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421583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四)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时期议题理据内容 汉文帝民政议可以佐百姓之急灾异阴阳不调,日月薄蚀,年谷不登,大遭旱蝗饥馑之害,谪见天地,灾及万民 汉武帝礼法议尊宝鼎祥瑞今鼎至甘泉,以光润龙变,承休无疆。合兹中山,有黄白云降 汉光武帝人事议郡守不宜频更灾异六年有日食之异 据此可以判断汉代()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说明()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C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 D儒家主流地位的确立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选官注重忠孝节义,这与董仲舒的新儒学中的“三纲五常”相符,说明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故选D项;“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宗法血缘观念的强化材料未体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模式的巩固与材料表达信息无关,故排除C项。4(2019德阳一模)西汉初,文人创作群体以诸侯王为中心,创作多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情;西汉中叶以后,创作群体逐渐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多是渲染皇帝的尊严或者描写帝王游猎的宏大场景。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权威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形成C选官制度的变革 D文化专制空前加强A题干提及文人创作群体由以诸侯王为中心转移到以朝廷为中心,创作内容变为渲染帝王,结合所学汉朝中央集权加强的知识可知,A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形成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思想要求,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西汉察举制强调孝廉,与题干无关,故排除C项;文化专制空前加强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D项。5(2019龙岩质检)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C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史学以门阀士族的家传为重要依据,反映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6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B由材料“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魏晋时期战争不断,政治黑暗,推知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社会动荡和政治黑暗,为此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和现实失望而选择逃避,故选B项;门阀士族垄断仕途是魏晋政治黑暗的具体表现,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玄学而非佛教,故排除C项;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属于思想文化因素,而非社会因素,故排除D项。7(2019汕头一模)北魏后期,许多北方的汉族士大夫认为南方已不是正统所在,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这种认识反映了()A北方经济重心地位仍然较稳固B儒家文化自南向北的传播趋势C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D南方三教合一的趋势日趋明显C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的大融合,从材料中“北魏后期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等信息来看,这种认识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故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文化也自北向南传播,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故排除D项。8(2019深圳二模)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B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说明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楔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9(2018泰安一模)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诗经)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材料表明,西汉武、宣年间()A汉代的儒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的作用D以儒学为依据选拔人才C题干重在强调儒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而不是重在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强调儒学的政治功能,但儒学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故不能说明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是强调儒学在现实政治中的实用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儒学作为选官的依据功能,故D项错误。10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药有所记载,火药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东晋葛洪抱朴子,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是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11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发展的主观原因是()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B书法艺术由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到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其主观原因是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只是客观条件,故A项错误,B项正确;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是客观存在的,故C项错误;东方审美情趣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也有,故D项错误。12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D图中有波斯人,也有黑人,反映出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故此图可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史料,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手法,排除A项;一幅职贡图(局部)不足以表明当时盛行的绘画风格,排除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波斯人与黑人皆来朝贡,说明南朝时中国不仅与非洲交往,与西亚地区也有来往,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丘所谓“举贤才”的目的,不过要使“贤才”有机会在原有的贵族“家”内做“家臣”。盂轲要求使“贤者”居于掌握政权的地位。贤者自己一定要做“卿相”,实际掌握政权,照着自己的理想处理国家的政事(“行道”),国王不得干涉孟轲对齐宣王说:“所谓故国者,非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欤?”对于新执政的“贤才”,孟轲也提醒他们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材料二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适合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丘的“贤才”与孟轲的“贤者”有何差异。(7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影响。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与政治的内在联系。(18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家臣”“掌握政权”“卿相”等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帝国需要”“维护君主制度”“深厚的根基”等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回答;第三小问,即儒家与政治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差异:孔丘的“贤才”只能找机会做贵族的“家臣”,地位低下;而孟轲的“贤者”要掌握实权,按自己的理想处理政事,地位尊贵。(7分)(2)原因:统一帝国的需要;儒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迎合了小农经济和有着宗法传统的中国实际。(任答其中两点即可,6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他思想的自由发展。(任答其中两点即可,4分)内在联系:儒家主要代表人物积极参与政治,孔丘要求“贤才”做贵族的家臣;孟轲要求“贤者”做卿相,掌握政权;政治也在塑造着儒家思想,汉武帝时以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政治地位空前提高。(8分)14(2019长春质检)(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给出了两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观点,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连续性与变革性。考生可从中选择一个观点进行阐述,阐述时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2分)阐述: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法家的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统一性中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4分,每个方面2分)原因: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4分,任答4点即可)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这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