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58466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017全国卷,252017全国卷,262017全国卷,252017全国卷,27从汉至元的历史主要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完善与加强,中央官制、选官制度是核心内容,重点把握不同时期制度建设的特点、原因与历史影响。明清时期的重点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表现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值:210分考点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见学生用书P5)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问题:汉初_郡县_、封国并立,导致出现王国问题。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_推恩令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_藩镇割据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_通判_监督。财政:地方_赋税_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4)元朝表现:地方设_行省_,有军事、经济大权,边远民族地区设_宣慰司_。影响:加强了_中央集权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_省制_的开端。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确立并完善了_三省六部_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4)宋:设立_中书门下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设_中书省_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_孝廉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_门第_不重才能。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至元:科举制形成: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_隋炀帝_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_中央集权_。1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的主要目的是(A)A加强皇权 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 D解决王国问题解析中朝人员都是地位低下、但受皇帝信任的人,重大决策由中朝裁定;而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A项。2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B)A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解析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就是为了防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故A项错误;根据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知,元朝划分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传统,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元代行省划界出于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行省划界并未体现“以北制南”的理念,故D项错误。(见学生用书P5)一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例题1】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是(A)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解析“无为而治”是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因此该朝代为西汉。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行政区划制度,就其积极作用而言,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A项正确;节度使制、转运使制是唐宋时期的官制,晚于西汉,故B、C两项错误;地方三司制是明朝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二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例题2】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唐中宗的这一措施(A)A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B提高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C平衡了左右仆射的职权D使中书省职权超越尚书省解析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均为宰相。题干中,隋文帝时期尚书省权力极大,而唐中宗削弱尚书省长官的做法意在平衡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最高长官的权力,巩固宰相集体负责制,故A项正确。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例题3】在唐代,科举考试进行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文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同时也允许官员向主考官推荐人才,称为“公荐”。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A选官方式有察举的痕迹B科考中腐败现象较严重C达官贵人操纵科举考试D选官制度缺乏客观标准解析题干中所说的“行卷”“公荐”是对科举制的一种补充,并非腐败现象和达官贵人操纵考试的表现,故B、C两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在唐代有才能者被官员或名流看中可被推荐,这与汉代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察举制类似,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唐代科举制具有较为客观和相对公平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四监察制度的演变、特点及评价1演变(1)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2)西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实行刺史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2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3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例题4】宋制规定,御史台不能由与宰相有关系的人来担当,更不能由宰相提名推荐,因此,御史台官员与宰相的关系极为紧张。如宋神宗时御史唐垌,曾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但神宗却不加责怪。由此可知(A)A宋神宗的出发点是维护君权统治B唐垌的弹劾有效防止了官员贪污C王安石刚愎自用导致了谏官弹劾D监察管都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得知,宋代皇帝是想通过御史对宰相的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故A项正确;唐垌面弹王安石且“胡说一通”,这不可能有效防止官员贪污,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不能体现王安石刚愎自用,且唐垌面弹王安石是“胡说一通”,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意图是(D)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解析中书省谴责各行省泛滥咨禀体现了重视高效行政,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则体现了维护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其“公以元勋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王之礼也”。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D)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解析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权弱于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谏官对赵普的批评是针对尊王的礼仪,并非其权力的掌控,因而材料也无法反映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与君权的斗争,故C项错误;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非尊王之礼”“引咎谢之”,说明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故D项正确。3唐代招生限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D)A皇权向基层社会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招生只限五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孙,但到宋代则可以招收庶民,这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和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4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A)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逐渐削弱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解析由所学可知,西汉设立刺史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东汉时刺史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客观上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东汉时,刺史已经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不是监察官员,排除C项;D项所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考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见学生用书P7)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_丞相_,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2)过程明太祖设置_殿阁大学士_,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_票拟权_。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内侍机构_。3军机处的设立(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_议政王大臣会议_定夺,皇权受到限制。(2)康熙时期:设_南书房_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职责:_军机大臣_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宰相与明朝内阁的异同点(1)宰相和内阁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2)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1明代君臣冲突激烈,官员经常尖锐地批评皇帝所为,敢于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的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官员因谏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B)A统治阶级的政治腐败 B丞相制度被废除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反映明代君臣冲突,未涉及政治腐败,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朝中大臣缺乏有效渠道来制约皇权,只能通过死谏表达自己的不满,同时皇帝权力空前膨胀,当官员对皇帝提出异议后,皇帝便对官员施行廷杖来彰显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材料与三纲五常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是政治变革的产物,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故D项错误。2雍正的最大发明就是寄信上谕,即不按明发上谕的程序,而是直接由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举措(D)A使君主肆意践踏法律 B提高了军机处行政地位C说明清帝办事没规则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解析“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军机处并非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曲解了材料意思,排除。(见学生用书P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丞相的废除、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例题】(2018河南名校联盟段考)清朝的密折制度规定,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将相关政务、人事等方面的第一手情况“密折奏事”,由专人送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这一制度的推行(B)A确保了官员呈递奏折的权利B利于皇帝严密掌控行政体系C消除了臣下与君主间的隔阂D建立起近代文秘制度的雏形解析材料中仅仅是“皇帝特许的官员”可以密折奏事,并不是所有官员,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密折奏事”便于皇帝掌握行政体系,故B项正确;密折制度并不能消除臣下和君主间的隔阂,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特许官员的奏事不是文秘制度建立的表现,故D项错误。1(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和监察纪律做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材料反映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C)A机构完备 B重视监察官员素质C立法保障 D拥有独立的监察权解析材料未提及明朝监察制度设立的相关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提及对监督官员的地位、职权等相关规定,而未提及监察官员的素质,故B项错误;明朝颁布了监督法规,故C项正确;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为皇权服务的,没有独立的地位,故D项错误。2清雍正帝时,不仅对军机大臣的资格有着严格的限制,而且军机处的差役也多选用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担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B)A完善军机处行政决策机制 B加强军机处事务保密性C防止军机处内部结党营私 D提高军机处的行政效率解析对军机大臣和差役的选用极其严格,其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完善决策机制,因为决策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故A项错误;增强对军机大臣的筛选,有利于挑选出“忠心耿耿”的一批官员,对差役的选择,则可以防止机密奏折泄漏,因此其目的在于加强军机处事务的保密性,故B项正确;选用幼童差役与防止结党营私无关,故C项错误;对大臣资格与差役都作出如此严格的限定并不能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见学生用书P8)【典例1】(2017全国卷)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B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D“太宗有疾”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所记载【解析】从题中两部史书和四则史料的记载看,其共同之处是都叙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规范答题】C【典例2】(2017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B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C内阁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D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解析】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选择A项符合题意。【规范答题】A1(2017全国卷)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B)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选B项;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历史文物、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故A项表述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表述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表述过于绝对。2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D)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明朝前期通过废丞相、设内阁,一方面极大地加强了专制皇权,另一方面也使皇帝失去有效的权力制约,容易出现怠政的现象,故选D项。(见学生用书P8)1(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C)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材料表明,魏晋以后官修史书由专门的史官负责,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官修史书体现了朝廷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B、D三项结论。2(2017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D)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解析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3(2017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D)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解析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故D项正确;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4(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D)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5(2016全国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B)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项。不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说明巡抚不再归属六部,看不出六部权限的削弱,排除C项;明朝时,地方权力分散,难以与中央政府形成对立,排除D项。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