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525473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标)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训练3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训练3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题组一模拟大题1(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宋王朝是南朝的第一个朝代纵观刘宋诸帝,自武帝以来的佛教政策主要表现为迎请礼遇著名僧尼、建寺造像、设立法会、延僧讲经、敕令皇室子弟师友于僧尼、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等。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尤其是王朝建立者及以非正常方式获得皇位者,多借助佛教方面之预言、祥瑞及谶言来为其政权作神圣性及合法性之论证,以此扬己之德、稳固政治。然而,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为限制佛寺塔像之兴造、淘汰无行僧尼、设立僧官及防范僧尼干预军政事务等,正是这一系列措施使佛教之发展得到了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从而避免了其在北方因过度伪滥而遭遇法难的命运。摘编自林飞飞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刘宋王朝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宋王朝佛教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基本态度:扶持并利用佛教;以佛教不侵犯王朝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背景:佛教兴盛;王朝更迭频繁。(2)积极影响:促进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与崇佛邦国的往来和交流;对佛教进行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的兴盛与良性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刘宋王朝还借其神化皇权、护佑政治”可知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根据“刘宋帝王对佛教并不是一味纵容,而是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可知刘宋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背景为政治上王朝更迭、皇权交替频繁;思想文化上佛教勃兴。第(2)问,刘宋扶持并利用佛教有利于佛教与政治结合,神化了皇权,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佛教不侵犯政治统治为原则,适时进行管制有利于对佛教较为有效之引导与管理,促进了佛教自身的良性健康发展;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有利于与崇佛邦国往来交流。以上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兴盛。2(2019四川泸州诊断)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初沿明旧制,按照一条鞭法征派赋役。由于官僚豪绅的隐匿和地少丁多的农民的逃避,地亩和人丁数很难确知。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无地、少地的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鉴于这种情况,清政府在康煕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但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只是固定了丁银数额、并未废除丁银,丁役负担不均的问题仍存在。为了彻底解决负担不均问题,以缓和社会矛盾,清政府于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即所谓“摊丁入亩”,又称“地丁制”,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赋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赋税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增派混乱、赋役负担不均);土地兼并,人口增长;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2)影响: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役负担更公平,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为了彻底解决负担不均问题”得出原有赋税制度的弊端;根据“随着土地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得出土地兼并,人口增长;根据“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不断地进行反抗斗争”得出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第(2)问,根据“下令将丁银摊入地亩征收”得出废除了人头税,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根据“农民越来越承担不起丁税的重负”“以缓和社会矛盾”得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以缓和社会矛盾;根据“规定把康熙五十年固定下来的丁银”分析得出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3(2019四川仁寿诊断)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铭传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1888年7月,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刘铭传初到台湾时,生番土著“窟穴”,盗贼出没其间,时常侵扰百姓,铭传恩威并施,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1886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海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经清廷批准,他在台北成立了铁路总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条北起台北,南抵新竹,全长68公里的铁路。刘铭传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1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主要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改革的作用。答案(1)筑炮台、购火器等,加强防卫力量;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招抚土著人民;筑铁路、开办近代通讯事业;大力发展近代教育。(2)有利于台湾的国防和反侵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缓和台湾社会少数民族与汉族矛盾;巩固台湾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动台湾社会近代化;培养大量新式人才。解析第(1)问,根据“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得出筑炮台、购火器等,加强防卫力量;根据“亲督将吏剿抚,后诸番皆臣服归化”得出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招抚土著人民;根据“在台北成立了铁路总局,到1891年建成了一条北起台北,南抵新竹,全长68公里的铁路”“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得出筑铁路、开办近代通讯事业;根据“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得出大力发展近代教育。第(2)问,结合刘铭传在台湾改革措施,可从有利于台湾的国防和反侵略、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台湾社会的安定、推动台湾社会近代化和培养大量新式人才等角度分析总结。4(2019云南大理检测)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壬戌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壬戌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摘编自单增淳壬戌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答案(1)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2)特点: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解析第(1)问,结合学制改革的时间是1922年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为学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依据材料“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及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也为学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2)问,依据材料“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壬戌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可知学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依据材料“壬戌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可知新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依据材料“壬戌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可知新学制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5(2019山东省实验中学诊断)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东部沿海等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的一部分迁移到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三线以及一、三线中间的二线地区;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魏后凯21世纪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答案(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2)改变了工业布局;推动了中国的国防建设;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解析第(1)问,三线建设的背景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来分析。国际方面,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社会主义阵营,一方面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与苏联关系破裂,在外交上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一方面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另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这一时期,国防安全面临威胁。从国内角度来说,“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建设的工业多布局于东北地区,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因此要开展三线建设。第(2)问,材料中列举的各项工业成就体现出我国工业布局的改变,西部地区一改工业落后的局面,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为西部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利于西部开发。6(2019广西百色摸底)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已经步入正轨,城市改革自然而然地成为改革的重心。适于我国工业和企业的改革思路是首先推动产权改革,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产权清晰和股份制改造。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小企业特别是一般轻工业企业可以走股份制的道路,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则不能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于是,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为了便于更多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纯粹的民营企业能够上市,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摘编自厉以宁中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逻辑(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意义。答案(1)原因:渐进式推进(或先理论后实践);改革成为共识;领导人积极推动;国家立法规范;顺应经济发展需求等。(2)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了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四个时间和“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可知渐进式推进;根据材料“理论界一部分人对股份制性质的质疑就逐渐消失了”可知改革成为共识;根据材料“这种情况直到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可知领导人积极推动;根据材料“1998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我国的股份制改革和企业上市从此有法可依了”可知国家立法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经济发展需求。第(2)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股份制改革成功的意义是通过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实力,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的发展以及民生的改善。根据材料“这无疑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可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题组二高考大题7(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概括原纪年方法,依据材料“汉武帝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概括改革后的纪年方法,从而得出区别。第(2)问,依据材料“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8(2018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在因素、创办形式以及管理形式等角度分析即可。9(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根据“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根据“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根据“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10(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解析第(1)问,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受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2)问,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并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从改革所需的条件、改革的宗旨等角度分析。11(2017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点之一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特点之一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第(2)问,结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内容和特点,从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方面分析。12(2016全国卷)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等信息概括谱牒改革的内容。第(2)问,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皇族被列为第一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等,从皇室地位变化、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