养殖系统。该系统通过巧妙设计,以水为媒,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用土和肥”的鱼菜互生良性循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B.鱼类的残饵、粪便等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C.输入该系统太阳能的总量远远小于输出该系统的能量D.该系统物质能够自给自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水在蔬菜和鱼塘之间循环流动,蔬菜可以利用水体中的N、P等矿质元素,同时能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所以蔬菜种植可以为鱼类养殖提供净化水和O2,A项正确;鱼类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无机物可作为蔬菜的营养成分,B项正确;人类要源源不断地从该系统中输出鱼、蔬菜等,所以该系统物质不能自给自足,要不断地向该系统输入有机物和无机物,C项正确,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16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这属于群落的演替。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基础是。(2)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用字母表示)。在过程中碳以的形式进行循环。(3)若植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可表示为。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 kg,需消耗草 kg(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答案:(1)次生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多少(或食物网复杂程度、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等)负反馈调节(2)B、DCO2(3)N+R2 100解析:(1)由题意知,群落演替的起点是火灾后的草原,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根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营养结构(食物链)的复杂程度,基础是负反馈调节。(2)分析图甲可知,A是无机环境,D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D、B。在过程中CO2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在过程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3)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分析图乙可知,杂食性动物参与组成两条食物链,若杂食性动物的食物中草占1/3,则其体重增加30kg,需消耗草301/310%+302/310%10%=2100(kg)。12.(24分)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经不同处理后,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量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mg/(gd)。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30半分解叶7.209.428.715.23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的数量,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答案:(1)群落分解者物质循环(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灭菌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3)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解析:(1)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分解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即分解者的行为促进了物质循环。(2)选择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蚯蚓是为了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即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由数据分析可知,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未分解叶。在不同叶片中,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由此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即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因此可以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