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学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309358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我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 1111 讲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4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017全国卷,252017全国卷,262017北京卷,122016全国卷,25侧重于不同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农业发展的影响; 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经营模式及其特点分值:28 分考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商周农业生产工具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出现了_青铜工具_, 但仍以木器和石器为主耕作方式主要耕作方法是_刀耕火种_耒耜出现, 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作物种类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_水稻和粟_西周时期, 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_定居_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铁农具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_犁壁_;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江东地区出现_曲辕犁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_铁犁牛耕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2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_垄作法_。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_耕耙耱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4)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以后,江南形成_稻麦轮作_的一年两熟制。(5)农田水利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_都江堰_,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_筒车_,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历史条件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_铁农具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_封建土地私有制_的逐渐确立。(2)主要特点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3)地位、影响农民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_精耕细作_作出了重要贡献。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均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另外还有田庄经济等其他经营模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1(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B)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材料只反映了荆襄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因而不能体现荆襄地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荆襄地区注重水利兴修,说明荆襄地区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荆襄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荆襄地区的耕作技术,故 D 项错误。2(2018河南八市测评)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B)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 C 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 D 项错误。一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1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4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 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 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例题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A精耕细作B刀耕火种C男耕女织D自给自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古代劳动者发明的这些技术, 是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得来的, 大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A 项。二古代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1古代我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 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江南得到初步开发5展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 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例题 2】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D)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解析材料观点强调“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没有反映出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B 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故C 项错误;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京师开封对南方米粮的依赖,实际上反映出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 D 项正确。1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C)A具有保守性B缺少防灾意识C具有脆弱性D有自给自足性6解析保守性指男耕女织,少与外界发生交换,材料并未涉及,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指水灾过后,小农破产,非强调防灾意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 具有脆弱性的一面, 故 C 项正确; 自给自足, 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故 D 项错误。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B)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B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C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D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解析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 A 项错误;畜牧带南移,能一定缓解农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故 B 项正确;少数民族向南推进,扩展畜牧带而非农业带,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北经济互补关系,故 D 项错误。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发展历程夏、商、西周时期:以_青铜铸造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_官营手工业_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_大作坊_生产。产品质量: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发展表现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时已有织机;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秦汉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烧出成熟的_青瓷_西汉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魏南北朝时发明灌钢北朝烧出成熟的7晋法等白瓷隋唐形成_南青北白_两大系统唐朝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元宋朝时,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_青花瓷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类型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_缴纳赋税_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_民间消费_的产品。(2)发展历程早期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宋元时期: 除纺织品外, 宋代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和用品, 主要出自_民营手工业_。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_资本主义_性质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2)丝绸远销亚洲、欧洲,西汉时开通“丝绸之路”,中国赢得“_丝国_”誉称。(3)瓷器大量出口,中国被称为“瓷器大国”。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棉归,浑家拮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袴。”该诗歌能够反映元朝(A)A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农民过着富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材料不是反映官营手工业发展状况, 小农经济并非富足的生活, 材料未反映家庭手工业中出现雇佣关系,排除 B、C、D 三项。题干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A 项。8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期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例题】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C)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解析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故 B 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 D 项错误。1中国传统工艺如蜀锦某些制作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A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解析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和民营, 而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最高。 但官营手工业为保持其领先地位,相对比较保守,技术不外传,所以其技术容易失传,故选 A 项。9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C)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解析从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 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进一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 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是北人因逃避战乱南迁, 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 C 项正确;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典例 1】(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反映的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C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 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故选 D 项。【规范答题】D【典例 2】(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10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错误致错原因A人们致富并不能说明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西汉前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与史实不符D材料信息只能说明人们靠努力和智慧致富, 并不能说明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许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致富,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 C 项。【规范答题】C1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世代在庄园里务农, 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A)A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B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C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D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 世代在庄园里务农, 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可知, 政府失去了对“佛图户”的户籍控制和赋税的征收,故 A 项正确;根据所学,春秋战国以来,农业的主要生产耕作方式一直是铁犁牛耕,材料并未涉及耕作方式的问题,故 B 项错误;商品化即是农产品有市场交换行为发生,根据材料“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并未体现出商品化的信息,故 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租佃经济形态, 依旧是地主与佃户间的关系, 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故 D 项错误。2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A)11时期粮食亩产(公斤/亩年)人均占有原粮(公斤/人年)劳动生产率(公斤/劳动力年)战国中晚期180.0460.51 659.0西汉末132.0496.51 759.0唐170.6628.02 262.0宋154.5579.52 087.5明173.0559.02 013.5清中叶183.5314.01 131.0A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B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C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D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从战国到清朝的封建社会粮食亩产总体上变化不大, 人均占有原粮和劳动生产率先升后降,说明就整个封建社会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不大,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明清之际耕地抛荒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关于粮食生产的部分数据,不能等同于农业生产整体,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粮食亩产并不是唐朝最高,而且仅从表格提供的粮食生产数据推广为经济发展水平,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 D 项错误。1(2017北京卷)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 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A)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BCD解析从题干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可判断符合题意; 从题干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判断符合题意;中的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不符。因此 A 项符合题意。2(2016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B)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根据材料“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知“水车”使用的是人力, 不是农具自动化, 故12A 项错误;“水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 B 项正确;“水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 C 项错误;当时的农业生产不可能摆脱自然条件的控制,故 D 项错误。3(2016海南卷)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解析由“宁可少好, 不可多恶”可知贾思勰反对粗放式种植, 要求把每一块土地达到最理想的产出,故 A 项正确。B 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适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故 C 项错误;在北魏时期,人地矛盾并不是十分尖锐,故 D 项错误。4(2016海南卷)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D)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解析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时期,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为江南提供了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故 D 项正确。5(2016浙江卷)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C)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根据材料中对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的描述“家给人足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土地的集中现象,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场景,并不是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佃则有田”说明当时存在租佃关系,地权并未与劳动者完全契合,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