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3264119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解析)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后限时集训(十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地点铁器物种类四川绵阳斧、锸、锛四川荥经铁锄、曲炳刀、削刀重庆巫山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重庆涪陵铁斧、铁锯、刻刀重庆云阳铁削、铁锄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C通过表格内容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铁器的分布和存在并不能证明A、B、D三项。2(2018洛阳模拟)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完善的农艺体系。该体系的形成()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传统经济发展C具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B材料叙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艺体系,并未涉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中精耕细作的模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当时的精耕细作的经营模式,并未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经营模式并不会抑制大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3(2018湛江调研)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辟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A脆弱性B封闭性 C再生性 D落后性 C动乱会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恢复”,说明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不是脆弱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遭到打击”“恢复”可以看出小农经济具有再生性,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4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并未分析其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反映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体现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并未抑制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故D项错误。5(2018肇庆统测)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 ()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C材料反映的土地继承制度无法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可知,土地均分导致土地分散化,不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人民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6(2018长春质检)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导致丝绸之路的受阻B导致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反映经济格局的变动 D加剧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C“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无法反映对外贸易的情况,故A项错误;南北方户数比例的变化不足以导致政治中心南移,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的户数比例增加,而北方相对减少,这是南北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仅有唐和北宋两朝南北方户数所占比例,没有土地占有量的统计,无法确定人地矛盾的情况,故D项错误。7(2018全国名校联盟联考)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重视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C材料体现了对技术传承的重视,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技术的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技术的垄断,故B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生产人员的技能培训,而不是产品制作工序,故D项错误。8(2018烟台检测)“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B由材料可知,分工过细只是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某一个因素,非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管理成本就越高,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带来的收益时,发展就会终止,即官营手工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内耗阻碍着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管理僵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外部竞争,故D项错误。9(2018巴中诊断)清代外销瓷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产品用途 B釉色区别C器物纹饰 D产品质量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官府和皇室使用,一般不会用于销售,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则主要用于销售。根据题干中“大量外销”一词可知其体现的是产品的用途,故A项符合题意。10(2018玉林测试)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D 由“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女子织布的生产成本较低,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这种生产方式的效率以及竞争力,且家庭手工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排除A、B、C三项。11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A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C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D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A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减少釉水中含有的铁屑,即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叙述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12(2018湖北七市联考)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中国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 B1500年到1800年,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1500年到1800年,中国的手工业高度发达,西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主要是购买中国的手工业品,故B项正确;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在1500年到1800年没有松动,故C项错误;西方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在当时没有被用来进行新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而是投资到了农业,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陈文华农具发展史材料三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结合材料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3)指出材料三中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问,生产力发展的史实可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变革进步中总结,影响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方面来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中省略号分层,依时间发展顺序概括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地理范围的变化,进而总结其特点。第(3)问,从中国小农经济的农业特点上去分析原因。答案(1)史实: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影响:集体劳作发展为个体农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3)原因: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发展。 14制瓷业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奋、智慧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万历时王世懋二酉委谭摘录说是“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因而他戏称之为“四时雷电镇”。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浙江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绵延千年,盛烧不绝”“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种类繁多”和“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概括制瓷业发展的特征;其“影响”从制瓷技术、商业和城市、中外经济交流方面思考。第(2)问“特点”据“其民繁富,甲于一省”“(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归纳;“根本性的变化”不能反映,从自然经济地位来说明。答案(1)特征:历史悠久;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精美;产品种类繁多;走向世界。影响: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2)景德镇制瓷业繁荣发达(或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业中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民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不能说明。因为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