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8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让我们走进孟子,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劝学登高见远假舆马以致千里,君子日日学则终成大业;顺风闻彰借舟楫而绝江河,吾辈时时思则日臻妙境。这是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他的劝学中,为我们论述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正如培根说过的,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感悟荀子“为学之贵”的劝导。*过秦论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黯然失色,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秦王朝到底怎么了?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怎样才能保持着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探索着,总结着,终于,过秦论以其卓绝的见解横空出世。*师说从师勤学为圣,且圣益圣;耻师懒学为愚,将愚愈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到了唐朝,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招来路人的讥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顾流俗的韩愈出现了,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华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8寡人之于国也,学生用书P45)诗海拾贝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就与当年孟子相似。本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但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寞”,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思考】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写了哪些内容?【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语林撷英一、文本名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孟子名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离娄下)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尽心上)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学生用书P45)1字音王好战(ho)弃甲曳兵(y)衣帛(y) 数罟(c)(g)洿池(w) 庠序(xing)养生丧死(sng) 鸡豚(tn)狗彘(zh) 饿莩(pio)2通假字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斑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途”,道路_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重要实词尽心焉耳矣费尽心思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察邻国之政考察请以战喻打比方,做比喻不违农时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申之以孝悌之义道理4一词多义(1)数(2)胜(3)兵(4)以5词类活用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敲鼓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上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6古今异义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如此),却。今义:转折连词,然而。王无罪岁古义:不要归咎。今义:常用义是没有犯罪。7特殊句式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宾语前置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8成语积累五十步笑百步:_弃甲曳兵:_参考答案: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作者卡片姓名孟轲生卒年前372前289字号称谓字子舆籍贯邹国(今山东邹城市)相关材料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他的主张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背景呈现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不断地同他探讨有关治国的道理。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知识链接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此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1本文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我的答案:_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我的答案:_答案1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劝梁惠王施行仁政。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学生用书P46)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这与后文有何联系?名师指津抓住“寡人之民不加多”,概括出梁惠王的想法。从孟子谈话的艺术中,找出这样写的意图。我的理解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于自己的心理。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2孟子为什么说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的区别?名师指津指出梁惠王实行的措施的实质,点出他这样做的目的仍然是为了自己扩张土地,从这个角度分析即可。我的理解梁惠王“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扩张土地、敛取资财的需要罢了,这和其他诸侯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推行“仁政”,梁惠王的所谓“尽心”于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3这篇文章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名师指津在文中,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喻,意在强调梁惠王的治国与其他国君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霸道,而非王道,这种方法必然适得其反,造成恶果。我的理解 五十步和百步只是数量上有所不同,本质是一样的。同理:如果说梁惠王的治国政策和其他国君相比,只是尽心的程度不同的话,本质也是相同的,目的都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都是让百姓去送死,他们采取的治国政策都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是虐民暴政。老百姓看穿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不会来送死,所以,“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各自的标志是什么?名师指津对两个阶段的概括要结合文本内容,要抓住文中的“王道之始”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两点进行梳理。我的理解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名师指津先指出这三组排比所要表达的内容,再指出这样写的表达效果。我的理解三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6孟子的“仁政”主张在本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名师指津这篇文章通过写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王道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中,作答时,要认真梳理。我的理解孟子在宣扬他的政治主张时,提倡实行王道,王道的核心是仁,以仁为政就是仁政。孟子所说的仁政,是用仁义之心来爱民。在本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民为国本休养生息,大力发展农、林、渔业保障民生,使百姓富足注重教育,使百姓知礼仪国君自省,反对暴政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一下你的观点。名师指津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孟子的仁政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分析时,既要结合文本,指出其具体做法,又要联系现实,解读其实质和价值。我的理解(观点一)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相一致,以便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状况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是有着重大启示的。注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yn)。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于对于。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然这样。政政治,政事。无如没有像。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民百姓。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注好(ho)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打和兼并。以战喻用打仗来做比喻。以,用,拿。喻,做比喻。填然鼓之咚咚地敲着战鼓。填,拟声词,模拟鼓声。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既接开始交战。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以用,凭,拿。则连词,那么。何如怎么样。注直只是、不过。注如如果。则连词,就。无通“毋”,不要。于比。注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农时农业生产的季节。谷粮食的统称。数(c)罟()密网。数,密。罟,网。洿(w)深。斤锛子。以时按一定的季节。养生供(n)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始开端。注树种植。衣动词,穿。豚(tn)小猪。彘(zh)猪。畜(x)畜养。失错过。夺错过。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悌(t)古代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戴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黎民百姓。然而这样(如此),却。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注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饿莩(pio)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兵兵器。罪动词,归咎、归罪。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妙用比喻,生动形象写法指导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然后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这就生动形象、有趣有理地陈说了事理,辨明了是非,达到了雄辩性、逻辑性、鼓动性、说服力的高度统一。比喻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运用比喻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贴切。一方面是指客体与主体之间确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的外部特征、形态类似,或者某一内部特征相仿;另一方面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味、色彩必须协调。2注意创新。那些招之即来的比喻,往往也是最缺乏光彩的。只有那些生动贴切、想象新奇,发人所未发、给人以联想的比喻,才是成功的、有表现力的。3要通俗、形象。一般来说,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随堂练笔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汉字不仅形体优美,而且内涵丰富。请写一段文字以表现汉字之美。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范文示例汉字之美,美在形体。甲骨文行笔如画,恰似远古的梵音回荡在历史的天空;篆体古朴精致,犹如一道佳肴令人回味悠长;隶书端庄敦厚,楷书隽秀大方,行书玉树临风,草书笔走龙蛇。汉字之美,美在灵性如诗,横竖点撇捺钩,每一个符号都是性格的精灵,所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是一片神奇的天空。美哉,汉字!你是一幅巨大无边的历史画卷,你是一曲震撼宇宙的交响乐曲,你是一首意味无穷的美妙华章。你更是一根无形的绳,连着历史与未来,连着浓浓的华夏血脉亲情;你是东方沃土上永不移动的河床,承载着炎黄百姓的生活情感和人间理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深厚灿烂的民族文化。,学生用书P49)孟子的现代意识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有这样一段话:“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是孟子告诫梁惠王要爱惜民力,遵循自然规律,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实现丰衣足食的话语。这段文字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积极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有先见之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有许多相似之处。适用话题忧郁的老儒王天由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孟子的思考极为缜密,孟子曾提出一种关于“人”行为的准则:“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此四者,非人也。”虽然,孟子对人行为准则的诠释,并没有超越孔子的“仁”和“道”。但最重要的是,他将孔子侧重个人修养的“仁”和“道”,发展为一种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曾天真地幻想过这样的一种小康社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我想他的这些想法一定遭到当时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他全然不顾,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无疑,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这些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到一个顶着天的“人”。这“人”,充满着一种叫着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时,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孟子不需忧郁。【思考】1这篇散文作者主要写了孟子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答:_2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话题展开思路的?答:_参考答案:1年迈孱弱的身躯、高屋建瓴的学说、心忧天下的情怀、天真纯洁的理想、积极入世的思想、矢志不渝的精神、铮铮不屈的铁骨、舍我其谁的凛然正气等。2先抑后扬,从“忧郁”和“不需忧郁”的角度来写孟子,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对孟子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高贵忧郁气质和品格的分析与赞美上,写出作者心目中真实的孟子。,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尽心(jn)鸡豚(tn)饿莩(f)弃甲曳兵(y)B鱼鳖(bi) 孝悌(t) 牲畜(x) 庠序之教(xin)C寡人(u) 狗彘(zh) 数罟(sh) 数口之家(sh)D米粟(s) 衣帛(b) 洿池(w) 养生丧死(sn)解析:选D。A项中“饿莩”的“莩”应读“pio”;B项中“牲畜”的“畜”应读“ch”;C项中“数罟”的“数”应读“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胜:尽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憾:遗憾,不满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谨:郑重解析:选D。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河东凶亦然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邻国之民不加少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寡人之于国也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解析:选C。C项“之”,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A项“然”,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递进关系。D项“于”,介词,对于;介词,给。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解析:选A。A.尽心:费尽心思。B.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C.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D.暴露:古义,指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梃:木棒。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D.汤放桀 放:流放解析:选B。修:学习。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C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解析:选D。先将语段放入文中整体理解意思,再根据助词“焉”“乎”来断句。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解析:选C。“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说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的自身行为。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有“遗”“后”;第(2)句中的关键词有“率”“食”“恶”。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称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文王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样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个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作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三、语言表达9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答:_解析:本题属于句子主体变化类的重组题,它要求变化句子的陈述对象。原句的陈述对象为“孟子”,重组后的第一个分句必须是“中国知识分子呐喊”,其他分句可以灵活安排。答案:(示例)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10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话题,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屈原流落汨罗江,心怀楚国,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颠沛流离,心忧苍生,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解析: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施行“仁政”,他高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于诸侯国。将此内容仿照所给句子的句式特点进行组织即可。答案:(示例)孟子游说诸侯,心系黎民,高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1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表达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个字。当纳粹来抓共产党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答:_解析:由“我保持沉默”到“他们来抓我”,从这个过程中,可以概括出这段话的主要内涵。答案:(示例1)你(或“我”)不为别人的自由(或“正义”)说话,将会伤及自己。(示例2)面对暴力(或“黑暗”)时,你选择置身事外,终将祸及自身。12读下面这幅图,完成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画面的内容。答:_(2)根据画面内容,你得出怎样的结论?答:_解析:注意第(1)问的要求“说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层说明即可。第(2)问的结论要从分析这幅图的内容来得出。答案:(1)(示例)图的上方依次画的是毛笔、钢笔和电脑,下方与之对应的是书写越来越潦草的“写字”二字。(2)(示例)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人们的书写能力逐渐退化。1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